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丽 《求实》2003,(Z1):91-92
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精神却在“自然”两字。所以,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又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呈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表现出顺应自然、返朴归真、“重生轻物”、淡化名利、超越现实、追求人生自由而平等观点。 道家人生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里,道家和儒家一样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陈炎  邓东 《理论学刊》2002,(4):119-121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成长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世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与庄子在美学思想上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分别是"理念"之美和"道"之美。二人在美学思想上有着诸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认识、审美体验、美学侧重点和对艺术态度上。二人的美学思想差异性中也蕴含着共同方面,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的心灵之美"、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追求"至美"的最高境界等。  相似文献   

6.
徐嘉 《唯实》2002,(6):7-11
真、善、美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我国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价值理想 ,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儒家的价值理想以“仁”(善 )为核心并统摄真和美 ;道家则以“道”为核心 ,其中有求真的向往 ,并贯穿于善与美。孔、孟、老、庄对真、善、美的理解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他们这方面思想的比较 ,展现了先秦儒、道的价值精神及其中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释"附会"     
袁平夫 《求实》2006,(Z1):296-297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对篇名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分歧。譬如《原道》之道,究竟是儒家的“圣贤之道”,还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直争论不休。又如《风骨》的“风”和“骨”到底指什么。有学者列出了三十四种释义。《附会》篇涉及的问题比较多,现代文学理论中没有与“附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对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多有涉及 ,却因种种困难极少谈到他的美论思想 ,但不研究他的美论思想 ,便不可能理解解释学美学的特质和核心。在对美本身的探究中 ,加达默尔特别依赖于柏拉图和黑格尔 ,把美理解为“理念的可见性” ,美成为理念和现象之间的中介 ,因此美的存在论功能就是跨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但加达默尔又不认为美本身是一种孤立、先验存在的理念 ,而是如“光”一般存在 ,美之事物就是美的此在。加达默尔对“理念”、对“光”的强调 ,表明其美学思想实质上继承了欧洲理性主义美学传统 ,显示了其美学思想中的追求确定性的一面 ,这也对 2 0世纪的西方美学带来了一些“光”的亮色。  相似文献   

9.
毛艳明 《唯实》2007,(11):33-36
政治伦理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怀建  邵旭平 《探索》2005,23(1):174-176
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人本思想,内涵是不一样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从经济层面讲,它更侧重于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从政治层面讲它强调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即集体本位的“人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讲,它虽与儒家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虑之以大”,就是以“大者优先”为格式来对待“记事”甚至所有事情,儒家主张“大而化之”,即是主张以“大者优先”为格式吸纳、消化其他文化.释家讲“大死”、“大空”、“大机”、“大觉”等等,都是强调“大”对于“小”之优先性,隐含其特有的“大者优先”之格式.道家主张“以道观之”,则是“合小大而观”,既看到万物“差”之一面,又看到万物“同”之一面,既看到万物“异”之一面,又看到万物“一”之一面.“本体论”(ontology)乃是西洋哲学之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以共相为实,以殊相为幻,以本质为实,以现象为幻,以一般为实,以个别为幻.“虑之以大”是对于西洋“本体优先”格式的超越,这是中国人可以“走出去”的“中华共识”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中,“无为而治”虽是道家首先提出的管理思想,在道家管理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并不专属于道家。中国古代道家讲“无为而治”,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也都讲“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虽是道、儒、法和黄老学派四家共同追求的管理模式,但是各自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表达则是不同的。因此需从管理哲学角度,对“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进行现代解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14.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5,21(12):60-62
“吕学”是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学说思想,它有着“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和家风。它留意复杂的自然现象“天之文”和社会现象“人之文”,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了辩证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天地万物乃“各得其所”与互为“兼容”、和谐发展、共生共存。人际交往上主张“泛观广接”求同存异,反对“道不同不相知”的观点,力求达到互解互谅,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5.
董晖 《理论学刊》2003,(2):141-143
道家哲学的意旨在于通过探讨道的特性 ,揭示人所具有的特性 ,并由此设计、展示一条人生存发展的路径 ,借以消解各种社会纷争对人的缠绕 ,使人得到幸福安宁 ,最终达致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 ,道家哲学虽然不乏消极无为、厌世避世的表述 ,但在精神实质上应是一种“内圣”与“外王”兼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庄子》文本中的孔子,有时以道家形象出现,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有时又以儒家本来面目出现,借以作批判儒家思想的反面教材。对孔子的正面借用与反面借用,虽属于道家“非儒”的伎俩,却从思想史意义上真实反映了儒道思想之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在历史上与儒家互动互补,两家学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道家人生哲学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脱俗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可为人们恰当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为当代人修养心性、调整态度、健全生命提供丰富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李虹 《学习月刊》2012,(18):24-26
“道”毋庸置疑是道家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最早提出道论的是老子,老子哲学是围绕“道”来展开,庄子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对“道”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学术界多数将老庄并称,将老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老子与庄子的“道”进行比较,以求埘老庄的道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汉初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黄老道家的“身国同治”,一种是儒家的“家国同构”.前者实质为君主无为下的法治,或称道法结合;后者实质为君主有为下的法治,或称外儒内法.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源自儒、道不同的人性论,而两家不同的人性论又源自不同的天论.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设要围绕“特色”作文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建设特色城市,发展特色经济,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总结几年来城市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的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