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众》1997,(6)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侯宗宾最近在南京召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反腐败”理论研讨会上指出: 目前社会上有少数人认为,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根源,私有制是遏制腐败的力量。这是一个是非颠倒的错误观点。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与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出现相伴随的。剥削制度是少数人凭借占有生产资料侵占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的制度,是产生腐败的经济根源;剥削阶级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服务  相似文献   

2.
张祥涛 《公安学刊》2006,(1):106-108
中国腐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性。反腐体系的建立,一是要构建起“外部防线”,从源头上铲除腐败产生的条件和机会;二是要构建起“内部防线”,消除主体产生腐败的动机,提高主体防腐拒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所谓犯罪根源,是指产生犯罪现象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原因。”文章认为,产生个人主义的事物就是犯罪根源。在私有制社会里,个人所有制作为私有制的配套制度,与私有制一起产生个人主义,它是犯罪的源头。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它与个人所有制一起构成犯罪的根源,并派生出犯罪的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个人所有制和私有制两种财产制度具有二重性,是过去也是今后犯罪存在的原因。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犯罪根源。我们不能企求立即铲除犯罪根源,而只能在不影响这两种财产制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限制其消极作用,使之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治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追根溯源,“贪人败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徇财曰贪,玷官曰墨”,贪官一词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5.
犯罪根源论     
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罪固体系中,按照它们于犯罪结果发生所表现的作用程度与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与犯罪相关因素。犯罪根源是犯罪因果链条中的最终端,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犯罪形态和变化规律,可称为“原因的原因”,或犯罪的“终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私有制看成是产生刑事犯罪的总根源,这是犯罪根源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解,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为指导,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将发现,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犯罪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6.
腐败现象缘何产生?江南春在我国社会中,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有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不发达”、“市场发育不成熟”是产生腐败的原因。他们说,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时,必然产生腐败,无须大惊小怪。当前中国正处于腐败多发的阶段,只要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攻击公有制是产生腐败的主要根源,公然宣布要敲响公有制的丧钟,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代替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很有必要揭露这些谬论的反动实质,坚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8.
樊利娟 《前沿》2014,(9):64-65
卢卡其把“物化”和“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指出“物化”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生产,并以此提出“物化意识”的概念。马克思区分了“异化”和“物化”两个概念,分析了“异化”产生的辩证运动及其内在合理性,指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分工,并把扬弃异化归根于废除私有。卢卡其把消灭异化归于无产阶级的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9.
“树有根,水有源”。如果说,腐败是“毒草”,那么要彻底铲除它,就必须找到它的根;如果说,腐败是“祸水”,那么要彻底治理它,就必须找到它的“源头”。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是巩固执政党地位,永保党的先进性的关键。那么,究竟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近年来,我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强化教育,从思想意识上“断源”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头脑中的腐败意识,是产生腐败行为的总根源。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根除腐败,就必须着眼防范,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  相似文献   

10.
正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重温马克思廉政思想,对于今天提高我党执政能力、防止腐败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一、马克思的廉政建设思想解读马克思在总结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及其官僚制度是滋长腐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还是公共权力?张国春近来,读到吴越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探讨腐败根源的文章。吴文认为,“剥削制度不是权力腐败的粮源”,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利。削制度,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式得出的表面的和片面的结论”,并提出腐败来源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犯罪学界普遍把“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冠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言之凿凿地誉为我国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支柱,这从本体犯罪学意义的犯罪形态起源及演化规律来看很有必要辨析、评议、细斟。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是罪因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犯罪学的理论基石,自从“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产生犯罪总根源”的观点似已成为我国犯罪学界占据“正统”地位的“定论”之后,对于原始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究竟是否存在犯罪现象,很少有人问津,该领域似乎至今仍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川极地。  相似文献   

14.
腐败现象是侵蚀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毒瘤。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清除腐败现象,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标,就是要查处大案要案,惩治腐败分子;治本,就是要清除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条件,通过思想教育和法制建设等途径来实现。 腐败现象产生和蔓延的思想根源之一,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出现了扭曲。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教育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之一。腐败是一种十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术界在关于罪因论的讨论中,有的同志对“私有制经济是产生剥削的基础,也是产生犯罪的总根源”的论点予以特别强调,认为“离开这一观点,对犯罪成因的任何解释都是不彻底的”。在具体解释什么是“观阶段产生犯罪的根本性原因”(着重号引者所加)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实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观念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人们头脑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初期实践,本文认为,要把这场斗争引向深入,需要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充分认识黑恶势力犯罪的严重性和开展“打黑除恶”斗争的必要性、紧迫性;二要充分认识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充分估计这场斗争的难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三要充分认识黑恶势力产生的根源和公安机关在“打黑除恶”中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杨亲昭 《湖湘论坛》2001,14(5):41-42
当前,反腐败斗争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人民群众并不感到完全满意,腐败的现象还大量的存在和发生。一方面反腐败斗争在深入进行,另一方面腐败现象又大量存在和发生,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不得不这样提出问题:产生腐败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只有探寻到腐败产生的根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标本兼治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 一、浅析腐败的产生根源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它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根源,它的滋生和发展均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根源,笔者认…  相似文献   

18.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9.
论学习型公安机关建设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学习型公安机关”这一主张的提出,根源于我国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背景,顺应了世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历史潮流。建设学习型公安机关是公安机关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公安机关肩负起“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教强警”战略目标的直接动力;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执法水平和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公安工作近期主要奋斗目标的现实措施;是促进民警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发展简史》“原始社会”这部份内容的教学中,“私有制的产生”是一个难点。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化。在这次重大变化的背后原因较复杂,有些还隐藏较深,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它是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一条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掌握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简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突破难点时,尤其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