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庆好 《理论探讨》2006,(3):171-173
在行政管理体系中,不是权力机关的秘书机构会滋生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而是因为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失去控制,导致秘书逐步成为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参与者和运作者,从而使腐败成为可能。遏制秘书腐败的关键在于将领导和秘书共同置于监控体系之中,用教育来推动秘书的职业化进程,用制度来保障权力的运行,用监督来制约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伏琛 《瞭望》1990,(42)
有一位学者给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作了界定,说: “腐败就是权力变质——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这样“蜕变”的结果是:权力由原来应为社会兴利除弊的机制,变为滋生弊害的障碍机制。也就是说,原应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反变成了某些人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介体了。 国家干部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人民授权予公仆,总希望他们一心扑在公务上,多为人民作贡献。但擅长以权谋私之流不这样想,他们担心“有权  相似文献   

3.
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与防止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运行机制是关于国家公共权力运作和行使的一套具体程序和基本制度安排。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本文结合腐败的成因分析了权力运行机制的缺陷将导致腐败,认为我国当前在权力运行方面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1.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2.权力的合理配置和规范运作存在缺陷;3.有关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建设滞后;4.权力运行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发生扭曲。之后又对如何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应观点: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权力配置,加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2.规范权力的运行程序,将权力运行纳入法制化轨道,减少腐败机会;3.完善激励惩罚机制,抑止腐败动机。  相似文献   

4.
治本抓源头     
《瞭望》2008,(8)
在我国现阶段,制度不完善、管理有漏洞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上而下的要求是:坚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导致腐败滋生的深层次问题,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针对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司法体制等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要从制度  相似文献   

5.
腐败产生的根源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在中国,共产党实际主导着公共权力的运行。中国腐败的要害是部分共产党党员及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种种行为。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有效限制和防止公共权力主体主要是党员干部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是中国防治腐败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文认为,我国处于转轨期的政府腐败实质是规模过渡的政府权力对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的损害和侵犯,这种不受制约或制约不力的政府权力运作规模是当前腐败的总体性根源。“法制控制论”的基本主张是通过“严刑酷法”来监控和约束公务员手中的公共权力,采取“坏哪修哪”的亡羊补牢战术来遏制腐败局面,只治标不治本。因而只有采取法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运作规模过度进而解决政府权力运作过程的制约不善的连带难题,从根本上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指生物有机体受到外界有害菌体的危害侵蚀发生的腐烂变质现象。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则是整个社会丑恶现象在社会和政党团体内的集中表现。腐败的实质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腐败主要为政治腐败、社会腐败、权力腐败和行业腐败等。不同层次的腐败具有不同的特点,权力腐败是以权谋私、买官、卖宫、权钱交易、以权代法;行业腐败是以职业优势为非法谋私的手段,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贪占公共财物等;社会腐败是消费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等社会  相似文献   

8.
略论行政监督机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理论导刊》2001,(5):39-40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告诉人们,腐败行为的基本特性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其“本质都是以权力为轴心来谋取私利”。因此,研讨反腐败斗争的措施和策略,要从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方面来思考,要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制约、控制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的可能性。而行政监督机制则是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的重要保证。它的确立,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条根本途径。一、行政监督机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功能行政监督机制的基本功能,是使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实现其价值——节省政府行政运作费用,顺利执行政府职能,抑制和减少官僚主义,为防止和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9.
腐败发生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权力观的错位。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从而阻断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通道,最终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权力主体也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对这种自利性加以软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扩张,这种利益扩张又与行政权力的腐蚀性有着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公共利益的异化和行政权力运行的畸变。矫正行政权力运行畸变就必须实现行政权力设置的法治化,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行政权力监督的多元化和行政权力主体的自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