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监狱生产对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监狱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重新构建监狱生产的理想模式、研究监狱生产发展的思路已势在必行,文章结合我国监狱生产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监狱生产体制重构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监狱“监企合一”的监狱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确立了“金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目标。在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对监狱机构设置与警力配置进行创新,监狱机关实行“大处(科)室制”;监狱管理实行“监狱一监区”扁平式两级管理;撤出非执法岗位所占用警力;建立以女性监狱人民警察为主的监狱教育改造机制;降低监管改造工作一线监狱人民警察工作风险;配置机动警力解决监管改造工作一线监狱人民警察业务素质培训与休假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监狱企业是特殊企业模式.它既要为改造罪犯提供场所,又要参与市场竞争,追求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对监狱企业性质和监狱企业战略发展给以科学定位.本文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着手,分析监狱企业作为企业特殊形式的特点、监狱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监狱企业生存环境以及监狱企业产品的公共性等方面对监狱企业性质进行科学定性;通过对监狱企业目标、价值以及功能分析,从战略发展角度对监狱企业进行定位;同时指出国家必须用法律法规来保障监狱企业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4.
深化监狱体制改革促进监狱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企业是我国监狱改造罪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监狱企业的发展更是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监狱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从监狱企业的定位、监狱企业的科学管理、监狱企业产业方向调整和监狱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四个方面,论述了深化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监狱企业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监狱不仅承担着专政职能,还承担着经济职能,监狱的这种现状与市场经济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面对"入世"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监狱企业必须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加快监企分开的进程,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科技兴监"战略.  相似文献   

6.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通过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与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监狱体制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监狱企业将由过去的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保护向参与市场公平竞争转变。因此,做好监狱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十分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监狱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监狱民警手中的权力既是改造罪犯的"法器"同时也是诱发职务犯罪的"先天条件"。与一般职务犯罪相比,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危害要大得多,既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更是对国家司法公信力的践踏。结合监狱民警的职业特点,探讨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危害,并提出防范对策,可为国家制定政策及相关专业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监狱警察是我国人民警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负着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惩罚罪犯、改造罪犯、组织罪犯生产劳动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监狱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不断提高监狱警察的基本素质,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顶层设计提出要深化监狱体制机制改革,以完善监狱管理为着眼点是发挥监狱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学科建设视角出发审视监狱管理,在监狱管理学的理论层面解读监狱管理的内涵、特征,阐明监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围,框定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是当下监狱管理学构建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监狱法律关系是监狱关系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不同会造成监狱法律关系所涉主体、客体和内容的不同.进而影响监狱各方的关系性存在。监狱工作实践中.存在多元秩序规范,即国家法规范和非国家法规范共存.在法律多元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肯定,多元视角取向对监狱法律关系发展研究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从法律多元视角透视监狱法律关系,拓宽了监狱法律关系研究视野;以法律多元视角为主线贯穿于监狱法律关系研究.倡导法律多元的差异共生,为基于法律多元视角情境下的监狱法律关系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虽确立了监狱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争议。比如体制内模式是公营市场化体制还是政府使用制;在体制外模式上是否允许民间介入罪犯劳动生产、如何运作等等。由于目前我国单一的公营市场化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诸多困境,不少人主张采用单一的政府使用制代替目前的公营市场化体制。笔者认为,无论是单一的公营市场化模式还是政府使用制都各有其缺陷。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体制内、外兼具互补的监狱企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组织罪犯参加劳动,通过劳动改造罪犯,使其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特色之一。劳动改造这一监狱改造罪犯基本手段的载体──监狱企业生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通过统购统销能对监狱企业予以较好的扶持,而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则必须建立政府订购监狱企业产品的机制,以实现国家对监狱企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寻求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为推动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从成本入手,并针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降低成本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罪犯教育,作为监狱制度的一部分内容,是指在监狱执行刑罚过程中,对服刑人员实施的旨在转变其犯罪思想、行为恶习,教授其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各项活动的总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对推进监狱生产的发展和其刑满释放后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监狱警察管理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警察的管理机制直接关系到行刑的质量和罪犯的改造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狱警管理机制存在着准入管理不规范、职能定位不合理、业绩评价不科学和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弊端,影响了监狱警察的职业化建设和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型监狱建设。因此,有必要改革我国监狱警察管理机制。在狱警的准入管理上,走专业化道路;在狱警的岗位管理上,实行分类管理;在狱警的绩效管理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狱警的保障管理上,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并实行狱警高薪制。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监狱正从“农本监狱”走向“都市监狱”、从“政治文化监狱”走向“知识文化监狱”、从“人治监狱”走向“法治监狱”。中国监狱文化的重构以“现代化文明监狱”为主题文化话语,在人的发展与监狱的进步、文化精神的突变与裂变、日常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变与悖论、技术理性的超级霸权等深层次的文化范式上进行话语分析,并选择争夺话语权、建构监狱文化霸权、关注监狱大众文化、张扬自由主义理念等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区域开发类型与南贵昆经济区开发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主导型欠发达区域开发模式是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以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的欠发达区域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欠发达区域开发模式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通过向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发展援助 ,以促进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政策与路径的统称。南贵昆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不同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西进战略 ,其开发建设面临新的体制约束和市场形态约束。应在借鉴其他国家欠发达区域开发经验的基础上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构建区域优势产业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是南贵昆经济区开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考核、奖惩制度作为监狱的一项基本刑罚执行制度,主要服务于罪犯改造的需要,总体来说是合理的。但随着现代化文明监狱进程的加快和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依法文明管理模式的建立,狱务公开的不断深化,我国监狱现行考核、奖惩制度的不足日显突出。应根据监狱的实际,积极地探索、思考和实践,不断地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创新考核方法,规范运作标准和程序,强化执法监督,落实奖励政策,多形式、多角度地激励罪犯改造,以求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溯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政治标准的认识历程 ,分析了政治标准的变迁及其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 ,并着重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探讨新的政治标准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Phillip Stalley 《当代中国》2009,18(61):567-590
How doe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fluence the pollu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firm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Research o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leads one to anticipate that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should enhance domestic firm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gration facilitates access to cleaner technology, exposes domestic firms to global norm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and compels developing country firms to meet trading partners'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r risk losing market access. This article tests these propositions by 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of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firms in China—a country whose rapid economic expansion and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as a foreign investor have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 protec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t finds that there is only modest market-induced enhan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mong Chinese companies. In terms of their compliance with environmental law, Chinese firms with connections to the global economy are either no better than domestically oriented companies or, in the case of firms that export heavily, are wo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