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由于它生成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在其逐渐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各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以语法中的量词为例,在英语中没有这类词,例如“a man”相当汉语中“一个人”。但是,在汉藏语系中,量词是重大特征之一。苗语也不例外。本文就苗语川黔滇方言毕节小哨口语中量词的情况,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以供专家、学者们参考。 量词的主要功能是计量。量词运用得  相似文献   

2.
王辅世先生的《苗语方言声韵母比较》一文(1979年油印;《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为苗语语音史的研究搭起了一个架子。读者从文中可以了解到苗语各方言中某些词在古苗语中属于哪一声类和韵类,以及后来在各方言中的演变及其对应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各方言中这些词的词义伸缩情况,以及哪些词是同源词、哪些词不是同源词,哪些词后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汉语借词等等。有评论说,这篇文章是研究苗瑶语共时性的“比较有分量的文章”,“实际上相当一部苗语《广韵》”(毛宗武《我国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概况》,《民族研究动态》1985.3)。我们还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在词汇学上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文章不仅是为我们进行苗语甚至是苗瑶语的共时研究提供构架,同时,对我们进行词汇的历时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本文里,笔者结合自己熟悉的苗语黔东方言(下称黔东苗语),在阅读《比较》一文时,发现养蒿语点(代表黔东苗语)有一些缺例,由此引起本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即苗语方言经较研究时对同源词寻找的问题。我想,在对没有文献的语言进行方言间的语间、词汇  相似文献   

3.
目前苗族地区使用的苗文,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使用稍加修改后的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pollard)和苗、汉两族有关人士为川黔滇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区的苗族创制的一种文字外,其余地区使用的苗文均是1956年创制并经前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的以拉丁字母为其字母,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创制苗文时,考虑到苗语的方言差别很大,整个苗族不可能使用一种统一的拼音文字,因此才分别给说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我们对苗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地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我们把苗语划分为三个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同一方言内部,语音和词汇方面仍然有大小不等的差别,特别是川黔滇方言,由于该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大,所以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划分为七个次方言。方言或次方言之内,根据语音差别情况再划分为若干个土语。 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使我们对苗语内部分歧情况的了解心中有了个谱。但是,具体到某个词在某地是怎样读?代表同一概念的词,譬如说汉义是“水”这个苗语词吧!因方言  相似文献   

5.
今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刊登了李德芳同志《二十世纪初期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一文,文中谈到:“除了滇东北苗语方言区(主要指滇黔川三省边区一带)的苗民一度有过文字外,居住在其他广大地区的苗民(在苗族中部方言区的贵州凯里县一带,解放前帝国主义传教士,曾用汉文注音字母作基础,设计了一套苗文,并且印刷了‘圣经’。但文字缺点太多,未为当地苗民接受)都没有文字。”“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是一九○六——一九一三年之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牧师柏格理,为了在当地苗民中传播基督教义而创制的。”按其意思,苗族自己无文字。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城步这个地方,苗族很早就  相似文献   

6.
苗语东部方言(指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语)有q~1、te~1、ta~1、a~3、ti~1、ti~3、ma~2等七个常用的前加成分。这些前加成分,各有其独特的语法意义;有固定词类作派生词词根;有用其派生词通过各种手法构成不同类型的四音节固定词组。兹分别举例分析如下: 1.q~1它常以植物、用品、天然物、时间、方位、物体部位等单音节名词以及量词、部分动词、形容词、数词等作词根构成新词。产生的派生词都是名词。如:  相似文献   

7.
苗语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等次方言。在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当中,通行最广的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简称川黔滇苗语),其范围包括我国贵州的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云南全省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以及美国、法国、法属圭亚那、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川黔滇苗语的内部一般都比较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环境不同,受不同语言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9.
本文拿瑶语和苗语其它方言的有关材料来跟湘西苗语方言进行比较,初步得出结论:现代湘西苗语声调演变有三大规律,一、部分阴调发生分化;二、声调发生阴阳对转较为普遍(即部分阳调变阴调);三、人声将先于平、上、去走向消失。  相似文献   

10.
方言词汇差异主要有造词法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词根和词形的差异、词义的差异等四大类型。掌握方言特征词的鉴别、各方言区(次方言区、土语)方言词汇差异规律性,可以初步确定刑事侦查中言语材料的地域归属,对侦破案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戴庆厦  田静 《思想战线》2003,29(5):129-133
研究濒危语言的活力,有助于认识濒危语言的共时特点及历史演变规律,有利于对其演变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土家语是一种濒危语言,其特点主要是语言活力处于逐渐衰退之中,濒临消亡。仙仁乡保留了土家语衰退不同阶段的立体层次,从平面上反映了土家语走向濒危的历史轨迹。濒危语言研究应从社会历史条件和语言本体状态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明治后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的编写与日本侵略台湾有关.以适用的行业钡域和内容而分类,可以看出其实用的特点.其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比较科学,比如词组本位教学法和会话情景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从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还可认识到其闽南话方言史研究价值.但要明确一点,其毕竟是日本当时推行其殖民化语言教学的产物,历史局限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苗语中丰富而细密的农耕文化词语的简要分析 ,论述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农耕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及户数、家族、家支与酒堂、风俗、服饰等几个方面对下寨苗族文化的变迁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分析了下寨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与规律。下寨苗族文化变迁主要属于主动变迁的类型。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周艳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4-188
贵州汉语中有一批词语在汉语古籍文献和其它汉语中都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但却在侗台语诸语言中可找到与其语义相当、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说明它们来自侗台语,可以定之为“底层词”。贵州汉语中存在着侗台语底层语言的事实,对探索贵州汉语发展史和民族关系有重要价值;进行贵州汉语中侗台语底层词的研究,对保护侗台语这一濒临灭绝的、具有地方性的、民族性及古老文化特色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崇明 《思想战线》2002,28(5):123-126
汉语绝大多数修饰式词是偏正型的。大多数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形容词性语素在中心语素后。汉语、藏缅语“名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一般是修饰性语素在前 ,侗台语和苗瑶语部分语言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是修饰性语素在后。有的语言修饰式复合词有偏正型 ,也有正偏型的。支配式的复合词构词差异与这些语言主要语序有关。一般有补充式词的语言是有补语的语言 ,但有补语的语言不一定有补充式词。假设补语产生于补充式词前。  相似文献   

18.
苗族同胞以自然万物来歌颂对女性神的神秘生殖力量崇拜,在贵州苗族刺绣作品中,可以发现大量对母体生殖繁衍力量的隐喻与崇拜。在这些作品中,受到崇拜和隐喻的母体或化身为植物,或化身为动物,或化身为自然界的其他物象,通过刺绣把对大母神及其生殖繁衍力量的崇拜以借喻、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具体的苗族民俗传承中,这种崇拜体现为对生殖意念的张扬和人丁兴旺的渴求。  相似文献   

19.
语言风格识别的对象是各种作为物证和书证的语言材料。它要求检材和样本须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且反映出有价值的语言特征。语言风格识别对于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认定或否定犯罪嫌疑人以及并案侦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西南后所创制的多种民族文字中 ,老苗文是各族群众最为认可的一种。究其原因 ,在于顺应了西部苗族和相关民族改变无文字状态的要求 ,并吸收了地域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要素。除了宗教作用外 ,老苗文的广泛传播还有力地促进了近现代苗族与相关民族社会变迁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