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末军事工业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清末军事工业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和特点,对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作为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以广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合理化与一体化浪潮.既密切了世界联系.又导致了一系列冲突与危机。全球化在加深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国民族精神中凸现的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就是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1926-1931年上海缫丝业劳资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 《探索与争鸣》2003,(12):47-48
缫丝业是上海近代工业中比较重要的传统产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1926—1931年工厂保持在100家左右,丝车数2万以上,工人达6万左右,仅次于棉纺业。行业工人工资极低,劳动条件恶劣,工作时间长达10—12小时,特别是大量女工、童工,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又脏又累的超体力工作,遭受非人的待遇,因此缫丝业劳资关系始终紧张。1925年以后随着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缫丝业工人冲破资本家御用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冲击。中国在巨大挑战面前,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在国际层面展开广泛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中国应对危机的举措,从多个方面减少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从此登上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6.
余涛 《前沿》2012,(20):148-149
20世纪初,随着清朝灭亡,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浙江的丝织工业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其变化特点一是建厂数量多,二是设备先进,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取得显著成效.丝织工业的现代化对农村蚕丝业产生一定影响.如取代土丝海外市场的销路;加速农民制茧与缫丝的分离;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副业形式及为传统丝织手工业技术改造提供支持.丝织工业的现代化对农村蚕丝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客观上代表了经济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小军 《岭南学刊》2007,(2):113-116,128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这些危机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8.
黄璜 《传承》2009,(12):106-107
"华夷"一直是中国对待除了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的思想,但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古老的东方文明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由一个"天朝上国"转变为"整个世界",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华夷思想受到严重的抨击,最终崩溃瓦解。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对海南中小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如何?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近期开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对海南近九成中小型工业企业产生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来料加工类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然而可喜的是九成以上企业在危机中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在困境中奋力前行,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危机中不裁员。但金融危机也造成企业产品市场需求不旺、销售渠道变窄、产品价格下降、订单减少、资金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10.
刘群 《前沿》2007,(10):190-19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社会的转变之中,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在日益增强之中。工业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也向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逻辑转变,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也要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1.
"华夷"一直是中国对待除了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的思想,但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古老的东方文明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由一个"天朝上国"转变为"整个世界",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华夷思想受到严重的抨击,最终崩溃瓦解.  相似文献   

12.
<正> 十五世纪在西欧各国开始的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运动,携带着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武器,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向着古老的东方世界猛袭。西方文化的外在冲击和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象两只强有力的巨手,将中国和俄国推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的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42%,中国的近代工业至解放前夕也已达到占国民经济的10%的水平。与两国的经济近代化运动相伴而行的近代化观念变革,也都经历了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中,蕴藏着民族生存的密码,依生存环境及文化基因而形成特定生活方式。当鸦片战争西方侵略引起民族生存危机时,民众生活与西方主导的世界殖民贸易大市场相连接,成为开启工商业化社会转型的突破口。民众生活方式变化孕育了近代工商市场观念,成为近代重商思想、平等观念启蒙的源泉,以及推动制度改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社会基础和民间动力。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民众生活世界中蕴藏的规则与原理,仍然是开拓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年已连续4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国。特别出现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对国内投资的良好势头。但与此同时,国内许多报刊也对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深表关注,由此引发了去年年初以来一场激烈的“外资冲击”民族工业”的争论、诸如《国产啤酒有必要搞这么多合资吗?》、《不要忙着给外资打分})、《改革与开放*哪一个更优先》等文章蜂涌而起。有人认为.外资抢占国内市场,冲击了民族工业,要求把限制外资作为保护公有制经济和民族工业的主要手段。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讨论,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使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作了明确阐述。节约,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形势之急:重化工时代的资源危机2003年,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大关,国内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升级态势,房地产和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主力,再加上世界重化工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完全进入了重化工阶段。此时,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超过了50%,达到了创纪录的64.3%,成为工业构成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重化工业中如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煤炭、化工等代表性行业…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后危机时代,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大国,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成功举办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北京迎来了后奥运建设世界城市的时期.如何建设世界城市?3月1日,"2010年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妮  贺争平 《传承》2011,(2):32-33,47
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困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危机。通过剖析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8.
王文光  沈芸 《思想战线》2013,39(1):26-30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民族群体,制约和影响着中国民族在汉代的形成与发展,其游牧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的流动性和社会财富不易集中,当碰到内部纷争、外部力量冲击或自然灾害时便难以进行有效应对,故貌似强大的政权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整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很快兴起又很快消亡的历史原因。此外,匈奴的游牧生产方式还决定了匈奴社会的经济文化两面性、社会组织二重性、民俗文化的特殊性,由此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是在早期,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越大。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以民族志的方式得以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9.
苏新华  张晓辉 《前沿》2010,(24):132-134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在甲午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而发起的一次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社会改良运动。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社会结构中最敏感知识分子阶层,率先觉醒,毅然挑起了改造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使命。但在其慷慨激昂付诸救国行动的同时,一方面,惨败的现实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使知识分子产生了激进的求变心态。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官僚集权,落后的社会心理,又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前进与转型,使他们产生了保守、回归的心态。采取相对保守、迂回方式进行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