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两次研究范式转型。一是,从"以苏解马"的"一元标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到边界"日益模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种转型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造成了三种趋向: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论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论思维的前提这一"新教条"的趋向、彻底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从而存在以清空原有理论基础的学术方式让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的趋向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毫无质性的"千面马克思"的学术趣味问题。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构想",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来有两种基本的范式:一种是以"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真理)为导向,另一种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第一种范式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主线。在第二种范式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人们从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广阔空间。本刊发表的4篇论文,围绕"问题与方法"这个专  相似文献   

3.
主体与实践逻辑关系的系统梳理对于清晰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述对主体的理解与认识,确立了科学的主体观。鉴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在主体与实践关系理解上的偏差,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致力于从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性原则出发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从逻辑关系看,其实践概念却是从主体范畴中推演出来的,并侧重从一种抽象的精神文化层面来揭示实践的内在机制。这一缺陷为西方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洞察,由此他们提出了拒斥主体的结构主义范式。这两种思潮的交锋又催生出一种寻求主客体力量动态平衡以及从主体间性出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动向。  相似文献   

4.
曹燕妮 《学理论》2012,(27):3-4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也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其发展经历了形成、鼎盛和转型三个阶段,并形成了众多流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历史理论、历史辩证法、意识形态和异化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
梁云飞 《学理论》2012,(23):42-4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在文化形态上随之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源,不断民族化、大众化、世界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哲学是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大众化文化传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视阈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的再认识必将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无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但在实际研究和理论阐述上,马哲史家们遵循的认知逻辑,既有遵循以世界观为终极解释原则、以"形态论"为标识的本体论方法,也有遵循以本体原则与认识原则相统一为思维前提、以"范式论"为标识的范式论方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是"形态论",即以"解释教科书原理"为其根本特征;当下时代,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越来越趋向"范式论",即以"多元研究范式解释马哲史"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之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阿尔都塞把马克思主义激进地解读为"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在批判葛兰西历史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意识形态、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表明阿尔都塞在认识论、哲学观等方面存在着对葛兰西历史主义的误解和理论强加,也暴露阿尔都塞理论主义路向、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二元划分的思维方式,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及其开启的实践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不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与马克思哲学相融合的作为马克思哲学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契合只能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反形而上学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仰海峰 《理论视野》2009,(11):41-43
本文梳理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转变中三条线索:一是以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为标志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变;一是从后结构主义出发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解读;一是通过反思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而实现的理论转变。这种理论逻辑的区分,以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