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汪洋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战略举措,这是打好“直辖牌”和“库区牌”的战略载体。所谓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就是在以我市主城为核心、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有条件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城市群。加快打造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市委、市政府从我市实际出发,立足于直辖市肩负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思考与运用》2006,(4):43-43
在3月l6日我市召开的传达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市委书记汪洋明确要求,要“努力把重庆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改革发展的更大突破”。这一要求,是在充分肯定重庆“十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的艰苦努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相似文献   

3.
张文茂 《前线》2011,(9):37-38
本文从北京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背景出发,指出郊区“三农”的演变趋势是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农”变“一农”的战略目标;提出城乡统筹要与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城镇化转型相衔接,强调完善乡镇统筹功能和提高统筹能力的重要性;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通过城市化转移一批、城镇化集聚一批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的战略措施,基本完成我市农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12,(4):1-1
重庆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期。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为重庆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重庆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务院制定的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意见及设立两江新区,为重庆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曾贞 《当代党员》2007,(7):42-43
去年以来。市委书记汪洋在库区调研时,多次强调在工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劳务输出作为第一产业。有关区县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市劳务经济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近,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劳务经济打造为农村“第一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本期特别组织了这3篇稿件,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富蕴县紧紧依托工矿业大开发、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二产率先突破,带动一三产业发展”战略,并着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尤其是在促进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增收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笔者围绕富蕴县少数民族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更加有效地转移农牧区少数民族劳动力,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悦 《当代党员》2007,(2):18-21
为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快速集聚生产要素,填平城乡鸿沟,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使“二元结构直辖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直辖市,市委书记汪洋在年前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打好“直辖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太原,必须把促进城乡统筹纳入科学发展观,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步伐,不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到以发展促和谐。一是从构建和谐太原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二是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出发,切实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艾新全  田姝 《当代党员》2009,(10):39-39
这一时期重庆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两次历史机遇,即1983年的计划单列和1992年的沿江开放城市。在对外关系上。重庆实施了“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对内关系上.重庆提出了“长江一线、西南一片”战略,促进了重庆的大发展、大繁荣。总的看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放度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是和谐之基。就业问题是和谐重庆建设的“症结点”和关键环节,是推动和谐重庆建设的“牛鼻子”。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转移就业200万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实现这一目标尽管任重道远,但来自开县和渝中区的这两篇报道表明,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扩大社会就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汪洋书记提出的“通过努力,使主城区成为全国解决就业问题最好的城市之一,使重庆成为全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省份之一”的要求,从而为构建和谐重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叶德恩 《当代贵州》2011,(33):35-35
围绕“工业强县”战略,松桃苗族自治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整合资源,走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目标,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就我市新农村建设作了重要讲话。汪洋书记在全市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更新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等四项工作重点。王鸿举市长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协调推进我市“三百工程”、搞好整村扶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等四大关系。总之一句话,在落实中央精神和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的发展关系问题,这样才能够建立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根据中央精神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注意认识和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思考与运用》2006,(10):14-15
改革开放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在党的宏观政策引导下,我市新经济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积弱变强,成为推动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考验。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巩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强化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方略;是市委积极应对党建工作的新挑战,“打好直辖牌,实现新突破”,抓好党建促发展,构建和谐重庆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4.
《当代党员》2011,(7):26-27
1997年,重庆直辖,历史赋予量秘黼使命。重庆市委抓住重庆直辖、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以办好“四件大事”为重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直辖十年后的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再次寄予厚望,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  相似文献   

15.
刘强 《思考与运用》2007,(10):29-31
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面临又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永川区作为重庆规划建设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小时经济圈”重要增长极,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0,(11):I0004-I0005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创新发展理念,把城乡统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新课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展思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以先行者的姿态和探索者的精神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起跑,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深人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区域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统计,目前,成都全市共有流动党员13828人。  相似文献   

18.
《思考与运用》2007,(4):80-86
“十一五”是重庆在前十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基础上奋力“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阶段,肩负着“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黄佳渝 《当代党员》2008,(12):53-55
在经济学家眼里,重庆很“大”,也很“小”、“大”是指重庆面积大、人口多、管辖区县多;“小”是指重庆的行政成本在全国31个备区市中最低重庆的在职财政供养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为1:55,按全国1:40平均水平计算,重庆每年可少支出人头经费约100亿元  相似文献   

20.
叶旭 《共产党人》2006,(18):41-4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要求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要更好地把握县情、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