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类科学的发展经过泛化综合─—精细分类─—新的综合的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科学的发展已逐渐进入了“新的综合”阶段,这意味着科学研究不仅从几个相关学科的视野去研究某一学科的问题,而且应以全新的整体观念去审视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整体统一的研究观和科学观.跨文化心理学就是科学发展进人新的综合阶段的具体体现。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跨文化心理学诞生起,心理学工作者仍广泛地从文化视野来考察人类心理。然而,在中西方心理学界的跨文化心理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只讨论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大…  相似文献   

2.
晓沙 《台声》2009,(10):71-82
人,象征着礼会力量,马,象征着自然力量,人类骑上了快马,马便成为人类的千年知已。在中国古代,当人类从马的体态、习性中发现了种种美感;当人类赋予马一些被人格化了的精神与品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心理学也可以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其理论假设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心理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文化是影响社会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论著中,大量地涉及了区域心理学的研究,只不过研究方法与心理学不同而已。将区域心理学中国化,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成果,开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省区的人格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的比较研究,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付海宾  李广鹏 《传承》2007,(5):60-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的时代主题,遵循了社会历史和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决策,深刻理解社会文化机制的思想渊源和现状,有助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7.
纪海英 《前沿》2010,(5):23-25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犹如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科学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的动摇及其文化盲区、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喻海燕 《求索》2013,(12):147-149
改写理论是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学科研究趋势,并出现从注重文本研究转向注重文化研究之态势。一般认为.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专业人士和赞助人等因素是改写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90年代改写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对中国“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考量后,中国的研究者试图采用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范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典籍作品。陈伯吹的文学作品选择与创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考察陈伯吹等中国现代作家对文学改写理论的践行与运用.不仅可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品性.还可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及进向。  相似文献   

9.
汪爱芝 《长江论坛》2003,(4):56-57,63
以天人合一为最终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平等伙伴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美好情操与永恒时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意识的占老家园,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无比珍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宋周尧 《岭南学刊》2006,3(3):18-22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舒奇志 《求索》2007,(4):225-227
本文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美国的两位重要作家爱默生和梭罗的评论和研究,指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位作家的自然观和宗教观、个人观和社会观、诗学观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几个方面,揭示了爱默生和梭罗思想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14.
陈志杰 《理论月刊》2001,(11):19-21
青年时期毛泽东形成了比较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性,这种特殊性影响、造就了一位特殊的伟人,并通过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从积极的方面讲,青年时期毛泽东具有的开放心理、批判意识、“唯动”观念为其长期保持兼容并蓄、审视斗争、创新求异的信念和文化态度具有深层次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存在分歧。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继承,直到今天依然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看,笔者不太同意文化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原始文化起源与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性心理)发生同步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类起源在前,文化起源在后,人类的审美心理发生在前,原始文化起源在后。笔者的结论是: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遗传,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形式美的感受体验,表显于第一件艺术品(石器)的创制,发展于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林雅芳  刘翔平 《求索》2013,(5):214-216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及其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疾病模型”下的心理学形态。在我国的特殊教育中,利用“优势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优势”,提高其自尊、自信水平.转变单一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将积极情绪的扩展一建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积极率”并建立持久的发展资源,改变原有的认知行为模式: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融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心理咨询资源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王希辉  余平 《前沿》2009,(8):108-11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及其先民积累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生态观:即和谐利用自然的观念、强烈保护自然的意识和适度改造自然的思想。土家族生态观的内在结构,是土家族及其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历史的再现,也是土家族及其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归纳、总结与凝练。深入分析和挖掘土家族生态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