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刺杀秦始皇和谶语乱秦政,是秦统一前后东方六国用来阻止统一和实现复国的策略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复国浪潮和历史震荡,扶苏"仁懦",诸子弱幼,储君难定,进入垂暮之年的秦始皇希望通过延长自己的寿命来解决江山稳固和王朝统绪问题,这是秦始皇热衷仙道和追求长生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2.
张玉强 《春秋》2014,(4):56-56
正秦始皇东巡,是中国历史上深有影响的大事件,对文登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古老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开始东巡郡县。当其途经文登时见城东山景色秀美,圣心顿悦,遂命停车驻跸,召集文人登城东山为其歌功颂德。此次"祖龙驻跸""召文颂德",文采飞扬,秦始皇非常满意,文登人民也深感骄傲,从而使文登上下更兴起了崇  相似文献   

3.
周厚强 《世纪行》2009,(4):38-41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全国统一之后.接二连三,两到湖北,三至楚国,足迹几乎涉及整个楚境。他力排王族众议,平息政治纷扰,挽留重用楚人.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和安邦治国的历史重任,铸就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历史表明,秦始皇对楚人楚国楚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中透视出他与楚人之间存在的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秦楚文字的对比研究反观“书同文”政策之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旭 《求索》2010,(12):248-250
秦统一中国前,列国文字很不统一,每一个汉字几乎都存在多种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方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规定实行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历史上的"书同文"政策。"书同文"作为思想文化统一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实现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过程中,对于实现秦始皇大一统的理想具有重要作用。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列国间异形字的存在,"书同文"政策之实施具有时代必要性;更为欣慰的是,列国文字的共同性又为"书同文"政策之实施提供了社会基础。本文将拟秦楚文字的对比研究,反观"书同文"政策实施的这种时代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春秋》2021,(4)
正山东围棋有悠久历史,自春秋列国到五霸争雄皆是"围棋"的发祥之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之后,各种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山东的围棋发展在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记载。直到汉宣帝刘询时期,围棋才又获得新生,由于他的提倡,在上层士大夫阶层里获得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理性。现阶段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理性相结合,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从"妈阁庙"附近登陆,并以"暂住"为由占据澳门迄今近四个半世纪。作为最古老的建筑——"妈阁庙",见证了澳门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时,澳门的回归,将彻底结束外国在中国土地上的殖民管治历史,也标志着这段屈辱历史的结束。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6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劳作、生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置岭南六郡,澳门划归南海郡番禹县管辖。此后历经变迁,至宋代归属香山县并沿用下来。南宋末年,这里又成为赵宋皇朝作最后抵抗的海上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8.
四度寒暑历尽千辛万苦全面勘界成绩可圈可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四十郡,郡以下置若干县,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定界。由此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是,在长达2000多年里从未有一个统治者对中国的行政区域界线进行过全面的勘定。两千年以后,这一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肩上。1989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面勘界试点。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勘界的动员令,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全国省、县陆地行政区…  相似文献   

9.
周厚强 《世纪行》2008,(12):35-37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在位短短三年并归天而去。年仅十三岁的赢政应运而立蹬上王位,迈上了千古一帝的风云征程。在秦始皇继承王位后的第二十六个年头,即公元前221年,秦逐一击败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大统一,造就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永葆"一切为了人民"之宗旨,必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落实好眼前的利益,处理好局部的利益,把对上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一中华,必先统一文字,秦始皇为此立下了不朽功勋。海峡两岸虽同为炎黄子孙,使用同一文字,但经40年之阻隔,各自演变,许多汉字虽外貌依旧,而内涵却已各异,尤以科技术语为最。更何况简繁异体杂陈,致使“相见不相识”,曲解丛生,谬误百出,实在误事误人。谋求海峡两岸词语之统一,实质上是求全世界华文汉语之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王水宝 《两岸关系》2004,(12):23-24
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的精神纽带 中国历史历来是分分合合,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广大人民饱尝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因此都无不盼望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诸子百家的代表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尽管在各个领域中都各自有各自的主张,但在"渴望统一"这一点上,却是和广大民众的意愿相一致的。孔子面对西周东迁后,中国出现大分裂的局面,感到天下无道,于是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了"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思仁义、求统一  相似文献   

13.
范明英  卢杨 《长白学刊》2004,1(1):13-16
"三个代表"蕴涵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从历史的维度看,"三个代表"人民主体思想主要表现在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从价值的维度看,"三个代表"肯定了经济价值的基础性地位,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合理价值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三个代表"价值主题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逻辑引申,也是人民主体思想最根本的价值指向.从历史和价值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主题的高扬,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5.
《史记》热烈歌颂从黄帝的"万国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到汉武帝的开拓边陲三个波峰期的中华大一统的巨大业绩,并综合论述国家构建中的战争功能、制度演进、德力转变与人物作用等的相关因素及其理政经验。  相似文献   

16.
知人善任汉高祖杨亚伟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称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布衣”登上皇位的人,这之后,刘邦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生产,重建统一帝国,使秦始皇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里,笔者不想过多地对刘邦成就与巩固帝业的...  相似文献   

17.
《大秦帝国》是展现中华原生文明的第一部"以法治国"的悲壮史诗。作品以强大的历史气场、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商鞅、李斯、秦始皇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弘扬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大悲剧,但孙皓晖对秦帝国反人道、反文明的暴力专制问题,没有给予深刻的历史批判,这是《大秦帝国》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8.
台文 《台声》2019,(12)
<正>在1月2日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立足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政策主张,描绘了两岸同胞共筑中国梦的共同愿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强调"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引发广大对台工作者强烈共鸣。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这是70载  相似文献   

19.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和《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竭力为"暴秦"开脱辩解,把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说成是"原生文明",是"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其实,"秦文明"既不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规范。作为文化模式,"秦文明"从属于汉文化的范畴;作为社会形态,"秦文明"创立了单一制帝国的国体和独裁专制的政体。尽管秦始皇作为暴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王朝开创的帝国国体与专制政体却延续了2000多年,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然而这并不是中国的"原生文明",更不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凡夫唐 《当代广西》2009,(10):52-52
广两兴安的古运河灵渠,是个堪与都江堰、长城齐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该运河是秦始皇为了统一两广开凿的,沟通了湘、漓两水,也连通了两广与中原的命脉,成为历史上的重要运输、灌溉要道,即便是今天,也起着重要的灌溉作用,无愧于举世闻名,福泽千秋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