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浅析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及退保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工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问题成为当前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养老保险转续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大多数农民工最终选择退出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这在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工的保障权益。因此,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退保问题是国家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邱艳阳 《法制与社会》2010,(14):220-221
本文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分析了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给农民工尊严养老带来的新契机,并进一步提出农民工尊严享有养老保险的有关建议以及急需制度的完善与支撑。  相似文献   

3.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养老权益的保障和我国“三化”进程的实现.从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但仍存在诸多制度困境,阻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现;同时,农民工主体性实现面临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双重困境,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创建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主体性实现的条件,以便提升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09,(2):33-34
01.01 《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办法》明确了各参保地的责任分担方法。《办法》出台后,参保人的养老待遇将“分段计算”,发放“责任共担”。即参保人在省内流动时,只需要按规定参保缴费,以养老保险参保凭证为载体,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视同缴费账户储存额实账转移,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省内各地的记录和接续。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10,(1):7-7
养老保险跨省转移“开闸”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这一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参保人员在各地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对农民工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7.
潘楠 《法制与社会》2010,(15):215-215,218
本文首先就农民工的高度流动性使其养老保险在给付待遇上的不公平分析,探讨了我国养老金转移接续政策的合理性,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相关原则,并就公共治理政策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付晓 《法制与社会》2012,(1):265-266
社会建立全民医保的大格局下,农民工由于其特殊性,成为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面覆盖的难点.而如何解决农民工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就成为现实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经济法为视角,就当前现实中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在理论方面对解决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难是困扰劳动者参保进而享受社会保障的一大难题,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险自身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指出了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困难的成因,结合最近出台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分析了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因素,并提出加快法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制定更为细化的制度规则来使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主要表现,接着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调查大连3个县级市农民参加新型养老保险的情况,实证分析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现有问题和调查结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常满荣 《河北法学》2007,25(1):76-80
一项合理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我国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际,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之路,已成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在回顾我国养老保险立法化进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对策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希望能为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汪云 《行政与法》2012,(12):104-108
事业单位员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机制的缺失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社会保险价值的基础和功能入手,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员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的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提高立法层次形成全国统一法律法规;将事业单位员工养老保险金纳入全国统筹;设置统一的管理机构;建立高效的转移与接续协作机制;制订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翠霄 《法学研究》2003,(6):87-105
在我国计划体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下 ,国家承诺在职工退休时为其提供养老金待遇。但当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改革为统账结合制以后 ,新制度下的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因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而出现了巨额的资金缺口 ,这笔资金缺口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国家因其承诺而成为这笔债务的义务履行者。为了保证国家有序履行此债务 ,则需要制定专门的历史债务偿还法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是农民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一直以来都在农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农村集体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也应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存在诸如职能混乱、经济能力日渐衰退等问题,难以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集体的现状及其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增强农村集体作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具有农村人口户籍身份及流动性等特点,使他们居住在城市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必须考虑到城乡统筹规划,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实行分类保障,取消现有的限制条件,完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对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一大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保证新农保制度科学有效的实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充分考虑农民享受新农保金额的实际购买力,建立动态的新农保标准计算体系;健全新农保基金的社会监督机制,以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关注投保期内农民境况的变化,完善未达到最低参保时限要求的农民参保金过户与返还制度;探索最需要新农保却无力参保问题的解决途径,确保新农保政策涵盖最需要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获得国家物质帮助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滞后影响了农民养老权益的实现。我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所以保障他们的宪法权利事关重大。中共十七大也强调国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改善民生。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借鉴有关国际公约和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应采取多种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娄宇 《法学研究》2020,(2):190-208
为平台经济从业者构建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为其提供合理的基本生存保障,促进平台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引入“类雇员”概念可以为网约工提供类似于劳动者的保障,但是需要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通过分项处理劳动福利制度克服劳动关系认定规则较低的可预见性。网约工对平台企业的经济从属性以及基本权利的辐射效力,可以作为这个群体强制参保社会保险以及“拆包”参保各险种的理论依据。工作时长取自我国现行立法,体现了经济从属性的程度,可以作为网约工强制参保职工社会保险的标准。社会保险各险种对应的基本权利类型有别。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了作为核心权利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网约工应当强制参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该制度的无过错支付设计和商业意外事故险部分地补偿工作伤害导致的损失。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不应当作为强制网约工参保的险种,但是应当通过重复保险的基本原理解决网约工以不同身份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之后的待遇给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