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察举"是汉代一种新的选官形式。当时针对随即出现的"选举不实"等现象,对官吏严格"考校",通过监察、举劾、弹治,严厉惩治不称职官吏,"举吏不实"也成为罪名。"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即推荐者也必须承担责任。民间谣谚等社会舆论对选官腐败现象的谴责,也对社会政治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益上书”之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何改进此类“公益上书”,使之更具实际性效果且避免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近年来,各种为了公共利益的上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总的看,这是政治开明的结果,因为在不开明的时代,这样的上书是不被允许至少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也是公民维权走向理性的标志,因为相比起暴力和其它激烈行为而言,这种合法的方式在推进社会改良方面具有更平和、更经济的优势。但如何改进此类“公益上书”,使之更具实际性效果且避免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吏民上书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以公车设立为标志的吏民上书制度确立于高祖时期。此后至东汉末年,吏民上书制度不断补充完备,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广开言路,营造上书的宽松环境和社会风气;二、公车上书与其它途径上达多轨并行;三、“言可采取者”即予拜官封爵;四、为防壅蔽,废副封制增设封事制;五,严惩“妖言”、“欺谩”,规范上书者的行为。两汉时期,集收集信息、议政、选官、监察、司法救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吏民上书制度,虽然在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统治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郑燕欣 《人民论坛》2010,(7):236-237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律师上书取消暂住证、律师宋成军上书要求审查养路费合法性,到广东律师上书质疑城乡同命不同价。律师上书,以其切中时弊以及对公众关注问题的横准把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注意。律师。这一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井具备法律素莽的群体,正以积极的态势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那么。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律师是如何看待律师上书现象的?律师上书是否律师参政议政的积极尝试?律师群体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将如何自我振兴?本刊编辑部邀请北京市律师协会传媒与新闻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部分律师,就这一现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深层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公民就公共议题频频上书公权力机关或发表公开信,已构成公民社会迅速成长的历史性标记。这波来自民间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热潮,正在有声有色地开掘中国民主生活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8.
治理公车私用要抽薪止沸王尔龄“公车上书”是上世纪的事情。百年悠悠,而今却有了“公车上坟”、“公车上香”、“公车上学”……名目如此变换,大概是当年“公车上书”发起者康有为始料不及的吧。所谓“公车”,就是公家之车。汉代以官车送贤良方正赴京师,后世遂以“公...  相似文献   

9.
建立民间信仰引导机制 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文 《湖湘论坛》2001,14(5):90-91
民间信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信仰体系,台大教授陈奇禄先生认为:民间信仰相当于英文的folkbelief,是社会中低阶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在我国大陆过去一直将其作为封建迷信看待并进行批判和加以抵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执行了正确的宗教政策,各种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都得以恢复,与此相应,民间信仰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组织结构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当前对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具体的科学的研究,并根据我国民间信仰的新趋势、新…  相似文献   

10.
上书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表达政见的一种方式,在现代传播媒介未出现以前,这种方式的主要对象是帝王,这是一种原始的参政方式。就这种方式的技术层面而言,它是很古老的,也可以说是落后的,但这种方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著名的公车上书。但离开形式,就上书的激情和勇气而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好传统。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上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上书的对象已不仅仅是帝王,而是公众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上书,一般说都要进入媒介,这样就使传统的上书成为一种公共舆论了。旧大学里的教授们很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许多上书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西南联大时期,公开上书是教授们的家常便饭,凡见不公,就要用上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教授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听的人也习惯了。教授们上书的逻辑是做不做由你,而说不说在我,我们是不能不说话的。我很喜欢上书这种文体,因为它有固定的指向和非常实在的内容,一般也都写得文采飞扬,因为这类文字都是众人商量,然后推一位文章高手来完成的。今天的教授已不大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意见,所以看看过去教授写的这种文体,也许能唤起我们早已麻木了的心灵。下面这篇以张奚若为首的西南联大十教授为国共商谈...  相似文献   

11.
一、沙甸[1]的民间政治:宗教与政治 合谋的刚性社会控制机制 1.宗教小传统与民间政治.早在1949年,江应棵在<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中写到:"要讲沙甸的文化,便只得与宗教同论."  相似文献   

12.
王瑞军 《求索》2013,(2):106-108,111
多维性是民间信仰社会功能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从社会系统论角度,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有多个维度。一是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能动作用: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创建功能:二是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对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其他部分或社会子系统的能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福利功能:三是民间信仰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对自身系统内个体与群体的能动作用:民间信仰对信徒个体(群体)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交往交流功能等。  相似文献   

13.
在汉代,经学与政治、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和内在互动。解释《春秋》经义的《谷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谷梁传》“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伦理等级秩序。随着汉代政治法律实践的展开,谷梁学终于走进了统治者的视野,忠孝、仁义、尊卑等汉代谷梁学礼法思想的精髓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法律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为旌表制度的形成时期,德行卓异的妇女亦在旌表之列,并呈现出诸多时代特点。汉代旌表女性,与儒学在汉代的意识形态化紧密关联,同时亦是汉代对底层社会软性控制的表现之一,然而考察汉代世风则发现夫死更嫁乃时俗所趋,悍妇现象亦为社会真实存在,此皆与国家所旌扬妇德标准相背离。这种制度与现实的疏离固然与汉代国家所着意旌表的本就是那些与常态相异行为之特性有关,同时亦折射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实际生活的塑造力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民间流行的价值观念,是一种隐形的观念,它并不以话语和论证的形式公诸于社会,这与普通民众不掌握话语权力联系在一起。但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一旦流行,便会成为普通人的内在文化指令,对其行动给予暗示和支配。90年代,是告别政治领袖和文化英雄的年代,他们的榜样和偶像作用在民间已不再受到推崇,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性光焰,逐渐为一些真实可感的世俗英雄所取代。在民间的文化地图上,新的方位已经绘制完成。 资料表明,青年的偶像在80年代后期,仍有25%左右崇拜政治活动家,其中高中生24%,大学生27%,古今  相似文献   

16.
汉代为旌表制度的形成时期,德行卓异的妇女亦在旌表之列,并呈现出诸多时代特点。汉代旌表女性,与儒学在汉代的意识形态化紧密关联,同时亦是汉代对底层社会软性控制的表现之一,然而考察汉代世风则发现夫死更嫁乃时俗所趋,悍妇现象亦为社会真实存在,此皆与国家所旌扬妇德标准相背离。这种制度与现实的疏离固然与汉代国家所着意旌表的本就是那些与常态相异行为之特性有关,同时亦折射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实际生活的塑造力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虽然决定是否改、如何改本来是政府的事情,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一个健康社会,民间理应对未来的改革走向发表自己的主见,而不能坐等中央的"顶层设计"。事实上,在经过三十年改革之后,中国民间社会已经就改革的基本方向达成初步共识。中国改革应向何处去?答案取决于当今改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前,中国亟需在经济、政治与法治三个向度上推进改革,而民间改革共识则分别体现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与执政权力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09,(1)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中,汉代画像石是一株逾千年而不朽的艺术奇葩,它以艺术的形式、形象化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成为了解、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诸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尽管汉法律迟至唐代才最终完成儒学的进程,但在汉代已有儒学的倾向,诸如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儒家的价值观念、以儒家经典著作的精神解释法律条文和指导司法实践、儒生注释解说法律条文等。法律是法家理性行政的支柱力量,最初曾为儒家激烈反对,而从汉代开始的法律儒学进程,一方面表明儒家向政治行政领域的积极扩张,另一方面则表明汉行政系统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吸收和消化。  相似文献   

20.
<正>"权力崇拜"与"为民用权"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权力崇拜"的社会。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深入到民间社会,从观念意识到宗族、结社都受到国家权力控制。政治权力掌握大量资源,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法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国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