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志华 《国际展望》2012,(2):35-47,134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经济上与中国争夺主导权,军事上围堵遏制中国,以图维持"一超"霸主地位;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面临周边复杂形势和压力增大,处理好中日关系在整个亚太格局中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中日共同利益和结构性矛盾,提出了从战略上如何把握中关、中日两对矛盾。中日友好合作、战略互惠符合中国最大国家利益,以及加强中日关系须要经济互联、政治互信、民间交往、地方外事、防卫互动、立足内政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聚焦2008年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机遇之年,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形势发展需要中日两国政府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决不能使中日关系大局和改善的势头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新闻盘点     
《工会博览》2005,(9):9-10
胡锦涛会见小泉纯一郎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亚非峰会后在下榻的饭店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针对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困难局面,胡锦涛希望应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深刻反思和妥善处理,并就中日关系发展提出了5点主张。小泉表示,日方愿根据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主张的精神,积极推进日中友好合作关系。胡锦涛最后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会晤为契机,采取切实措施,化解分歧,克服困难,努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的中日关系也正处于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如何把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入下一世纪,这是摆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以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为契机,1998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首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了日本,双方宣布“面向21世纪,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对新世纪中日关系的一个明确定位。如何保障实行和切实发展上述双边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05,(9)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3日在雅加达表示,中方维护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胡锦涛在结束与日本首相小泉的会见后作了上述表态。胡锦涛说,他已提出五点主张,希望尽快扭转中日关系发展的困难局面。五点主张分别是:  相似文献   

6.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日本的国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对外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举世闻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近现代中日关系的积极推动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关心日本、研究日本,促进中日友好的发展,与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研究毛泽东与日本,对于我们了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了解中日关系在近现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多边合作中推进中日关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关系是东亚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日两国都是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的国家,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中日合作对东亚的稳定与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中日双边关系近来受到历史问题、美日安保条约扩大和钓鱼岛争端的困惑,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多边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可以通过推动东北亚、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体系的建立进程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为此,两国必须承认彼此在东亚合作体系中共同的主导作用而不是相互排斥。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中日两国在四十多年前可以搁置钓鱼岛问题,从而实现两国关系的战略性突破,四十多年后却不能如当初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搞得剑拔弩张,其中问题到底何在?日本首相安倍妄言是因为中国的“反日教育”。然而,纵观中日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的右翼取向,从各个方面侵蚀和破坏着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根基。如今,当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亚太战略环境都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口时,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出来。而安倍的政策又恰恰是利用钓鱼岛问题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这使中日关系面临陷入对抗性格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正第二次上台执政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强势推行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日本执政党外交在其中发挥了缓冲器和"政府代言人"的角色,而自公执政联盟内部各派系也乐于利用执政党外交满足自身利益诉求。在此情势下,中国一方面要通过中日执政党间的交流引领中日关系稳定发展,同时也要防止这种交流的成果被日本国内的"双面人"恶用。  相似文献   

11.
吴寄南 《国际展望》2012,(5):1-13,142
中日两国在明显增多的不和谐噪音中迎来了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人们注意到,近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与对立逐渐凸显。中日两国缺乏战略互信已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中日关系的大局,扩大两国共同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克服彼此间的隔阂和疑虑,将中日关系推进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日关系事关地区和平与稳定。近来日本对华政策进行调整,在国际政治及安全层面遏制中国的同时,力图在经贸层面加强对华合作关系。日方呼吁开展日中高层来往、启动对华全方位对话交流,以政党外交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意向,发声改善日中关系。中国一贯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发展双边关系,呼吁日方放弃对华"两面下注"的做法,全面落实中日"四点原则共识",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4.
李莹 《南风窗》2014,(13):73-75
<正>某种程度上看,安倍经济学是佐藤时代金融缓和论的变种,而外交上则几乎是岸信介和佐藤荣作的轮回。岸内阁时期中日关系漫长的"冰冻期"会否重现?从香格里拉对话会到G7峰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发言都离不开制衡崛起的中国这条主线。这与不久前的中日军机东海对峙风波,以及去年的火控雷达照射事件、东海防空识别区争议,  相似文献   

15.
通明 《当代世界》2009,(3):36-38
早春二月的日本,春意渐浓,乍暖还寒。2009年2月19~24日,应联合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领中共代表团赴日出席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诞生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寒冬时节”,迄今已举行过三次会议,为实现中日关系的转圜、改善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美国式全球化遭到挫折,但日本应继续改革政府主导发展模式,鸠山政权对此未能提出明确的目标。民主党主张将官僚主导决策过程改变为政治家主导乃至首相官邸主导决策过程,但能否在削弱官僚决策权与利用官僚专业知识、能力之间掌握平衡仍存在疑问。中日关系具有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但因地缘政治及民众感情差距,民主党政权仍将在领土、安全、人权等问题上保持对华压力。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双边范畴,继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后,胡锦涛主席不久将访问日本。为加深对当前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内形势的了解,本刊特请三位专家分别从2008年中日关系、日本国内政治改革、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等三个角度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先后访问日本,靖国神社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再是中日关系中的关键问题了,也有民调显示,中日民众间的相互印象有所好转。但中日关系真的进入了平稳成熟期了吗?中日之间的心结都打开了吗?日本真的能够坦率地主张自身的长处,也能诚恳地承认自身的短处吗?中国呢?所以,与其空虚地骂日本,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日本吧。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20.
赵旭 《当代世界》2014,(4):65-66
<正>作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多边合作——"美湄合作"在2009年7月拉开了大幕。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与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四国外长共同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号角吹响了。时隔不到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