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暖  张阳 《求索》2013,(4):87-89,63
1948年是国共两党决战的时刻,也是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势力抉择的时刻。作为一支重的政治力量,《大公报》提倡自由主义,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土地改革、教育独立以及民生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一系列不懈的论争,然而国民党政府执掌下日益颓败的社会现实让《大公报》事与愿违。最终,在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中共日趋占据上风、国民党腐败无能、美国政策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大公报》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开始了新生。  相似文献   

2.
陈兮 《求索》2011,(12):206-207,71
很长一段时期学界只将吴鼎昌定位为新记《大公报》出资人身份,对其真实地位和作用评价尚欠公允和全面。1935年底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长后,名义上与《大公报》脱离十多年,导致学界忽略了他在《大公报》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昊鼎昌是新记《大公报》的出资人和最大股东、“四不主义”办报理念的始作俑者和修改者、重大决策的最后拍板者、早期社论的主要撰写者,在新记《大公报》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他人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创造》2016,(9)
正《闲话大公报》鲜为人知的史实,民国生活的素描鲜为人知的史实,民国生活的素描;是非成败说往事。百年大公报,记录跌宕国运。本书名为说报,实为写史。中国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国共28年的政争、战争,作为独立媒体的报业巨子《大公报》都是据实报道的。作者是著名社论写手,通过其对《大公报》的解读,你可以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国共历史。(张刃著,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余习惠 《求索》2008,(10):179-181
湖南《大公报》副刊创刊于1915年9月1日,是湖南《大公报》创办之初设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湖南《大公报》报人对副刊性质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副刊的改革。因此,对湖南《大公报》副刊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特定时期内副刊的传播功能与地位的整体把握。另外,对于伴随报纸副刊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孙姣 《传承》2010,(33):84-85
《大公报》是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由英敛之1902年创办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1941年,《大公报》成为第一份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授予荣誉奖的亚洲报纸。1980年,其更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三大报纸之一。建国后,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学术界多将《大公报》定义成国民党的喉舌报纸,其中以"小骂大帮忙"的观点最为著名,对该报政治立场等方面进行了激烈批判。90年代后期,对其研究逐渐出现了不同声音,肯定了它在近代报刊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近十年来,特别是自2002年《大公报》诞辰一百周年以来,学术界关于它的研究逐渐客观深入,着眼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成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关于此类成果的整理总结并不多见,唯见2004年浙江大学陈建生博士发表过一篇关于"新记公司"时期的大公报学术史述略,[1]尚未见到其他类型成果整理。故拟就对内地近十年来《大公报》的研究作一个大致梳理,以期能对读者全面了解《大公报》近年来研究成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清末《长春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在吉林地区主办的一份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进步报纸,在“监督地方官吏,鼓吹政治变革,牵动社会方面”,与同盟会在哈尔滨参与组织的《东陲公报》、奉天《大中公报》齐名,为清末东北三大革命报刊之一,是事实上的同盟会长春支部机关报。在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的高压封锁政策打压下,该报曾屡遭挫折,被迫三易其名,但一直能艰难支撑,持续刊行时间近三年之久。因此清末《长春日报》不仅在近代东北新闻史、区域辛亥革命史上留下光彩篇章,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亦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毛泽东对新记《大公报》办报的政治倾向所作的“小骂大帮忙”的论断为依据,运用大量史实,揭示新记《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并对其采取“小骂大帮忙”办报方针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1920年10月26日-11月2日湖南省教育会在长沙举办名人学术讲演会,蔡元培应邀出席并发表了一系列讲演,对湖南和文化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蔡元培应邀讲演及其讲演的次数、时间、顺序、记录、修改等问题,蔡元培《自写年谱》、《蔡元培年谱长编》、《北京大学日刊》都有不少错误。揆诸长沙《大公报》的详细报道,蔡元培在讲演会上先后讲演7场,讲演记录在《大公报》和《大公报增刊名人讲演录》上依次刊登,经蔡元培修改后刊于《北京大学日刊》。  相似文献   

9.
喻春梅 《求索》2008,(2):208-211
毛泽东与长沙《大公报》曾保持了三年多的良好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大公报》中新娘赵五贞自杀事件的讨论;二、参与《大公报》中湖南自治问题的讨论;三、参与《大公报》中湖南演讲会的报道。后来,随着毛泽东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大公报》撰述员的身份就此结束。毛泽东在《大公报》留下的文字材料,反映了这段时期他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毛泽东的思想正处在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状态。研究毛泽东与《大公报》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  相似文献   

11.
<正>"大公王"是指《大公报》天津籍著名报人王芸生,这名字是毛泽东起的。说来话长,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系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卢沟桥事变天津陷落,《大公报》关闭,人员陆续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大公报》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恢复发行,总部迁回上海。1952年,"大公王"率领上海《大  相似文献   

12.
刘慧 《八桂侨刊》2017,(2):16-23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各国外交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外交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外华文传媒既是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又是外国新闻史的重要内容,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呈现一股非常独特的力量。从美国《侨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两大海外华文媒体关于中国重大事件的报道(如西藏问题、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清晰可见海外华文传媒在平衡国际舆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对开展公共外交产生独特作用,由此建议有关部门支持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插图,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生动形象,形式多样,包含的信息量大等特点。《经济生活》教材中插图又是一大亮点。插图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生活气息。这些插图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具体形象化,有的是课文的补充说明,有的是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①是一份中国自由民主知识分子的报纸,190 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由满族天主教徒英敛之主办;1916年9月由安福系王致辞隆接办;192 5年11月2 7日后,因亲日为国人厌恶而停刊;192 6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复刊,张季鸾任总编辑,内容大加革新,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并坚持不懈。国内外史学界以及众多新闻工作者已达成共识:“大公报历来的作法是对事实不抹杀、不捏造、不歪曲”②。当然《大公报》也有过失误,但暇不掩瑜,正因为如此更加受社会所重视,深得民主自由知识分子青睐,在国内外享有特殊地位及具权威性。《大…  相似文献   

15.
金延铭 《春秋》2009,(2):14-16
1935年,烟台发生了警察枪杀女学生的“徐明娥事件”,由此引发了烟台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这一事件在烟台的史籍文献上记载不多,一些当年组织和参与这场学生运动的老同志留下的回忆文字也不多。这一事件发生时,正好被路过烟台的《大公报》青年记者范长江碰上,他经过实地考察和详细采访,在《大公报》发表了《烟台警察枪杀女生案》的通讯报道。这是一篇我们今天了解“徐明娥事件”的重要历史资料。这一事件引发的学生运动,推动了胶东地区抗日斗争革命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对此,香港《大公报》20日刊出署名“唐虞”的文章指出。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恶搞”  相似文献   

17.
董和平 《求索》2014,(4):122-128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对后世宪法立法与宪法学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标签式的政治地位评价,而少有具体地专项分析。本文跳出对《大纲》的宏观政治性评价,从《大纲》对中国立宪思路和立宪技术演进、宪法学基本范畴引入和宪法学说形成、宪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宪法学研究方法改进等角度的现实影响来总结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官示。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诞生于天津,历经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三个阶段。“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大公报》悲壮地告别了津门父老,辗转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艰辛流徙,坚持抗战,由地方性报纸发展成全国性报纸。日本投降后,《大公报》返回故地天津。百年兴衰,几度起伏,跨越了几个时代,解放后《大公报》进入新生阶段,最后落脚于香港。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4日,《一代报人王芸生》作者、《大公报》研究专家、《大公报》原主编王芸生之子王芝琛在北京病逝。他把自己最后15年的生命,全部献给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张云新 《北京观察》2007,(10):16-16
为在新世纪新阶段搞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和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与发挥作用的两大任务,农工党北京市委编撰出版了《政治交接学习教育图文集》。《图文集》对北京市委成立50多年来历史的一次回顾,是对农工北京市委一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首都建设建言出力的一次大汇展,是基层组织学习教育的一份好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