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孔子倡行的修己安人之道:  相似文献   

3.
李耀曦 《春秋》2009,(4):37-38
在中国近代大学史上,教会大学校园之典雅漂亮,曾经引领一代潮流,当年的齐鲁大学即为其中之一。它被正执教于此的老舍先生称之为“非正式的公园”,而时任齐大校长的刘世传则自豪而不无吹嘘地说“齐大是中国最美的大学”。  相似文献   

4.
德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中源远流长,“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大学》中的名言一直被我国大学教育界奉为圭臬。《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成为师者操守的准则。从古至今,德育始终都处在教育的优先位置,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5.
单晓娜  涂耀威 《求索》2011,(11):245-247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其意蕴本有内圣和外王两种向度。“大学模式”,其所提供的修己到治人,内圣到外王,由修身到经世,由个人到国家的成德成王的基本模式,是经世思想的结穴所在。《大学》模式意蕴的重提与重视,由经世思想出发讨论制度安排的《大学衍义补》与《经世文编》系列文本的不断出现,借“大学模式”安放实用性和知识性内容的格致之学的兴起,都表明“大学模式”在晚清得到高扬,充分反映《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社会精英及大众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明媚 《今日广西》2008,(11):10-12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创业”、“成功”这三个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人们往往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获得大学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见习制度好     
张新实 《创造》2009,(4):89-89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一制度很多人看是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有人还将之与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大学“扩招”延缓就业难的举措而类比。而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将成为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8.
<正>一般而言,一本著作的首篇或首章非常关键,它通常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比如,《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开篇,足以概括《大学》主旨。《荀子》亦是如此,其以《劝学》为首篇,并以“学不可以已”2为《劝学》首句,这与荀子的重“学”思想是一致的。依荀子,人性本朴,学以成人。在此,“成人”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几乎等同于“全人”“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重庆涪陵区,在今年一月高考报名中,有541名放弃参加高考,占全区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据悉,这样的情况在涪陵区从未出现过。经过调查,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主要原因有三:高考升学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高校收费较高。上大学,长久以来都是国人心目中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因此,上大学之路,在很长的时期内,几乎都是一条众人争抢、难于通过的“独木桥”。而那段时期大学收费之“低”,以及毕业后收益之“高”所形成的高性价比,也让“上大学”成为高三学生择优选择。如今,部分高三学生放弃“高考”,  相似文献   

10.
李然 《春秋》2009,(6):16-17
高等学府.古已有之。但把高等学府称为“大学”,在我国则是清朝末年之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誉为“东方康乃尔”的天津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创立。这就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在当时。其头等学堂的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有意思的是.出任该学堂的首任督办,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位大学校长.竟是素有中国“商父”美誉的盛宣怀.以铜臭之身,聚书香之气,并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确实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墨宁 《协商论坛》2016,(7):49-51
关于大学,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妇孺皆知:“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校长说这番话的年代是1931年,当时,高等教育正逐步趋于现代化.如今,大师辈出的时代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大楼兴建的时代已近尾声,将近20年的“产业化”让大学在物理形态上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12.
执著、坚韧,书卷气中隐藏着一脉潇洒气韵的李崎.骨子里也冥冥地潜伏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走进这位酿酒女博士,我越来越感受到,她在为我们诠释着对人生孜孜追求的“止于至善”的“大道”。  相似文献   

13.
祖云  程鑫武 《台声》2011,(7):94-97
在安徽医科大学美丽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携刻着首任院长张锡祺抄录的一段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安徽医科大学每年的颁奖大会上,总有25位最优秀的学生获得该校最高荣誉奖学金——张锡祺奖学金。张锡祺的座右铭“惟有善人,能为良医”,影响教育着一批批安医学子。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初,吉首军分区与吉首大学结成双拥对子。3年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双拥”共建之花。2005年。吉首军分区荣获“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2006年7月。吉首大学和吉首军分区荣获“湖南省‘双拥结对’先进单位”.吉首大学还被评为“湖南省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人的本质的显现,是人类文化之灵魂、之内核、之生命力、之基本原则、之公理体系;人文精神的机制,宛如人类有机体内部的神经元、神经系统,人类文明的每一触角都有它的神经末梢。大学是知识、文化的重要产出地、辐射源;也是传播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研究大学传播人文精神的使命更具特殊意义。一、构建人文精神是坚持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首先,构建人文精神是由大学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大学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人。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大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近代,大学强调要培养“理念人”、“专业人”。虽然两…  相似文献   

16.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多年逐国之后,又怎样重求霸,他编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想为这支军队选择一个年轻的统帅。谋臣告诉他,将帅可以是“有勇之将”,“有智之将”和“有学之将”,尚有勇之将不如有智之将,有智之将不如有学之将。我认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任何行业,无不呼唤“有学之将”。  相似文献   

18.
甲:我有个朋友,听过你讲“成功之道”;她说听起来很有意思,做起来太难了。乙:一个人老了就往往不能准确估计主客观的情况。我已在好几个大学讲“成功之道”,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又很不了解听众心理的表现。你那个朋友的反应很典型。“成功之道”这个讲座听起来是有点意思,但要坚持实行却  相似文献   

19.
[代·代际·代沟]用“代”来划分人群,早先的标准大约是20年为一代人,歌里就唱道“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而“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人身上”——这早先的说法,大约是指“寄托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一代。“代沟”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现在有人则认为10年就是一代(如“年代”的说法),更有甚者认为5年就是一代了——言下之意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老三届]全中国的“老三届”,如果初中、高中相加,就有6届,人数应该有千万之多了。“老三届”中有的是读过几年书,但断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20.
调查、披露与处罚科研不轨行径(misconduct),应当是科学之社会运行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科学的激励机制的一部分。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经验不足,做得不够(学术界有责任)。近几年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科学打假”或者更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打假”竟然时髦起来,大学或研究所中的某个科学家可能出奇不意地被拎出来,在网上被痛打一番。这反映了正规投诉体系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