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8,(7):57-57
洪群联、杨俊在5月2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报道: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及东欧经济转型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是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倒逼”  相似文献   

2.
周宝砚  杨宁 《世纪桥》2008,(15):24-26
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包括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各有优点和弊端。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来看,只能走渐进式行政体制改革道路。与激进式行政体制改革相比,渐进式行政体制改革道路有利于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过20多年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中国发展的模式也引起了世界的赞扬和思索: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放弃了原有国有体制下"绝对公平"的追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实施了"下放经营权"、"承包、包税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实施搞活民营经济的"渐进式"改革方针,不仅使得经济的总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城市原有国有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中外大多数经济学家仍将中国经济改革视为“渐进式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但实际上,“渐进”既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也不能揭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内在逻辑。深化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认识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唐任伍  戴伟 《新视野》2004,(3):19-21
中国经济转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具备“经济人”人格,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自然人的“经济人”人格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经济转轨也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的转轨效果要好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三十年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过渡。相对于实行激进式改革而造成经济严重衰退的国家而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在理论上形成了"北京共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并为其它处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国家积累了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洁 《世纪桥》2003,(3):36-38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勾划了宏伟蓝图。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也为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王森  杨昊 《新长征》2008,(12):32-32
在2008年第19期《红旗文稿》杂志上撰文指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把国际经济波动背景下的新特点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互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此来选择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指导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中短期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稳定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并对农村土地实行严格的管理.与世界多数国家实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相比,中短期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选择具有过渡性和渐进性,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要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模式,分为渐进性的改革方式、自主性的改革,并有强政府的政治保障.所谓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就是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并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在现实的可能中不断试错探索的循序渐进式改革.所谓自主性的改革,就是改革的主动权掌握在改革的领导者--中国政府手中,政府能够顶住内部和外部一些不合理或不合时宜的压力,根据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情况与需要,自主地选择改革的方向、内容、步骤、方式、力度和时机等.所谓“强政府“,就是在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有较高治理能力的政府.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不同,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的是激进式改革方式,它试图通过政治上的剧变,经济上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改革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中国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实施结果成效很大.本文力求依据政治学、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探讨中国为什么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以及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成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的农村经济改革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型的问题。本文认为农民主体地位问题、农民利益表达问题、农村经济体制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面临的几个主要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提高农民经济组织化水平、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现实路径,希冀能够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某些启发性考量。  相似文献   

13.
论“摸着石头过河”——关于改革渐进和激进段柄仁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样深刻的变革,采取暴风骤雨般的激进式好还是积极稳步的渐进式好?这是国际上一直在争议的问题。对我国来讲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偏离了西方主流经济学首肯并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推崇的"标准"改革方式——激进式改革,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这被称为"中国之谜"。对"中国之谜"的诠释主要有四种观点:初始条件说、双轨制说、发展战略说及自由改革说,这四种观点分别从初始条件、改革策略、发展战略及改革方式的视角刻画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破解"中国之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又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漏和不足。事实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一条切合自己实际的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15.
宋碧霄 《湘潮》2013,(6):60-61
农村金融改革之路已发展了三十余年,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之外,还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即农村金融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全面考虑。并且政府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目标,审时度势的制定相应的农村金融政策,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执行结果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按照"史论"结合的思路,来考察和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历史演进。并创造性地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政策,总结出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大体方向。  相似文献   

16.
根据唯物史观,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本质上是一种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二者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法,本身无好坏之分。一国到底适用何种改革方式,一切都应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相似文献   

17.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五个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央1号文件。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五个1号文件,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巩固和发展了农村改革的成果,促使中国农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由此启动了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巨轮破浪前进,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回首20多年前中国改革起步阶段的艰辛探索,我们深深感到,中央五个1号文件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将永远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8.
吉洪武 《党史纵览》2008,(11):11-15
2008.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沧桑巨变。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这是1992年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所讲的.至今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19.
吴艳玲 《奋斗》2006,(4):12-13
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模式.农民脱离了合作社,虽然部分保存了集体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但改革主要是强调农户自主经营的权利。重新回到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这种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被称作渐进式改革。在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的今天,从理论上认真探讨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对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不同,从而决定了采取的改革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之所以采取渐进式改革,首先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集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切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