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春 《新东方》2002,(3):62-67
联系中国当下的文化情景,民谣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应该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亮点。尽管民谣具有民间文化不可避免的经验意味,不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思考,但是民谣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直接、快捷的反映,对社会文化现象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针砭时弊,始终采取独立民间姿态,准确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间普遍的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2.
海南是中国传统三大侨乡之一,海南人下南洋历史悠久。在长期侨乡与南洋社会的互动中,侨乡民众创造了许多与下南洋活动相关的民谣。对这些民谣的解读,有助于今天人们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民谣”是来自民间的“顺口溜”,上不得台面的东西。而正是因为它来自民间,往往更能体现群众的真正诉求。特别是一些针砭时弊的民谣,以平民的视角反映了一些社会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11)
<正>员山飞机堡宜兰新文创5月20日,位于宜兰员山乡员山路与金山东路的日据时期飞机堡,经过规划整建后变身宜兰员山文创新地标。今后来到员山飞机堡不仅可以看风景、看设施,还可回顾昔日历史、体验在地文化。月琴装置展民谣与人文5月18日,台北淡水天光、西门町、板桥大远百货3店同时推出"拾空·岁月——台湾月琴装置展"。此次展览由装置艺术家陈德平与民谣歌手陈明章合作,力图呈现台湾月琴的说唱艺术与人文风景。  相似文献   

5.
“沭阳财主宿迁庙,泗阳姑娘出嫁不坐轿,安东人讨饭上学校。”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民谣。民谣中的安东,就是今日江苏省涟水县的旧称。  相似文献   

6.
话说民谣     
改革15年来,中国的民谣不断,差不多每个阶段,都有民谣达到传诵全国的效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牢骚性质。然而平心而论,这场改革所造就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它还未成为历史,就已经使人感受到了历史份量。这样的篇章,难道该挨骂么? 改革以前,倒没有听见什么民谣,差点使人推论出:我们的人是喜欢端起糠菜欢呼的。如果碗里是肉,反而会放下筷子骂娘。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18日,被称为"台湾民谣之父"的胡德夫在北京言几又书店举行《时光洄游》新书发布会,以歌手和作者双重身份,与观众畅聊岁月与民谣的故事。现场邀请到"野生作家"大冰和胡德夫一起探讨关于岁月与民谣的故事。活动由全国台联文宣部、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凤凰网文化等共同主办。不能引发思考的歌唱起来没意思著名央视记者白岩松在《幸福了  相似文献   

8.
一《诗经》,内分风、雅、颂三类。何谓风?风,就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民谣,或称民歌,在古代的书面文字中也称诗。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臣,一些强盛的王朝,都非常重视收集民谣即采风,甚至还建立一种采风制度。国运长达800年的周朝,便是如此。《礼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国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大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在《春秋》中,也有帝王“民间求诗”的记载。两周期间,由采风共收集到民谣三千余篇,《诗经》选入了一部分,其中主要的为十五国风。由此可见周朝收集民谣的规模和成就。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在慈溪北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中国生,中国养,中国流落到东洋,东洋回来到白洋,白洋湖畔一座坟,道士宫前立铜像。”民谣通俗、明了,真实地表达了当地乡民对华侨巨子吴锦堂的敬仰和怀念。  相似文献   

10.
民谣大观     
一个民族的心态、情绪,一种社会的现象、风气,往往可从流行的民谣中寻其踪迹。民谣即民问歌谣、谣谚,俗称"顺口溜",属老百性的一种口头创作文休。  相似文献   

11.
●他策划了代表摇滚乐最高水平的“临终关怀”和“中国—奥运之梦”演唱会。 ●他打响了中国’94民谣年的第一枪—“新民谣试听会”。 ●他用“辉煌’94”为中国签约三年作了小结。 ●他拔出插头,“不插电”大型演唱会再领风骚。  相似文献   

12.
富川新民谣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 题记 中国有搜集民歌民谣的传统,历代有采诗之官。古人认为,民歌民谣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阳新是革命老区,古称富川。为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3.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3月9日,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响起了一首浙江民谣。因为民谣是用方言唱的,来参加会议的温家宝总理听不懂,坐在旁边的浙江代表连忙充当"翻译",用普通话向温总理解释一遍。  相似文献   

14.
我的南方家乡盛产五谷瓜果,也盛产民谣山歌,每次回去,既享口福也享眼福耳福。实现小康之后的家乡大地更是民谣遍野歌满坡,就像那金谷穗、银葡萄,一束束,一串串,尝不尽,尝不厌。家乡村口的瓷砖白墙上,两首民谣赫然入目:"百花不开不算春,百鸟不唱不算晨,百川不纳不算海,百姓富才算翻身。"手拿黄金莫喊铜,社会主义不是穷,国家富民政策好,催开小康花万丛。"几句朗朗上口的老百姓新谚语,使我猛然想起小平同志那平俗而又深邃的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百姓民谣分明是合辙押韵的科学理论啊。让我们把镜头…  相似文献   

15.
正戴·桥西来自美国加州。2002年,美国的一个播音台网站,有一篇介绍北京地下摇滚的文章,里面有野孩子、舌头、二手玫瑰等10个实验、先锋乐队以及周晟等实验音乐人。戴·桥西是在2006年读到这篇文章的,后来,他发现,文章里面一半以上的乐队和乐手,如今都生活在大理。"这些都是我佩服的人,在东方和西方,从年轻时激烈的摇滚到后来安静的民谣,我们走的是并行的两条路。"戴·桥西这样说。  相似文献   

16.
长歌怀采薇 也许首先应该说的,我不是乐评人,不必理性剖析民谣进程以及与社会文化关系什么的,又生于三颗巨星陨落且大地波动的多事之秋。台湾民谣如火如荼时,可能头发稀疏的我正在防震棚里蹬着小腿哭得一塌糊涂不闻春花秋月。只是自小喜欢音乐而已,疑心母亲年轻时《红灯记》和革命歌曲唱得多了,无法不遗传些细胞。所以能做的,  相似文献   

17.
都市民谣     
都市民谣张学英“晦,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民谣酒吧,我是栗正。”穿着随意,长发及肩的栗正抱着吉他,坐在乐池的高脚凳上,“下面我把我写的一首歌《没有我你冷不冷》献给大家。”一如既往,栗正开始了他今晚的演出。“去年冬天你说天不冷,你说因为有我在你身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大至春节、端午、中秋,小至腊八、祭灶,都离不开吃。这是中国以农立国、以食为天,几千年沿袭相传的结果。我们中原地区描绘春节前如何准备过年的民谣,就足以说明食或吃的重要。民谣云:腊月二十三,打发老灶上了天;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  相似文献   

19.
有人定义“民谣”有两重涵义,一为“不同乐器伴奏的歌唱”,二为“民间流行歌谣”。传统意义上的台湾台语民谣源于东南沿海赴台的先民。这些歌谣经过辗转流传,孕育出了真正的台湾本土歌谣,比如曾广为流传的《思想起》、《高山青》……而“何日君再来”、“秋水伊人”、“香格里拉”这些风花雪月,刘雪庵、贺绿汀、陈蝶衣这些名字,对我们来说已经稍显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换车热”叠起 在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有这样一首民谣:“省长专员两头平(小轿车),团长县长帆布蓬(吉普车),乡长镇长一三○(双排座卡车),村长支书嘣、嘣、嘣(拖拉机)。”这首民谣逼真而又风趣的描述了当时不同级别的干部乘车的情况。那时,中国大地上还未出现今天这样像蟹群似的外国轿车,老百姓对领导干部乘车为工作奔忙是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