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宇贺 《求索》2007,(5):191-193
当代汉语新词语本质上属于词汇现象。目前尚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当代汉语新词语问题进行讨论:新词语的界定问题;新词语的来源问题;新词语的音节发展趋势问题;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最后指出了新词语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法律语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决定、国际公约、协定等立法语篇,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诉状、辩护词、决定通知、法庭辩论等司法语篇,合同、遗嘱、申请书、委托书等其他法律文书。在法律语言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新词语和古词语的同时并存、相互补充,以现代语为主体的法律语篇中,新词语古词语融为一体,统一在反映法律权威性、庄严性、规范性、时效性和效率性等,法律词汇的这一特征,构成了法律语篇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文体特征,也构成了法律语言作为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语言学分支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动态性特征是词语的基本属性.在词汇众多的类集中,新词语的动态性特征最显性.究其缘由,主要是社会发展、词汇系统的自我调节、新词语相关概念的不确定等三方面的因素.探究新词语动态性特征的缘由,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和诠释新词语存在的两种形式,即动态和静态.  相似文献   

4.
周阿根 《求索》2013,(2):145-147,165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唐代传记文学和游记文学名著。文章从词汇史的角度系统考察其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价值.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增补漏收词目、增补词语义项、纠正辞书释义不确、提前语词例证、填补汉语词汇史发展的中间环节、补充词语例证等。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曹凤霞 《人民论坛》2010,(10):198-199
语言是动态系统,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对社会发展变化也最敏感,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窗口。当代新词语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通过对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新词语的考察,探讨新时期语言变异的类型及其成因,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现状与途径的观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彦 《湖湘论坛》2009,22(1):46-48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途径的论述很多,对这些论述进行梳理和简要的评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维新 《前沿》2011,(11):81-84,128
在历代律中,唐律历来最引人注目。近三十年来,关于唐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中国内地的部分专著为考评对象,对近三十年来的唐律研究成果,从法制史学史角度进行考察,首先对部分专著进行概括性梳理;然后用统计表的形式,将近三十年来中国内地的唐律研究专著,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统计;最后比较分析作者群、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并探究近三十年来唐律研究成果剧增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郭海洋 《求索》2012,(9):201-202,175
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的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词汇发展的历史表明,词汇的发展就是理据性逐渐增强,任意性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理据的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取共时、静态的描写同时也可以进行历时、动态的考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应适当改变。本文以东北方言"趁"的构词理据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词义在历史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变化,并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在共时阶段所表现出的相关问题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侯月明 《求索》2011,(2):207-209
马建忠对于虚字的研究颇有特色,他在论述虚字用法的同时也追溯其来源,出现类似于现代语法化的研究,暂称之为"语法化意识"。这种朴素的语法化意识在《马氏文通》连字章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主要表现在马建忠从句法位置,词义虚化两个角度对实词虚化的过程进行阐述,我们选取了"盖、夫、既、又、至、及、然、使"八个典型的连字辅以证明。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变化是词汇语法化过程中两个基本的条件。研究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马氏文通》这部语法学著作,同时也给汉语语法史研究以极大地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近7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导读性宏观介绍论证,但已开始向国际跨学科微观分析考证转变。因此,要深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直接论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论述的"史前史"即形成过程,"史后史"即传播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世对其的评价,特别是就一些关于"中国"的重要论述结合现时代进行重点剖析,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推进中国研究、坚持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纠问式诉讼作为一种诉讼方式在西方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中世纪是其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诉讼法学界还是外国法律制度史的学界,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篇详细论述纠问式诉讼问题的论文。如果我们能够就此问题作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勾勒出此种程序的历史发展轨迹,并引起该程序变化的诸多方面的仔细考察,这于诉讼法还是对法律制度史的研究都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词媒体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目前对词媒体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传播学的角度,鲜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语言学视角,来发现词媒体的独有特点,深入探索词媒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语词的特点,通过词义的召唤性和意象激发性来增强对事件或现象的传播效果。同时本文也深入研究了词媒体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僧传》是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的一部著名僧人传记,在整个汉语史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巨大的研究价值.而《汉语大词典》是众多学者写作和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对汉语词汇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汉语大词典》中引用的词条首例,有很多比实际用词晚很多年,这必然会影响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所以以梁代释慧皎撰的《高僧传》为例,对《汉语大词典》中的始例进行补正,不仅对词典的编纂和修订起到一定作用,同时这也是《高僧传》语料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满志敏 《思想战线》2012,38(2):60-63
环境史目前已成为一门热学,从全球环境变化的角度来审视这门学问,一定会有不少的启迪。环境史研究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研究的对象,环境史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廓清自然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讨论人类社会与变动着的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二是学科属性,环境史从属历史学范畴,"史"是历史学占优势的论述概念,环境史主要依赖文献记载进行研究;三是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可归结为三大命题,即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的特征和分析方法;四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传统的研究手段、理念都不敷应用,这需要从其他学科(包括理科)借助新概念和新手段,才能促使环境史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5.
对于法律的形成,存在着"习惯—习惯法—成文法"的三段式观点。历史法学派学者们的理论论述更是给这种观念提供了依据,在其著作之中一般认为司法判决、制定性法律从历史层面来说多源自大众行为的行为习惯、风俗、民族传统等等。而从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角度中,笔者看到了"惯习"这一词汇,由此产生了诸多疑问。习惯与惯习分别是什么?惯习与习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异同?惯习在上述法律发展的三段式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对此,尝试从惯习的源头——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视角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相似文献   

16.
法律发现之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理论近年来获得我国学者的显著关注,作为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词汇"法律发现"自然成为谈论的热点。然而对于"法律发现"内涵的理解却有颇多争议。本文拟对欧美和国内学者对该词汇的不同理解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当下中国最为合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知识体系来说,法律语言是一种极具专业性与晦涩性的语言,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且在法律语言当中很多抽象概念通常是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与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效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党史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思考、研究。全书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角度切入,概括性地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全貌和各时期的特点,探索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深刻独到地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理论脉络。其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研究的真知灼见,对当今读者科学认识、正确把握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京实施机动车限行的规定引发很多争议,尤其是其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北京交通状况。但对待限行规定不能简单地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也不能希望一部法规就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法律从社会中来,其实施也在社会中,要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北京的交通限行规定,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本原因,同时配套相关经济、社会等综合措施与政策。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限行规定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而且也能对交通限行规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于正河 《青年论坛》2007,(3):122-125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变革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着内在和外延的作用关系。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层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推动作用及其新的挑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