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源于三线建设,历经五十余载,贵州努力壮大"军转民",积极培育"民参军",全面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向纵深发展,"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全面展示贵州在大运飞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及导弹防务等任务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分别采访了一些军民融合企业典型,以产品自述的形式展示它们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1964年6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这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邓小平是三线建设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庆祝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之际,联系当前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冷静回顾、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们不能不为50年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阔厚重的政治胸襟、力握乾坤的巨大权威所折服。为此,特邀本刊特约撰稿人,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首届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撰写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宏博 《实践》2009,(10):38-39
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检阅受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向世界挺起了胸膛,那么,在60年代初,当战争的阴霾向我们逼近,重新构建我国的经济布局,把军事工业向西部转移而形成的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则是共和国向列强们扬起的不屈的头颅!"这是一位三线建设亲历者发自肺腑的豪言,也是对那个时代特殊背景下三线决  相似文献   

5.
1.全国各地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50万各族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江泽民检阅了受阅部队。  相似文献   

6.
<正>1931年11月7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雏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光辉历史,重温、缅怀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珍惜、汲取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经验,从而激励、引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信念、增长智慧和增添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一  相似文献   

7.
《党的生活(河南)》2009,(10):4-6,19
六十载奋斗创业,一甲子春华秋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迎来了六十华诞。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相似文献   

8.
《支部生活》2009,(10):4-6
六十载奋斗创业,一甲子春华秋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迎来了六十华诞。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相似文献   

9.
正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三线建设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关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这样的论述:"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  相似文献   

10.
<正>1965年,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全面展开。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10万建设大军奔赴贵州高原,在贵州大地播下工业文明的种子,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建起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军用电子业三大科研生产基地,夯实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基石。011航空基地、061航天基地、083电子工业基地——几  相似文献   

11.
书荐     
正作者:六盘水市地方志编委会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六盘水三线建设志》摘录:"三线建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进行的。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段创业史、建设史、发展史需要有翔实、真实的记录,并传之后世,以资政、存史、育人。  相似文献   

12.
夏飞 《党的建设》2009,(11):59-60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1960年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9,(10)
<正>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正是在这里,70年前的这一天,毛泽东同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十载波澜壮阔,九万里风鹏正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  相似文献   

14.
郑婕 《世纪桥》2010,(12):4-9
<正>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制定实施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三线建设的决策者之一,对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风云壮举     
正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在1964年作出的以备战和改变西部落后面貌为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到1983年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后,按照国家部署,党中央又实施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到2006年基本完成。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前后长达40年。全国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投身到三线建设中,在祖国大后方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三线建设者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与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一脉相承,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16.
<正>"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特别谈到了港澳台工作。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历经数十年探索、发展凝结而成的中国智慧。国庆节前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重庆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为军工配套的化工企业是三线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三线建设中建成投产的化工企业对重庆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内迁的橡胶、塑料、油漆、制药等化工企业使重庆化学工业的门类进一步齐全,并增强了重庆化学工业的实力。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国家宏观布局方针,三线建设中的重庆化工企业,整体上沿江分散分布与小区间内集中分布相结合,初步形成重庆化学工业的分布格局,即:市区沿江地带的多品种综合性化工区和长寿——洛碛化工区。三线建设中的这批化学工业不仅完善了重庆化学工业的布局,而且为此后重庆化学工业沿长江不断拓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代贵州:近期上映的《闯入者》依然选择了"大三线"命题,这是你第三部关于三线建设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执着?王小帅:创作离不开创作人的经历,以及他自身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我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贵州的三线地区生活,对三线建设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在我做的十来个片子里,其中有三部是三线的题材。当代贵州:你觉得三线建设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王小帅:一部电影不能从评价整个三线建设的角度去做,我的视角是其中的人物与情感。在那个时期,国家  相似文献   

20.
<正>金沙江的浪,大矿山的风,此起彼伏,婉转低回。这是三线建设的历史在讴歌,是英雄写就的本色华章;这是阳光播撒的正气在飘荡,是催人奋进民心所望。在一体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过程中,攀枝花挖掘并弘扬廉洁文化,培植健康土壤,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净化。三线丹心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55年前,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