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村青少年是社会流动的主体,也是恶性犯罪的主体.农村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连续化、消费型犯罪和团体暴力性犯罪的特点.社会流动中相关环节的断裂导致了农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产生.农村社会工作要从断裂的实际环节开展,其中组织建设是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管理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建设农村的和谐社会。农村稳则社会稳,农民安则社会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改革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社会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村社会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是农村管理的基本单位,整个农村社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农民群众按照…  相似文献   

3.
张红霞 《传承》2014,(4):128-129
传统农村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迁,农村青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传统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姻缘关系重要性提升,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呈现出理性化的特征。这体现出转型期农村变迁背景下儒家经典的渗透,也是农村青年个体工具理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清泉 《理论月刊》2003,(10):152-154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老保险的破局之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人口大国,建立以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顺应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必然选择。本人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就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浅谈一些看法。尽快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我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各社会力量的对比和交错作用,使社会结构复杂化和多样化,给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掌握当前农村社会力量的变化情况,研究我党的农村政治策略,我们组织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 一、当前农村社会力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1.最强有力的党政力量强度日趋减弱。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各级党政组织相应地建立起来,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且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村集体化经济对我国农村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急剧变更,农村家庭私有经济迅速转化为集体公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促成了农村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新的分化与组合。这种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导致农村家庭经济职能缺损,生产职能外化为社会职能。本文关切的要点是:农村生产关系及由其牵动的整个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是否动摇了我国农村传统生育文化的社会根基?是否淡化了传统的生育文化和抑制了传统的生育行为?上述问题的回答对诠释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社会成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人口生育“回潮”、“反弹”等人口现象及今后所面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运行机制的变化趋势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保障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乡村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必然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推动了乡村政治的发展 ,为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全新课题,是伟大而艰巨的创造性工程。本文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以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管理,最根本的是实现从行政管制到公共管理、社区服务的转变。它需要将村民委员会改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探索社区公共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服务、文化组织功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功能;党和政府要从宏观引导和公共服务着手、农村社区要从民主治理和社区服务着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农村城市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村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搞好农村城市化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1.
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它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的社会稳定又与农村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途径来维护、保持、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带着这一课题,我们湖南省委党校社会调查组一行10人,于8月1日至10日,先后对衡山、衡南、安仁、茶陵、株洲五县的部分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情况告诉我们,当前农村党的建设与社会稳定基本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一、基本情况(一)班子建设有…  相似文献   

12.
以农村改革为结点,社会动员与制度变迁是相互交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制度变迁成绩的取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动员成功促成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社会与国家和谐互动的结果。近三十年来,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为阶段性标志的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动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预示着新一轮农村制度变迁行将开始。回顾过去,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动员与新的农村制度变迁的良性互动,对我们做好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政》2014,(9):47-48
<正>孙艳华刘湘辉在2014年8月20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农村社会治理不仅是农村的问题,更关乎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只有对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与应对,才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之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挑战。具体到农村社会治理而言,其治理主体必然包括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等。目前,农村社会治理从治理主体的角度来看,正处于单一化的困境与多元化的尴尬之中。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促进市场力量在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农村扶贫、五保户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我国农村扶贫制度的历史发展。我国农村扶贫是在农村社会救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8年以  相似文献   

15.
强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刚性控制文锦菊农村社会控制是指农村社会利用政府和群众自身的力量,使农村人们服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从而协调农村社会各个部分,协调农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保持农村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农村...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强化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对农村政权的巩固具有重大的作用。一、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强化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7.
第一条 为发展本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 第三条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18.
蒋传宓  周良才 《传承》2008,(2):65-67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解决农村社区各种问题的功能。构建农村和谐社区,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农村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也是手段。当前,农村社会在法治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构建农村和谐社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的力量源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应依据农村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一些农民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和中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切入点,以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实现农村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救济体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娟红  龙卓舟 《求索》2005,(8):62-64
农村贫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救济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十分复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传统的社会救济模式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寄希望于在农村建立广泛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基本生产条件的具备是农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首要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救济问题,必须首先拯救农业,对农业实施救济,确保农民拥有基本的生产条件。科学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应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