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13,(6):49-49
【原文】 吴王夫差兴兵伐齐,掘为渔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欲以会晋。恐群臣之谏也,乃令于邦中曰:“寡人伐齐,敢有谏者死。”太子友乃风谏以发激吴王之心。以清朝时怀丸挟弹从后园而来,衣洽履濡。吴王怪而问之曰:“可为如此也?”友曰:“游于后园,闻秋蝉之鸣,往而观之。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其鸣悲吟,自以为安。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朱元璋“删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 作为亚圣,孟子的火气很旺,思想中也颇有一些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恶法非法,暴君非君,面对恶法和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名言。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2,(12):56-57
【原文】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穆王即位,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日:“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  相似文献   

4.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战国]荀子名人名言...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3,(5):51-51
优孟者,楚优人也。庄王之时有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以大夫礼葬之。下令有谏者死。优孟入门大哭日:“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发卒穿圹,老弱负土。庙食太牢,奉以万户。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  相似文献   

6.
公款私用就是变相贪污闻兹公款之为用哉大矣。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就因为它为用之大。公款吃喝,已经人所共知;公款娱乐,不足为奇;公款支付花帐(花帐,寻花问柳之帐也),亦有所闻;如今花样翻新,公款投保个人养老保险,也在出现。财政局当然不会为这类用途特别拨...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3,(12):53-53
昭公后醒【原文】昔宋昭公出亡至乎境,喟然叹日:“呜呼,吾知所以亡失矣。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昼学道而昔讲之,二年而美闻。宋人迎而复之,卒为贤君,谥为昭公。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亡,此后醒者也。(群书治要·贾子)【译文】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2,(9):54-55
【原文】将欲取天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则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安者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53-53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相似文献   

10.
黄军昌 《群众》2014,(5):56-56
<正>有这么一则故事:"有母好麻将者,呼朋党博于己室。其长子怒,以雄辩理论相劝谕,长逾半日,其母笑博如故。次子前,低声谓母曰:‘儿在校遵师训,在家听母言,他日儿效母博,请勿罪焉’。一语甫毕,母悚然惧,抚其背曰:‘吾儿言简意重,母知过矣。’遂绝博。"故事中的老妪嗜赌,大儿苦谏半日,其"笑博如故"。但当次子以自己欲"效母博"的利害说之,便悚然惧,"知过矣"。为了不使嗜赌恶习影响儿辈,"遂绝博"。这则故事很值得当今为人父母者玩味深思。  相似文献   

11.
毛遂自薦     
〔秦圍邯郸,趙使平原君求救於楚,約與門下食客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从(同縱)於楚,約与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得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今日乃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同早)得處囊中,乃穎脱而出,非特其末見而矣。’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傅》  相似文献   

12.
鼓与中国古代的言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有一种特殊的声响,鼓在中国古代言事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尧舜时设“敢 谏之鼓”,从此,鼓也就成为谏宫谏诤的重要道具。直诉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一项诉讼制 度,鼓又充当着直诉的道具。周代建路鼓于大寝之门,以达穷民,汉朝实行“击鼓上言变事 ”,魏晋以后置登闻鼓,使皇帝直接“天听”。盈盈鼓声,警于帝心,虽听谏与直诉冤抑之 事大打折扣,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谏言和冤情直达于最高统治者。鼓实在是人民喜 好之物。  相似文献   

13.
桑林峰 《今日浙江》2014,(16):62-62
正保持定力,终无败事,当"慎"。我们常说,要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好。除此之外,还应慎染。《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告诉我们:社会是个大染缸,真善美、假恶丑同时存在,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必须慎染!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2,(5):55-55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端,正也]。”  相似文献   

15.
陈政 《政策瞭望》2010,(10):54-54
宋朝的苏洵在《谏论上》有一段话:"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意思是说,有所领悟就会明理,有所敬畏就会谦逊恭让,有所振奋就会尽心尽力,有所坚强就会果敢。  相似文献   

16.
百姓告状鸣不平,自古多矣,而被告为官府,则鲜有所闻。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平潭布衣林杨上疏事件,便是这少之又少的一桩“个案”。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2,(4):52-53
孔子闲居,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道不尊也,非道德不明也。虽有国之良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故日: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日:“不劳不费之为明王,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此则生财之路也,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相似文献   

18.
王福明 《春秋》2013,(1):41-42
程颐云:“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互通相连。“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经商之魂,商家只有以诚待客。方能赢得顾客盈门。早期以荣成人为主流的北京烤鸭业近200年的兴衰发展史。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余风 《今日浙江》2008,(9):62-62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大臣魏征向以忠谏直言著称,他在唐太宗朝任谏议大夫期间,提了无数对朝政的意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  相似文献   

20.
百姓告状鸣不平,自古多矣,而被告为官府,则鲜有所闻。在其位谋其政,官员上疏是其应尽的职责,但无官无职的布衣向皇帝上奏,实属罕见。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的平潭布衣林杨上疏事件,便是这少之又少的一桩“个案”。历经元末农民大起义,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内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对外抵御北虏、南倭,北虏指逃往塞外的蒙古残余势力,他们做梦都想恢复昔日对中原的统治,南倭即侵扰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