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来信摘登     
《时事报告》2007,(4):63-63
莫把“恶搞”当时尚 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成“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相似文献   

2.
李宁  周峰 《岭南学刊》2004,(1):95-96
由广东省伦理学学会发起并组织的“道德建设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广东省伦理学会2003年年会”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来自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多名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章海山、王宏维、陈贻新、董玉整、戢斗勇等教授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一、当前国内外伦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对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启发1、应用伦理学的转向。章海山教授指出,目前国际伦理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应用伦理学研究,而应用伦理学研究本身也在发生着三大转向:从个体型、民…  相似文献   

3.
道德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都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前者贯通“知”“行” ,显得硬性而更具有社会功用价值 ;后者涵盖深广 ,因其强烈的渗透与感染力而规定着学校的精神特质 ,预示着学校的未来。两者之间又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5.
有调查显示,94.5%的人认为微博正在方方面面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人把这种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潮流称为“微革命”。的确,微博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舆论传播新格局,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微”道德的探讨与争鸣,微博唤道德,时代呼唤“微道德”,人们更期盼通过全民”微道德”,掀起中国人拯救道德的热潮!因此,本刊在微时代推出本策划。  相似文献   

6.
“小官大贪”,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认识“小官大贪”现象,自然是想要达到惩治效果的前提。依笔者之见,“小官大贪”在于“三小”。 一是“小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是浸透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带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官也分三六九等,人们对官的“看待”,比如尊敬、服从的程度,是与级别高低成正比的,位越高的官,受到公众的敬仰就越高。这种对小官“小看”的历史原因,还影响着当今,也同样左右着一些小官的心理,他们要强烈地表现自己的“能耐”,其中就包括贪欲。越是被人“小看”的小官,往往越有一种胆大妄为的心态,甚至他们也不在乎这样的“小官”位之丢失——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快点捞。  相似文献   

7.
理性看待道德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影响恶劣,侵蚀道德良知底线,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现状的讨论和争议。人们对道德失范现象的担忧甚至愤恨,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出于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理性评估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今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扶不扶”,也是近年来社会上民众最为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热点话题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件件有关“扶不起”“拉不起”“伤不起”的案例。让人们在心中纠结着,也考量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阜阳开展“五城同创”,为市民创造了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学习道德模范,争做身边好人”的公益广告不时可见。大批道德模范、“阜阳好人”的涌现,正在不经意间提升着阜阳人的精气神,影响着阜阳人的言行貌……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海南》2008,(1):24-28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推进海南文化的发展?2007年12月20日,“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在海口举行。座谈会上,30余名来自全省各宣传文化部门、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的代表,分别就“海南文化建设的框架和布局”、“海南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海南基层文化建设”等四大议题进行了研讨,共同为海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1.
姚润皋 《群众》2012,(2):78-7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3,(36):F0003-F0003
位于著名自然保护区马山脚下的大信,是山东即墨市的一个乡镇。大信法庭是即墨市法院在即墨大信镇的派出法庭。走进大信法庭,浓厚的“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大厅里摆放着醒目的信文化释义牌,释义牌对以“大明法度,信而致远”为主题的信文化进行了凝练的诠释,字里行间流露着大信法官对法律的敬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在中国叫响已有些年头了,有关方面近来也多次表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心。但笔者还是忍不住想说,在“文化产业”命名的背后,在相关政策与具体做法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吊诡之处。而这些吊诡,似乎也构成了中国式文化产业的种种症候。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写了一篇《启功先生的文化价值》的文章,主要观点是启功先生的文化成就能够横跨学术与艺术两大领域,且在很多具体领域中,都达到当代顶级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学者和艺术家。再加之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堪称是一位“间世”的文化大师,其文化意义也将超越当代的局限,影响到更久远的将来。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换言之,任何人文主义思想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当前我们实行的“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因此,考察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实行“以人为本”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斯诺(C.P.Snow)发表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两种文化》的名文,他说:“在道德生活中,科学家基本是我们知识分子中间最健全的集团;科学本身的组成中就有道德成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由此形成自己对道德生活的判断。”科学和道德哪个在先,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科学昌明,却是历史早已证明的定论。伟大的心灵蕴育伟大的思想,中国近年来的创新焦虑,其症结就在于此。“人之无文,行之不远”,陶醉在“席丝文化”中的国家,是危险的。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比历史更真实。”是高尚的理想推动着文明的历史不断进步。我赞同哈维尔的话:“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是发出警告”,我说了就拯救了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茆定章 《群众》2017,(1):69-70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育子孙,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历代著名家训无不浸透着“仁爱之心”、“诗书传家”和“天下情怀”的思想,是淳化民风民俗、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回应新时期“世界之问”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道德文化为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与中华道德文化相比,西方以主体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理智主义文化由于其内在的紧张,不但不可避免地给世界带来治理难题,也难以理解和认同这一方案的重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中华道德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意愿,而且是中国着眼当下、担当履行国际责任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我们应当响应时代的召唤,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新时期浙江文化工作新局面,积极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