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试析《国家责任条款》的"国际不法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根 《法学家》2007,(3):95-101
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应负的责任是当代国际法的主要问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持之以恒地编纂<国家责任条款>,2001年联合国大会已通过<国家责任条款>草案,并建议就此缔结有关国际公约,2004年联合国大会要求各会员国政府提出有关意见.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国际法学界以此为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尝试从中西文词义辨析、"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划分评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解析三方面,对<国家责任条款>中"国际不法行为"的含义、条件与归责问题,做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浅析国家豁免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豁免泛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管辖。国家豁免是一项国际法原则,主权平等理论是其主要法律依据。国家豁免的主体包括国家及其政府机关、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国家政治区分单位、国家机构或部门和其他实体、国家代表。关于国家豁免范围,许多国家先后抛弃了绝对豁免的主张,转向限制国家豁免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温树斌 《法律科学》2010,28(3):80-86
国际法的强制执行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国家意志是国际法强制执行的根据。强制执行规则的制定、措施的选择、执行或者放弃都由国家决定。强行法是国际法强制执行的规范基础。它要求国际法必须是可被强制执行的。相互原则是国际法强制执行的基本机制,通过剥夺违法国的权利的方式发挥作用。国际组织的制裁是国际法强制执行的集中机制,由国际组织集体决定并授权国家采取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国际法的主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国青 《法学家》2003,(5):144-149
在国际法中,有关国际法主体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由于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基本上是符合当时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实际情况的,但传统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殖民主义色彩.在当代国际法中,除了国家是国际法的最基本主体,各种政府间国际组织、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以及其他某些非国家实体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国际法主体结构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是当代国际法的一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阙占文 《行政与法》2009,(11):111-114
自然灾害发生后,只有在灾害发生国同意且发出请求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或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救援队伍及其人员方可入境实施救援,现行国际法尚未将"保护的责任"适用于自然灾害。在灾害国际救助领域,现行国际法已经涵盖国际灾害救援队伍及其人员入境、特权与豁免、索赔与诉讼等。我国需要借鉴国际法,建立国际灾害救援规则。  相似文献   

6.
胡城军 《时代法学》2005,3(4):52-59
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中,有国家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但居于本质属性地位的是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法的共同利益性对国际法(学)诸方面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关系的理论迷局的破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履行要求的依据、作用及实践 履行要求是东道国政府采取的一些引导和管理外来投资的国内措施,是基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对投资者施加的种种条件限制,以促使投资者做出购买、销售或制造方面的决定。例如,东道国政府可能要求投资者从东道国国内来源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即所谓的“当地成分要求”。再如,东道国可能出于增加外汇收入、维持外汇平衡的目的而要求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应尽可能出口,即所谓的“出口要求”。① 履行要求的实施依据在于国家的经济主权。依据习惯国际法规则.一国对本国境内的人和物.除国际法上规定的少数例…  相似文献   

8.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凛 《政法论丛》2010,(1):12-18
随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人权保护领域、国际海洋法领域等出现了个人参与国际活动的现象。但是,无论是从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素、还是从法律的最终目的、国际法的调整对象等方面分析,个人不能取得国际法主体地位,而只能是国际法的保护和惩治对象。不适当地扩大国际法主体的范围,把个人与国家相提并论,超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赵金金 《法制与社会》2013,(18):286-287
传统国际法认为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因而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只是其调整对象。我国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对战犯的处断、人权理论的发展,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承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民主的需要和国家权力分工与相互制约的要求,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或者作为权力机关的职位,其任职是有一定条件。或者必须有一定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间重合作、协调和统一,轻相互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1.
胡光志 《现代法学》2007,29(2):9-17
人性是人基于生存与发展的天然的心理倾向。群体、组织、国家与法律是人性演化、冲突与调适的必然产物。在国家体制下,人性受到保护的同时也受到抑制。民法以排斥国家权力的方法,在国家体制下开辟了人性解放的新天地;经济法则是在国家体制下民法第一次解放人性的基础上,为克服民法于人性解放方面的某些不足而构建起来的规则体系,是国家体制下人性的第二次解放与和谐调适。因此,尊重民法与经济法是明智政府达成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许军珂 《河北法学》2004,22(2):84-87
界定了政府采购合同性质,分析了WTO框架下《政府采购协议》对政府采购合同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WTO框架下政府采购合同涉及的国际私法问题:纠纷的解决方式、法律适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洲 《法律科学》2012,(4):155-165
“保护的责任”要求主权国家保护其人民免遭灭绝种族、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以及在其他各种情形下承担人权保护责任,当一国不能或不愿履行这一责任时,国际社会将有责任介入并采取相应的保护行动。在国内武装冲突中,容易发生对平民的生命财产以及民用设施的侵害,但是,主权国家应当怎样实施军事行动等行为才能符合人权保护责任的要求,对此,“保护的责任”本身并没有提供明确具体的标准和依据。为防止评估确认上的主观随意性,避免“保护的责任”被滥用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国际社会应当以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为基本依据,并主要通过对人道法规范在具体情势下的解释适用,来评估确认政府军事行动是否符合人权保护责任上的特定要求,以及是否构成不能或不愿履行“保护的责任”的严重情形,从而确定国际社会是否应当介入以及应采取的适当措施与方式。  相似文献   

14.
This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one of the core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suggests that despite the lack of enforceability of this convention and its ope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tate sovereignty, it is similar to state law.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or CEDAW, the major UN convent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 articulates a vision of women's equal protection from discrimination and addresses gender-based violence as a form of discrimination. It had been ratified by 171 nation states as of mid-2003. Its implementation relies on a complex process of periodic reporting to a global body meeting in New York and a symbiotic if sometimes content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an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NGOs. Like state law, it serves to articulate and name problems and delineate solutions. It provides a resource for activists endeavoring to address problems of women's status and turns the international gaze on resisting nations. Its regulatory strength depends on the cultural legitimacy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cess of consensus building and related social movements to define social justice in these terms. Thus, like state law, its impact depends on its cultural legitimacy and its embodiment in local cultures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This examination of CEDAW as quasi law exte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law as a plural and a symbolic system rooted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moment of globa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赵琪 《行政与法》2006,(8):116-119
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是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内容,承认并尊重少数人权利也是当今众多国家的国际义务。文章从解悉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国际公约入手,全面论述了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并提出了我国法律在少数人权利保护方面应当做出的适时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I apply a suitably developed version of Joseph Raz’s service conception of authority to the debate over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action aiming to fulfill cosmopolitan moral obligations. I aim to advance two interrelated theses. First,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z’s service conception of authority, citizens’ moral duties to non-compatriots are an appropriate ground for authoritative intervention by agents of the state. Second, international law based on these duties can also enjoy moral authority over government decision maker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moral force of international law is derived from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improve officials’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conform to the totality of their reason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ir states’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and overlap of legal frameworks on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on the one hand, by states and regional frameworks like the 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ais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ir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s.This article considers how these different legal frameworks come into interaction and tension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how these tensions are addressed in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 domestic laws.It reveals the pragmatism of a resulting approach which seeks to ensur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while respecting the need for IOs to be able to perform their mandat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in full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前行的足音,必然呼吁人类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和主体平等地位的确立。在各国刑事诉讼领域控制犯罪与人权保障关系的演进中,控辩平等原则的基本精神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是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重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必然要求。而今,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是不得以牺牲司法公正或威胁基本人权为代价来控制犯罪或建立秩序。以此检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可以发现,控辩平等原则在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中还只是雏形,其与国际公约和司法准则对控辩平等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尚未达到控辩平等之最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中的新成员,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多重一体化的目标趋势与愿望在不同领域表现出功能性差异,即经济的先导性、政治的战略性、社会认同性、法律保障性、文化融通性等。在全球治理、互联互通和全球产业链正在生成的背景下,如何立足联盟多重发展目标,更好地发挥出欧亚经济联盟的应有作用,尚存诸多法治困境:从超国家制度与主权国家制度的衔接到成员国间的基础性不平衡对一致性规则形成的制约,再到联盟法律与成员国法律对接的阻却性因素的存在,以及联盟从初级一体化规则向高级一体化规则演进的迫切需求等。面向未来,欧亚经济联盟呈现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阶段过程性发展的趋势,基于历史文化的多重合法性根基将促动多重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同时决定在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交错并存中构建联盟法制机制,并促动规则治理的深化均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