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奚云华 《今日民族》2005,(11):27-2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处理和对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的与时俱进,把处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提高到了是构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张威 《世纪行》2014,(2):33-3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特征和主要任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关的,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独特优势作用。高校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统一  相似文献   

3.
冷树青 《求索》2011,(4):96-98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和谐世界思想理论创新的根本内容。和谐世界思想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及其关系思想,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纵横向统一性的认识,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要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世界观,是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广泛、强大、持久的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5.
金炳镐 《今日民族》2013,(11):43-45
1.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意义 第一,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强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把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写入了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民族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如何认识和对待这样一支经济力量,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剧变以后,它更加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拟就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作一点分析,以求得正确的答案。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产儿”同历史上的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晓强 《群众》2007,(9):55-5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岩秒 《今日民族》2008,(6):14-15
一、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着眼于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是民族关系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同时,社会主义时期,又是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其重要目标指向。现阶段,城市化与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时代的同步性,在城市化推动下,经过"矛盾冲突多发期"与"和谐相处稳定期",走向"融和",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应从"民族平等度、民族团结度、民族互助合作度、民族和谐度、民族发展度"五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来监测城市化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试论和谐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民族工作来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有关人民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社会和谐稳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统一战线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金樑 《天津人大》2006,(10):12-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机关,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履行人大职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有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政党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政党关系和谐是理念和谐、制度和谐、实践和谐、发展和谐和政党建设和谐等多方面的统一。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要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以科学发展检验和谐、以政党建设提升和谐。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之基。统一战线作为最广泛的政治联盟,联系着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6.
马瑞 《桂海论丛》2008,24(6):24-27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逐步实现民族问题指导思想的拔乱反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主线,自觉进行理论创新,正确落实民族政策,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协调关系的重要作用,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我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是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要求,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兴 《今日浙江》2006,(22):25-2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19.
杨凤琴 《前沿》2008,(3):193-194
和谐文化即包括对社会发展基本理念的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多元统一、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兼容共生。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圆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起到化解矛盾,缓和矛盾,整合、协调社会关系的黏合剂作用。建设和谐文化要顺应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应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为总依据,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为直接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应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容相一致,是"五位一体"而不应是"四位一体"。应把"美丽中国"建设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起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中,使其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