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阳地区历史沿革考略——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怀满 《前沿》2013,(8):155-157
南阳历史悠久,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上古三代时期,南阳是商周王朝高度重视和重点经营的"南土";秦汉为南阳郡,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有"南都""帝乡"之称。之后历代仍是郡、州、府治所。从地理上看,南阳"南敞荆襄,北控汝洛","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江、汉、淮",是衔接我国大江南北的战略要冲和联结中原与关中的孔道枢纽,历来乃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本文主要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其历史沿革,地名渊源给予梳理,以期揭示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四川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素有“沃野千里”、“天府”之称。汉代,也是四川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一个高峰期。距今已2000余年的汉代砖室墓葬,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葬俗。砖室墓四周以画像碑砌筑,碑上的画像模印而成,均饰彩绘,出土时色彩虽已剥落,浅浮雕刻的画像不少依然十分清晰。画像内容题材涉及当时四川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反映墓主车轿出行、宴饮乐舞和神话故事、风俗民情的题材居多。这种四川特有的珍贵文物遗存,早已声誊海  相似文献   

3.
袁祖亮 《协商论坛》2010,(12):38-43
东汉之葬制与2号墓中之文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汉时期的葬制。《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云:"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曹操是在他死的前一年建造坟墓的,虽然没有明载占地面积的数目,但从曹操《遗令》中"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的记载看,与《汉旧仪》中的记载相符。两汉帝陵深13丈,而2号墓深15米,约合汉制34.5丈(汉1尺=0.23米),占地700亩的陵地,除了皇帝之墓穴外,"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  相似文献   

4.
两汉是中华民族对春秋战国所创建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历史检验与主流文化的初步创设时期,也是对国家统一之核心价值观求索与确立的时期.自汉代确立以儒学为正统的统治思想之后,儒家核心价值观便开始在我国传统社会深入人心,逐渐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积极探讨两汉构建核心价值观及其教化普及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并结合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予以改造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及其推进大众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的南阳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夏商已在此封国,周为申伯国都,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著名手工业冶铁中心和商业城市,汉为全国六大商市之一,东汉称"帝乡",号曰南都。在这古老的沃土上,孕育出古南阳众多的杰出人物及世系繁多的家族。吕姓氏便是其中之一。源于南阳...  相似文献   

7.
党会先 《人民论坛》2011,(8):208-209
两汉时期是我国民族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贵州的民族政策是两汉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央政府处理与贵州民族地区的关系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主要有二:从政治建制、经济开发、文化影响等角度研究当时中央对贵州的经营;不同时期不同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倾向不同。  相似文献   

8.
两汉王朝改变了秦王朝"广狱而酷罚"的刑罚思想,把儒家思想作为制定法律制度以及刑罚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与之相适应,两汉时期的狱政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宽缓刑狱"的狱政思想。汉朝狱政思想的形成,使狱政思想的内涵产生了重大变化,其狱政思想不仅成为后世各封建王朝确立治狱思想的蓝本,对两汉时期制定监狱法规和监狱管理制度也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在安丘市博物馆院内,有一座著名的汉画像石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墓内画像构图复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显示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水平和雕刻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分别被安丘市、潍坊市和山东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原址在市区以西9公里的凌河镇原董家庄村北,故称"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这座石墓为什么搬迁到这里?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要了解这段历史,还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  相似文献   

10.
在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的山野里,有不少画像石墓,俗称“苗坟”。去春三月,我们赴黔从事民族调查,顺便调查了荣耀、石板、上水龙、水龙等村落的画像石墓,发现墓制特殊,画像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在先将一个调查点——荣耀村画像石墓的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阳,古称宛,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代诸葛亮就曾躬耕于南阳城西的卧龙岗。改革开放以来,南阳1000万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终于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卧龙腾飞已为时不远。在南阳地改市之际,我们采访了原南阳地区行署专员现南阳市委书记李清彪。 记者:李书记,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古城换新颜,变化不小。请您谈谈对外开放在南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李清彪:好的。总结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南阳之所以未能摆脱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素质偏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区状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  相似文献   

12.
侯志刚  郑海珍 《人民论坛》2014,(12):220-222
近年来,区域性文化产业非常活跃,国内已有很多地区和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立省之本"、"立市之本"和"立区之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为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加快其发展有利于将河北省蜕变成生态之省、花园之省、和宜居之省。  相似文献   

13.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14.
黄廷珦 《协商论坛》2011,(12):47-48
鲁迅对祖国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视的。当他看到 南阳汉画像石拓片时,就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台静农一方面在北平为他搜集像石拓片,又写信问他是否见过南阳汉画拓片,他回信说:“南阳画像,也许见过若干,但很难说,因为购于店关,多不明出处也。倘能得以全份,极望。”  相似文献   

15.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16.
樊晓峰  杨俊平 《前沿》2013,(7):153-156
广播品牌是广播节目策划、采编、考评和管理等价值的综合体现。内蒙古电台作为民族地区广播之一,一直注重品牌化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打造"草原之声"的品牌目标,并通过强化新闻节目和文化节目软实力,建立节目考评体系,"草原之声"品牌初风端倪。  相似文献   

17.
"西南夷"是《史记》等文献对中国西南原生民族的概称。探讨"西南夷"问题,对西南民族流变和中国民族发展与交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夷"约在距今3700年前随着西南青铜时代的开启,由氏族部落转化而成,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西汉在"西南夷"地区统治的确立,"西南夷"开始衰落,并在两汉之交蜕化为南中大姓与夷帅控制下的新的民族体系。"西南夷"并非源于外来的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而是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形成发展而成。"西南夷"的概念,适用于"西南夷"存在的夏朝末年到两汉之交,不宜用之称谓汉晋抑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南民族。  相似文献   

18.
鲁迅·南阳汉画·杨廷宾杨士俊南阳是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稀世珍宝许多。南阳汉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难殊的明珠,堪称东方艺术的奇葩。鲁迅先生早在1935年就非常重视南阳汉画像的收集工作。为拯救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他的晚年,不顾病魔...  相似文献   

19.
民间上书与汉代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民间上书蔚然成为一时风尚,大致可分为求官与诉冤两种情形。这种风气是在战国游士之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汉代开明政治与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中华帝国在蒸蒸日上过程中的风采展示。民间上书制度既是中央政府选拔人才、获取社会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还是对常规司法程序的一个补充,对汉代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邓仕礼 《前沿》2009,(9):70-73
作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典范,大寨和小岗村曾对中国农业起到了长时间的榜样和引领作用,"农业学大寨"和"包产到户"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极其深远的。如今,"农业学大寨"已成为了尘封的历史,"包产到户"也遇到了"只能解决温饱却难以解决富裕"的困境,那么,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的农业典范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