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从口入     
很多人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和“病从口入”这两句话。进食通常是要用口的 ,基本国情中的“人口”这个词 ,妙就妙在把“人”与“口”连在一起。人们将勉强谋生叫做“糊口” ,英语里也有“现挣现吃”或“做一天吃一天”(fromhandtomouth直译即为“从手到口”)之说 ,可见人要吃饭是极其普遍的事。当然 ,除了食物之外 ,还有药物也经常是口服。因此 ,虽非所有的病都从口入 ,但病从口入的机会无疑很多。致病甚至致命的食物和药物不能不管 ,这可是公共管理首先是政府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空前加快 ,食品中的快餐、速食、…  相似文献   

2.
喝酒吗?如果是男爷儿们,可别说不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酒民,男爷儿们好意思说不会喝酒?连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喝“疯”了,你一个男爷儿们硬说自己不会喝酒有谁相信?咱们中国的确是个“酒国”“,喝酒疯”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仅继承了老祖先的传统,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了。外国人总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酒中疯狂,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这文化、这环境、这习惯,不“疯”才怪。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大禹“遂…  相似文献   

3.
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加快了人类与文明的发展。但是火既可以服从人们的意志、造福于人类.也会违反人们的意志、造成很大的危害。古人说得好“火善用之则为福,否之则为祸。”要做好消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就是要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和扑救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对于有效杜绝各类火灾事故发生、减少火灾损失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刘恕 《北京观察》1999,(5):27-28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能力不断加强。但人类毕竟是大自然庞大系统的组成之一,在其对自然施以影响过程中,始终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与制约。因此,人类如何更好地了解、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善待自然,能惟其难,更待其慎,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攸关之本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只有勤于学习、善用人类创造之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以“他山之石”为己用,才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迈上聪智之路。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以其雄厚的国力进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呢? 人们为了要生活,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现在,“引进竞争机制”几乎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竞争机制?它有何特征和社会功能?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一、竞争机制的机理特征总体上说,竞争机制是诸主体的竞争活动所造成的相对独立于各个主体的一种规律性力量。这种机制在历史上曾指由生物机体相互竞争所引起,又反过来支配主物生存、发展、演化的动力和制约力,并作为自然力量的一部分,调节着有机机界的和谐存在和平衡发展。人类和动植物不同,主要不靠猎取自然物,而是凭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自然界的材料和以往社会劳动积累下来的材料加工改制成合乎自己时代要求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因而,竞争的性质也就起了变化,被赋予了自觉改造和创新的特色,竞争帆制也就同自然界“脱钩”,而成为社会规律的一部分。这就是由人们  相似文献   

7.
“人”为何物!“人”在何处?对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思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哲学永远是属于人的,这不仅指哲学是人类理性对于世界根本问题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指一切哲学思考都是为了人的,到头来总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在文明伊始之时,这一点尤其突出。人类是宇宙天地的产物,还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归根结底,人类在自然界里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哲学应该对此做出回答。在人类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发的原始初  相似文献   

8.
“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耳熟能详、人人皆知的名言.我认为人们常说的“规矩”,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在表象,自然界的“规矩”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规矩”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在人们心里的烙印或用文字的表述.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智慧和把握能力,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人是守规矩的!  相似文献   

9.
舒展 《北京观察》1999,(7):40-42
当鸟儿安闲地在我们周围自由鸣唱时,人们往往看不见或忘记了它们是以捕食昆虫、种籽为生的,原来鸟儿是在经常地毁灭生命;反之,我们又忽略了那些唱得正欢的鸟儿、窝里的小鸟或鸟蛋,正在成为猛禽与食肉兽的美餐。那么,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的奥秘何在呢?地球上的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还有,像海南岛鹿回头名胜那美丽的珊瑚礁是怎么生成的?如果把问题提到最深的层次:人类是怎么来的,真是上帝或女祸用泥捏成的吗? 达尔文令人信服地回答了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人权》2002,(5):12-13
西方文化有“天赋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已成为西方人权学说的理论依据。这一观念与人类中心论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对自然界拥有绝对权利,在自然界面前享有无可质疑的权利。据说,人是自然界最优越的,居于统治地位,自然界则是被利用、控制、奴役和掠夺的对象。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包括动、植物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在现代社会即工业化时代,这一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生存已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化是非人类中心论的,可说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很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或人文主义的。但以人为中心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论。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究天人之际”,其基本观念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的主体性正在于实现这一目的。无论道家的“回归自然”、“人与天一”,还是儒家的“天道性命”与“仁民爱物”,都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1.
富人与穷汉一个富人在沙滩散步,见到一个穷汉衣衫褴褛地躺在礁石上晒太阳。于是富人就对穷汉说:“你为什么不去挣钱呢?”穷汉问:“挣钱干什么?”富人说:“挣钱开工厂。”穷汉问:“开工厂干什么?”答:“可以挣更多的钱呀。”再问:“挣更多的钱干什么?”又答:“开更多的工厂呀。”再问:“下面呢?”又答:“有了许多的钱就可以到全世界去观光,还可以买海边最好的别墅。”穷汉又接着问:“看世界,买别墅后又怎样?”富人答道:“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海边晒太阳了啊。”穷人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现在已经在晒太阳了,你走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自然界客观性”的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人类产生之后……”那几段的论述?教材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要求,首先论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论述“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但重点是“人类产生之后”的论述。之所以这样来论述,主要原因是:第一,从理论上说,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现和历史现统一起来进行讲述,能更充分地表明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产生之前的那个自然界,其客观性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就…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环球经济同此凉热",周老师的这句概括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与世界的"亲密关系"。面对危机,我们无法置身度外。但是,中国人信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理和智慧。在与全球共"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有"机"可抓呢?下面就请黄仁伟老师讲一讲——我先谈谈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几个判断。第一,这次危机不是美国的经济危机,是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宗教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世界三大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原始宗教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说明原始宗教的意识曾主宰了氏族部落人们的行动。但是,那些旧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它们囿于一个部落或民族的范围,经常只能在  相似文献   

15.
在日前举行的湖南省纪委第四次全会暨反腐败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杨正午说:“领导干部做官用权要慎之又慎,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要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 杨正午的话确实语重心长。作为握有重权的领导干部,一步不慎,就可能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家庭、事业、前途毁了不说,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保。想想那些大贪官临刑前的大汗淋漓、身如筛糠,再想想铁窗之内污吏们的悔恨交加和饱含血泪的“忏悔书”,即使是只为自己考虑,也应该“如履薄冰”呀! 那么,怎样才能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之感呢?想到这里,笔者却不禁迷茫起来。反腐败工作已经开展了这么多年,下狱的、掉头的贪官不计其数,催人泪下的“忏悔书”也不断公诸于世,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干部前“腐”后继,甚至腐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越反越多”呢? 就拿日前披露的河南省交通厅三任厅长在短短的8年之内接连落马来说吧。曾锦城在任时曾写“血书”向省委“表白”。但仅仅一年之后,检察机关就查实他先后收受贿赂40余次,款物共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而且有不少贿赂是在写“血书”之后  相似文献   

16.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都崇尚这样一种思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铁十四局五处领导班子成员对此体会深刻。他们正是发扬了新时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有了一股“劲”;正是这种“精神”和“劲”的统一,才干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们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同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共同富裕就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古人曰:一人之富祸多,一家之富怨多,一国之富福多。正是这个缘故,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共同富裕是贯穿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条红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深刻总结我国实践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并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金一南 《传承》2011,(2):64-64
知识可以积累,财富可以积累,经验可以积累,这些人们都知道.而容易被忽略的是风险也可以积累.虽然"福之将至"的思维方式人们普遍欢迎,"祸之将至"的思维方式受到普遍抵制,但现实并不因人们愿意便将福气一个个推到你眼前,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就将祸水一波波远远引走.风险永远在安宁、安逸、安详、安乐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积累.这一现象似乎还不像老子描述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19.
《左传·闵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这里,“宴安”意味着贪图安逸和享乐;“鸩毒”则是指喝毒酒自杀。这句话告诫人们,留恋于安逸和享乐的生活等于慢性自杀。后来孟子又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名言都是古人总结历史经验之谈。当然,顺利的环境未必就一定会产生祸端;但是如果人们放松了警惕,“顺之生祸”的情况就难免会出现。而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上旬 ,还没到“夏至”,我国就“跑步”进入了空前高温的“桑拿天”,它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好似昼夜处于“蒸锅烧烤”的强烈记忆。老天爷不过是向人类搞了个恶作剧式的“烤问”而已 ,但人人都大呼 :“受不了啦!”连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被闹得有点发懵 ,致使预报的准确率大打折扣。午夜乘凉时 ,一位老太太对邻居老爷子说 :“我这孙子说话呀 ,一点准儿没有 ,您说这孩子长大了能干什么呀?”老爷子哼了一声 :“那好办啊 ,长大就让他去电视台搞天气预报吧。”至于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即令是科学发达的国家 ,也只有80%左右 ;中国能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