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我们应当承认国际社会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层面的分歧,打破时空的种种限制,形成全球文化。可以说,全球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归结于世界一体化的过程,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世界是相互联系、依存的,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国家都是其中的一员,人类的文化的交流、渗透因交通运输、通讯联络和现代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而构成一个难以分割的共同整体。从另一方面讲,各民族文化当中遇到的问题,其缺陷所造成的现实的文化危机或潜在的文化危机,也呼唤着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横向发展是社会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开放的和全球化的运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的融合的整体性过程,为较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重要启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只有横向比较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后发国家必须解决面临的"世界历史难题",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与教育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社会和文化的动力站。”现代教育认为,今日的教育,不能仅是认识世界的文化和改造世界文化之动力站,它还必须是开发与传播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动力站。这是由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来的。18世纪资本主义之前是农业经济,18世纪以来是工业经济,而对世纪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把对世纪称作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突出的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知识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首要因素。知识提供的生产力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在《北京日报》发表《文化交融是历史必然》认为,文化交融不是谁叫喊出来的。先有事实,后有概念。文化交融是时代使然,是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必然出现的璀璨产物。自古以来,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产生了数不尽的矛盾和冲突。文化传播到今天,学界更应认真研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用文化交流与融合缓解文化冲突的强度和烈度,削弱文化惰性和文化迟滞,从而进一步减少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国家的根、民族的魂。而文化生产力就是人的创造力,是人在精神层面通过精神生产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首次提出了要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交流与碰撞中创造崭新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融合而发展,相碰撞而壮大的。人类文明贵在交流,重在发展,难在前进。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俱增,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也更为复杂激烈。我们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战略上牢牢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解决和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重要问题。开放与交流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要繁荣、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对外开放和开展文化交流。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子赫 《世纪桥》2014,(1):66-68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个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等各种困境,需要世界各国通过对话、交流来协商解决。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这种对话、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作为个体的个人出发,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使得交往实践理论从理论转向了现实,为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传统形而上学交往观的突破展开论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观,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多元文化的风采,增进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来表达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所蕴涵的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珍视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反映西部人民如何理解真善美、又如何努力实现真善美的风范。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与民族精神○谢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和民族的昌盛来自一个强而有力的民族精神,和由这个民族精神所形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同理,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民族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沃土,是维系民族成员心理的重要纽带,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基础。草原文化是北方民族特有的文化,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应该注重其三要素。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最根本、最直接的决定力量。这不仅形成一系列新的经济活动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人类文化价值观念。这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文明阶段——知识经济文明形态。历史事实表明,当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孕育诞生时,往往提供着极为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创造一个民族的辉煌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抓住历史契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政者。我们已经有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清代康乾盛…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向我们悄悄走来。随着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向前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与自然科学一起构成人类知识的两大类别,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出于对社会科学重要作用的深刻领悟,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  相似文献   

13.
弘扬民族精神 建设先进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审视天下大势,纵看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人的共同体。纵观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具有相通性,也具有差异性,这构成了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宏大背景。所以,在软实力的建设中,从国家内部角度看,既包括形成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国家的凝聚力,也包括尊重国家内部各个民族的特性与差异性;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既要在文化的冲突中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在文化的融合中追求文化的共存与共赢。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政策是整个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来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致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仍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当代中国文化正在发生历史…  相似文献   

16.
袁继道 《学习月刊》2010,(20):82-83
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和最突出趋势,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驱使下,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蜂拥而至,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益泛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我国申奥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化的成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国际关系的成功。“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走向了中国”,这双向走向的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交流和融合。也就是说,“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趋势。在全球化语境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这样的国际关系中植入了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和时代思维元素。重视和推动好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语境的发展视野中认知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注重跨文化交流就更显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世界整体化的思考季相林一、世界整体化的形成和内涵世界整体化,是指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只有当经济、文化的发展超出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运作的时候,只有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的主权仍是世界政治的重心所系,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朝全球性方向演进,从而形成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在政治影响上的互动.各个民族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去,全球性治理和超国家治理的组织正是由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万是明 《学习论坛》2006,22(8):53-55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规律决定了文化的特殊作用。文化的民族性能够自我继承并对该社会产生影响,是沟通本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纽带,其核心是主张本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爱国主义,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强化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文化的开放性加强了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加强了国际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国际间的人才流动,拓宽了人才培养模式。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推动了文化的共同发展。但也要看到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