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彝文的类型及其超方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彝文的类型及其超方言问题,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彝文是表音的单音节文字,不是超方言的;一说彝文是表意的单音节文字,是超方言的。我是主张后一说者。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贵州彝文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2.
正漾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县,漾濞彝族分为诺苏、聂苏、腊罗三个支系,据考证,漾濞的古彝文随着南诏后期王室的衰落而失传。近年来,漾濞县在使用彝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彝文的使用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历史原因。漾濞彝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支系多、方言差别大,给彝族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带来了困难。加之历史上,彝文在大部分地区只有毕摩学习和使用,而毕摩经虽有彝文记载,但平时多为口传心授,这也导致了漾濞彝文  相似文献   

3.
彝文系彝族及其先民语言的书写符号;彝文古文献乃彝族先民的图书文物;呗耄是彝族及其先民的知识分子,对彝文和彝文古文献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应当是彝文古文献对彝族古代社会历史的记载。然而,史家们往往对彝文古文献的历史价值持怀疑态度,至今有关彝族古代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前提下,着重对凉山彝族法文化中的婚姻习惯规范部分进行研究,侧重梳理民主改革后凉山彝族婚姻习惯规范的变迁,并提出凉山彝族婚姻习惯法文化与国家法文化融合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现状云南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边疆省份,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转用汉语外,其余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其中怒族3种(怒苏语、啊侬语、柔若语)、景颇族2种(景颇语、载瓦语),瑶族2种(勉语、布努语)。有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彝族使用云南规范彝文、凉山规范彝文,傣族使用西双版纳新傣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德宏傣文,  相似文献   

6.
罗大玉  龚卫东 《前沿》2011,(1):174-177
凉山彝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生存繁衍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规范即习惯法。当下的凉山,彝族民间调解深受习惯法影响,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调解制度,它影响着凉山地区的法治建设。对凉山彝族民间调解制度进行理性的利弊分析,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凉山现代法治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族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重任,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直接影响着彝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30年历程中,规范彝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了一大批令人鼓舞的成果,彝文信息处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正开拓前进。应继续加强彝文信息化处理研究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彝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古彝文和现行规范彝文同是彝族人民的文字,应当受到彝族人民同等的爱护和重视,使其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内起到各自应有的彼此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如能使其配合得当,分别使用,将可发挥二者的作用,促进彝族地区文化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字,在历史上创造了古朴博大的彝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彝文档案史料。迄今云、桂、川、黔四省区收集到的和散存民间的彝文古籍、文告、家谱、帐簿、地契有数万卷(份)之多,彝文碑刻有上千余块。目前学术界多从古籍角度研究彝文文献,局限了对彝文历史文献珍贵价值的全面认识,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档案学、文书学、史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系统研究清代和清代以前西南彝文档案史料的产生形成、内容分类、研究价值和分布保存诸问题,旨在揭示西南古代彝文档案史料的珍贵价值,更好地开发、管理、利用这一宝贵的彝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彝文金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文金石始于先秦 ,及至明清而达顶峰。分为丹书、铭文和摩崖碑刻。先秦至明初为单纯的彝文 ;明清时期基本为彝汉文合壁 ,且以墓碑为最多。彝文金石的价值 ,首先是研究彝族文字的第一手资料。其次 ,彝文金石内容的含盖面很广 ,是古代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三 ,彝文金石的文化内函非常丰厚 ,是研究古代彝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心理 ,低层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态等文化层次结构 ,特别是研究古代彝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天玺 《创造》2009,(1):8-11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集中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彝文经典。  相似文献   

13.
彝族《狩猎祭祀经》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古彝文《狩猎祭祀经》,全书14000余个古彝文单字,为五言体,近三千行。系彝族磨布支系于清代改土归流前上逆66世呗耄始祖布托欧揉所著,是彝族现存最早的重要古彝文经典文献之一,相当于汉族的先秦文献。 彝族古代先民,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在狩猎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隆重祭祀活动,将前人的狩猎活动再现一次,以示狩猎前的演习。现存的抄本古彝文《狩猎祭祀经》,对彝族古代先民的狩猎活动,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彝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关于彝文的起源、类型、造字法等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提出了“彝文独立起源论”,“彝文借用汉字论”,“彝文仿制汉字论”,“彝汉文同源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概括地说就是:彝文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出于生活、生产、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实物即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彝文的基本笔画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文造字法也不仅局限于树枝,而采用多种造字方法。本文主要试述早期的彝文造字参照物,即以树杈的形状作为彝文基本笔画。  相似文献   

15.
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华林一彝族在历史上创制了本民族使用的古文字,虽然彝文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但从云南昭通发掘出的铸于东汉年间的彝文“铜蛙印”〔1〕和贵州大方县遗存的一方蜀汉建兴年间的彝文《妥阿哲纪功碑》〔2〕来看,迟至汉晋时期,彝文已为彝族学者所...  相似文献   

16.
彝文,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民族古文字中的一种,史书称“文”或“韪书”。现存总字数可达一万余个,用彝文记载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古老的彝文 直到现在仍缺乏应有的规范。彝文古籍中同音假借十分普遍,加上转手传抄,谬误不少,长期掌管彝文古籍的“毕摩”先生,都是父传子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着如今对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彝文,实有研究、整理的必要。本人试把贵州省境内的彝族文字,  相似文献   

17.
彝文是彝族使用的一种单音节表意的文字。彝文创始于何时何人,无从稽考,仅有一些民间神话式的传说,如传说是孔子造的,说孔子右手造的是汉字,所以汉文自右向左;左手造的是彝字,所以彝文是自左向右,这是由于彝文与独体汉字相似而有此传说,见于史志记载的如《滇系·杂载》说“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田呆)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组”。“爨字”即彝文。这和仓颉造字传说同样是查无实据,似乎不必多费唇舌去争论这类问题。但我们从现有的彝文文献年代可考者,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50年代完成的民主改革,结束了在凉山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但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以"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为核心内容的旧有婚姻制度仍然主宰着凉山彝族的婚姻生活,且得到习惯法的严格保护。直至改革开放,凉山彝族旧有婚姻制度才被打破,族际婚姻不断增加和扩展。本文主要讨论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演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在充分认识火把节的各种价值的前提下,把火把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能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同时也能促进凉山经济的发展。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合理开发,凉山彝族火把节实现产业化发展,必将推动凉山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声馗 《前沿》2009,(12):106-110
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典型的血缘维系的自主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凉山彝族特色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经验。从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当代治理变革背景来看,家支治理经验对凉山彝族乡村治理具有历史合理性与民族认同性的价值,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弊端。借鉴社会科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家支的治理经验,可以为建构凉山彝族乡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