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赵丰 《人民论坛》2012,(16):24-26
官员作秀不是什么中国特色,而是官员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国家官员作秀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而我们这里的官员作秀则是做给上司看的在虚伪作秀泛滥的当下,对于官员作秀,公众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如何使合理"政治秀"取信于民,消弥公众的误  相似文献   

2.
孟威 《人民论坛》2020,(12):52-54
跨界尝鲜,越来越多官员走上直播平台吆喝产品、经营起“杂货铺”。主播身份和官员身份一经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公众看到,官员很拼很时尚,直播效果也很显著。官员直播契合公众对于政府职能发挥的正向期待、有助于增进多方诚信、拉近干群心理距离,也是政务领域走互联网群众路线的一种实践,为地方推动脱贫攻坚、实现振兴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公众对于官员直播不仅有认同,也存在“作秀”“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质责。官员直播持久生效“保鲜”、规避风险增强实效,需要把握弥补性、示范性、有效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社会上,甚至在某些政府机关单位里,有的人一开口,总是离不开“腐败”二字,好像腐败是光荣的事儿。无论谈论什么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忘套用上“腐败”一词。在一些人看来,腐败的人,都是一些有职有权、有脸有面的官员,手中无职无权的平头百姓,哪有机会腐败。没有权力去  相似文献   

4.
《创造》2012,(7):26-27
"秀"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有表演、展示的意思。"作秀"虽然是个新词汇,现在却也是用得让人耳熟能详,特别是常常用它来评价定性某些政府部门或者官员的行为前段时间,有两名官员很受关注,一位是微博邀农民工吃饭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一位是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芜湖市副市长。与以往不同,对此二人的事迹,刚开始有关议论也有"作秀"的调侃嘲讽,后来趋于认同肯定。近年来,对官员"作秀"的质疑和批评日渐增多。比如,市长不坐专车乘公交,会被说成"作秀";讲话时引两句诗文,也会被说成"作秀"。总之,但凡官员做了什么非常态的表情和动作,  相似文献   

5.
出乎预料     
在我眼里,华仔是小城最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用本地的土话说,华仔脑瓜子灵活,心眼儿好使。无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华仔永远属于那种饿不着、冻不着的人。说白了,华仔非常懂得如何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因此,华仔无论做什么事,总爱爆个“冷门”。我也便时常听到那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在背后酸溜溜地骂上那么一句:“什么好事都让他个狗日的华仔给占了。”其实,华仔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就是做事常常“出乎预料”。但是,就是这“出乎预料”,却使华仔受益不浅。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经商…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上写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如今成了非常流行之事。各界人士纷纷“开博”,甚至连居庙堂之高的官员们也不甘寂寞,竞相投入这彰显个性、全民狂欢的博客江湖之中:局长开博了,厅长开博了,部长开博了……不过,最火的还要数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开办的“中国第一公安博客”,也号称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机关博客。是作秀,还是创新?一时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排名     
我在家里排名第一,顺序是我、妻子、孩子,这是户口簿上的排法;还有另一种排法:孩子、妻子、我,这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排列法。无论怎么排,妻子都屈居第二。妻子也有不满的时候,问我她为何就不能排第一?我说你实际就是第一,我说电视上你都见到了,无论什么规格的会议,总是以首长为中心,其他官员在首长左右依次排开,你就是我们家的“第一”,就是我们家的“首长”,左边是我,右边是孩子。妻子一乐,马上打发我去洗碗,说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她是在行使职权,我只好开溜,说要赶时间到单位上班。到了单位,我排名第几呢?单位…  相似文献   

8.
公众会越来越习惯于官员的作秀,官员也会越来越擅长于作秀。这并非政治生活的堕落。但官员们应该懂得,在公众面前"秀"与在上司面前"秀",其政治旨归和政治趣味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刊登徐敏的文章,最近,东莞市莞城街道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廉政课”,100名领导干部的配偶参与培训,学习怎样当好“廉内助”。像这样正规召集官员配偶们一起参加专门的培训班,在东莞还是第一次。然而,这一反腐倡廉的创新之举却招来质疑和批评。有人对其作用表示怀疑,认为是“花拳绣腿”,不能击中要害,也有人质疑主办方是在作秀。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实施的颇见成效的项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如今变味的事情太多,政绩工程也在变味之列。一些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他们不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好高鹜远地实施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项目,其结果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  相似文献   

11.
官员开博客,这个社会新现象受到热切关注。如何看待官员和博客“联姻”?有人认为,官员开博是民众与领导者直接公开地互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景象;也有人认为,官员开博只是“作秀”,很可能因公私不分而成为昙花一现,其制度建设意义不大。绝对的赞成或是反对,都有可能影响事物本来的发展方向。以下两位专家从官员和博客两种视角观察,得出了他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遴 选官员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选用无方导致政治腐败、庸才群集、谄上的恶棍充塞道途 ,实在是自古面临的困局。一个新的朝廷 ,或者会因为“起于山野”而短暂地获得官场活力。然而 ,“打江山”的朴素品性必然随着“打江山”者的死去而流失 ,挑选新的治世之才便成为问题。统治者们对此不能不说向来是认真慎重 ,也发明了从“察举”、“门阀”到“科举”等不断完善的办法。无论遴选官员的具体办法有多少 ,也无论官员的出身是科举还是捐班 ,人一旦走上官场 ,其升迁进取其实不外两种途径 ,一是“衡鉴” ,一是“资格”。“衡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和上海有两种不同的世故。北京人讲究的是心眼儿活泛,不认死理。老北京人相信,世上没有吃得完的饭,也没有过不去的桥。无论好事坏事,还能一个人包了圆啦?所以,露了脸,用不着扬铃打鼓;背了时,也不必蔫里巴叽。别折腾,也别叫真。叫真,就是死心眼儿。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混”;还有个常用的词,叫“不赖”。在他们看来,人生在世,也就是个“混”字。混得好的,能混个一官半职;混得差点,也能混个肚儿圆。但不论好歹,能混下去,就不赖。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互联网言论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成和传播格局。当前,在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中,实际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则是由“民间口头舆论场”进化而来的“民间网络舆论场”。两个“舆论场”在大体重叠和谐、同频共振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物降一物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古话;美国总统克林顿被“拉链门”事件搞得颜面扫地,舆论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见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威力。不管你是否喜欢它,每个涉及者的利益都将因此产生巨变,以至于某地原公安机关干部张金柱临上刑场前仰天长叹:“我是死在了记者的手上!”。这大约是人们赋予舆论主力———记者“无冕之王”的原因。既然舆论效果如此之大,便有人打它的主意:或用金钱收买,或用权力施压,甚至有拳棒的恫吓。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一些单位的领导把投搞多少定为工作任务———当然是颂扬本单位人和事的,否则作者的饭碗都难保…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看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虽然不是“作秀”,但是要谨防演变成为“作秀”。11月13日,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网上发表的《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张新实批评了有些官员如厕后不冲水、随地吐痰、大声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代官员的品秩上看,太守一般为四品或五品的官员。多数是这样的情况:重要州郡,如都城或战略要地的郡守,可能会再带上一个什么官衔,官列正四品以上;偏远的郡,也就一个五品官员顶着。  相似文献   

18.
跨界尝鲜,越来越多官员走上直播平台吆喝产品、经营起"杂货铺"。主播身份和官员身份一经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公众看到,官员很拼很时尚,直播效果也很显著。官员直播契合公众对于政府职能发挥的正向期待、有助于增进多方诚信、拉近干群心理距离,也是政务领域走互联网群众路线的一种实践,为地方推动脱贫攻坚、实现振兴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公众对于官员直播不仅有认同,也存在"作秀""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质责。官员直播持久生效"保鲜"、规避风险增强实效,需要把握弥补性、示范性、有效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春节前后,关于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调任太原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即将离任履新之际,上千大同市民上街打出横幅、签名请愿,甚至有民众当街下跪,挽留“大同历史上最干事的市长”。一时间,这位以“造城市长”闻名全国的“明星官员”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焦点,围绕耿彦波的报道见诸各大报端网络,对其评价也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20.
孙丽萍 《传承》2013,(1):66-67
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全球经济衰退挡不住13亿元中国人对“正能量”的期盼渴望;“高帅富”和“白富美”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成功的重要标准;“舌尖”上的盛宴大行其道;而无论人们对什么事件的真相发问,他们都会习惯性地说:“元芳,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