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作为政策主体政府的自利性、政策信息的非公共性及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的操控。公共政策常背离了其公共性,即“非公共化”。本文认为要从政策体制、政策过程以及政策结果三方面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利益是影响和制约社会个体和组织的根本性因素,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也不例外.地方政府在不断追逐公共性的同时,也带暗含着相当自利性.公共政策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公共性活动,客观上也必然受到其自利性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官员的自利件是引发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冲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依赖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本应以公共利益为其本利益,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自利性以及科层制缺陷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往往与公共利益偏离,致使政策执行在地方陷人困境,当前只有通过转变政绩观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等概念是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中的基本范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等问题都是历史地生成的,是在公私领域、公私部门分化分立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所以,这些概念仅仅适用于对近代社会的分析。公共性是指公共部门、政府的属性;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具有公共性的物品;自利性的概念则是指人的行为动机,至于组织机构和部门则不存在着自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公共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亦即处理大多数民众的问题。政策具有问题性,也就是政策以民众问题为导向,大多数民众有相同问题,政府机关将问题纳入政府议程,提出解决策略。倘若忽视公共性,公共政策就有可能变为某些个人、团体、阶层谋取私立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关注公共性,亦即要做到在政策问题取向上的公共性。故而,首先探究公共政策问题与其公共性之意涵;其次,析探问题建构中公共性之哲学基础;最后,藉由现今流行于公共政策学界,用以展现问题建构过程中公共性的审议式民主,以及审议式民主在台湾之应用-公民会议的召开,来加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6.
肖生福 《行政论坛》2010,17(3):51-54
从哈贝马斯和汤普森的公共性理论来看,公共政策之公共性可以这样界定,即公共政策之公共性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尤其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及推动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同时,运用其可以构成考察我国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公平度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公正性和公益性;二是可见度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系统与过程的“可见度”;三是可对话度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可参与对话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孙萍  许阳 《行政论坛》2013,20(1):52-57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问题界定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问题界定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问题界定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实现问题界定公共性取向的回归,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8.
丁欣雨 《行政论坛》2009,16(1):33-36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但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此目标,因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衍生物,那就是"租".寻租行为对特殊利益的争夺损害了公共利益,导致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理论的意义在于倡导避免浪费性寻租的政策,因而我们不仅要知道寻租行为的后果,还要知道寻租行为是怎样影响公共政策偏离的,进而实现遏制寻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升之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本文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作出了一些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涵义 ,也就是公有性、公治性和公享性三方面的内容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具体表现内容 ,也就是公共政策主体、价值观、手段和对象的公共性。此外 ,本文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进行了阐释 ,并提出了增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问题为客体,通过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公众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体现为平等性、民主性和合法性.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议程设置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政策议程设置,通过对该公共政策议程设置问题的剖析,对于构建其他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机制,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私用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在实践中面临诸多被背离的风险,公共政策私用现象便是对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的严重侵蚀,需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与研究.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私用,有源自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方面的综合性诱因,其不良后果体现为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折损政策主体公信力、破坏市场机制运行以及政策法规作用的发挥.要治理公共政策私用,需重视公共选择的作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权利关系;设置专门的政策监督机构等.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6,(1):89-92
公共政策诚信所体现的主体道德选择和履约能力是政策公信力的核心性决定因素。公共政策作为一种非主体化的存在,其诚信问题体现于三个维度:诚信之德、诚信之范和诚信之正。现实中的"自利性"政策制定思维、"科层制"政策执行架构弊端和"非独立化"政策监督机制是存在于这三个维度中的政策诚信问题。构建"德性—规范—监督"三维一体的公共政策诚信之道,即诚信之德的基石:坚守"公共性"的政策价值基准,诚信之范的践行:树立"责任制"的政策执行原则,诚信之正的维护:构建"独立化"的政策监督机制,等等,是解决政策诚信问题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3.
秦龙  张曙丽 《行政论坛》2009,16(4):42-45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实然属性.它的存在导致公共政策失效,使公共政策违背了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宗旨,其实质是一种利益的实现过程.我国社会生活中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现象及危害表现为公共政策的"非普适性"和"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有: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和本身等.克服公共政策非公共性,必须针对产生的原因,从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和本身四方面探寻对策.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理论拓展,还是对公共政策的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民生保障与政府公共性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凸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公共性”缺失在民生领域的反映。改善民生状况,是中国社会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民生问题之解决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政府民生保障水平,必须重构政府公共性。重构政府公共性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确立和弘扬公共精神;二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三是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政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不断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洛忠 《理论探讨》2003,1(2):90-92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政府公共性的含义 ,认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只能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政府及其公共政策是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还是仅仅为少数人、少数集团的特殊利益服务 ,政府及其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的能力和程度 ,是制定和评价政府及其政策的正当性、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和网络舆论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公共舆论.网络公共舆论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政策制定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端与问题.探索在“公共性”视野下如何趋利避弊,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民主,更加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执行难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政策相关主客体的"经济人"属性所导致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是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具有公利性的一面,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自利性是政府非本质的属性。正确处理和对待政府自利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政府雇员制的当然主体———政府雇员进行角色定位与透视,得出其具有“公共人”和“经济人”双重角色,并由此具有“公利性”与“自利性”的双重内涵这一结论。在现行体制下存在着角色失衡的极大可能,对其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导致失衡的自利性的特征,最后提出若干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政策网络的研究边界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策网络的提出,揭示利益联盟及信仰联盟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公共政策是包括政府和社会的各类行动者互动的结果。这种研究思路承继政策过程“互动”和“不可预知性”的思想,强调政策过程中的政治性。政策网络内在的稳定与动态、互倚与自主、排它和包容等双重属性,决定了政策网络是需要管理的。政策网络的管理是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旨在达成互利互惠和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