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     
《台声》2018,(22)
正1台湾打击乐表演艺术团在厦门奏响新版《听海之心》据台湾媒体报道,11月3日,台湾著名打击乐表演艺术团体——优人神鼓携新版《听海之心》亮相2018年闽南大戏院两岸艺术节,用鼓舞结合的方式,讲述一段水和生命的故事。新版《听海之心》没有剧情故事,没有叙事对白,除了古琴的弦音和原始梵唱,鼓和铜锣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工具。剧中用到了十几种不同音色、不同大小的鼓。从最小的鼓、腰鼓、中鼓到大神鼓,各自代表着水流的澎湃缓急。演出者透过  相似文献   

2.
都市边缘人     
在蓉城的一些夜总会、俱乐部、迪吧,每晚都有一支舞队在其中穿梭表演。这支舞队叫“火美人”,它由4位来自自贡、内江的女孩组成:21岁的叶莉、李玲,16岁的唐雪梅、邹颖。她们于97年5月组队,如今舞队风头正劲。记者偶然与她们结识,便开始了对这群蓉城“边缘人”的追踪采访……  相似文献   

3.
朱清泉  梁莹莹 《前沿》2012,(6):130-131
民间歌舞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秧歌便是歌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本文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形态出发,阐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角色、服饰及队形,演唱及伴奏、艺术特点等;并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浅论佤族木鼓与木鼓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鼓在乐器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和主导地位。世界各民族对鼓的崇敬和追求的程度超过了其它乐器,甚至达到了人格化乃至神圣化的程度。 人们在历史上创造的鼓种类繁多,按其制作原料和形态可分为:木鼓、竹鼓、石鼓、铜鼓、皮鼓、水鼓、象脚鼓、手鼓、腰鼓、西洋鼓等。不论祭祀、喜庆、丧葬、传令乃至战场都使用过鼓,其用途之广为其它乐器所不及。全世界乐器中以鼓声最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种鼓文化。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最原始、最独特、最神圣的鼓,莫过于现今仍保留在佤族地区的木鼓。佤族人认为钢鼓是“乐中之母”,木鼓则是‘通天之鼓”。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和镇文化站站长老谢约好走访镇里的老艺人,第一站先到下童村支书王淑梅家。 下童村是我镇唯一的省级文化示范村,这个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庄却自发组建了老年秧歌队、甘蔗龙、硬头狮子、小脚灯、十二月花名表演队等5支文艺队伍,表演人数近百人。每到月末,村里锣鼓震天,秧歌、腰鼓、舞狮、小脚灯等村民喜爱的乡村节目都要表演一番,上至步履蹒跚的老人,下至憨态可掬的小儿都喜欢露上一手。  相似文献   

6.
鞠庆波 《春秋》2010,(4):45-46
鲁北木板大鼓是流布于鲁西北的一种鼓书艺术.也是夏津县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据考鲁北木板大鼓发源于鲁西北一带农村,是清末夏津民间艺人吕廉山在民间鼓词、运河号子、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又在当地老艺人指点下,融入传奇故事,逐步形成鲁北木板大鼓的雏形。表演时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  相似文献   

7.
戎方跃 《今日民族》2001,(11):47-48
到曼龙村去看看,这是我心中的夙愿。居住在那里的彝族支系———花倮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像一块磁石,无时不在吸引着我。曼龙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鸡街乡海子村委会。全村居住着120户525人,其中112户483人是花倮人。花倮人在云南省仅分布于西畴县曼龙及与其隔达马河相望的广南县那腊、新老、挖龙等几个村寨,总人数两千余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但没有文字。曼龙村地处西畴县边远贫困山区,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过去世世代代过着半封闭、半原始的生活,贫困落后状况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他们的房舍简陋,全村清一色…  相似文献   

8.
家乡乐队     
<正>从我记事时起,家乡就有支乐队,又称打洋鼓洋号的。乐队由十几人组成,主要乐器是西洋鼓和铜号,还有二胡和竹笛。西洋鼓有大小之分,大的有播篮大,小的只有米筛大,蒙的是象皮,双面都可以击打。有背带挂在肩上,鼓就挺在胸前,边走边打,鼓声洪亮如雷。击大鼓的个子须高大,小个子只能打小鼓。可能是个洋玩意吧,每当乐队进村,我们小伙伴就会跟在击大鼓的壮汉后面,听得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也击几下过过瘾。  相似文献   

9.
<正>"火辣辣的腰鼓,火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民歌,火辣辣的爱……"2月16日晚,陕西歌手野强强在台湾南投水舞广场唱起这首高亢热烈的情歌时,四周看台上亮起点点白光,汇成摇曳的光点河流,那是南投观众自发打开手机照明为他打节拍。正月里,包括陕西安塞腰鼓在内的大陆多地民俗文化亮相台湾,给宝岛的新春佳节献上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0.
位于滇东南的丘北县境内彝族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这种舞蹈一般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送葬时在棺前引路而舞。据当地彝族老人的推算,羊皮鼓舞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都跳,现在,只有该县八道哨乡姑租村流传着这种舞蹈。羊皮鼓舞,又称“跳鼓”,彝语叫“冉姆比”。舞蹈的动作多数是模仿动物,有引路、绕花、吃草豆、喜雀走路、猴子嬉戏等,舞姿独特,别具一格。既潇洒自如,又刚健有力,颇受群众喜爱。跳舞时,由一人在前吹牛角引路,第二人敲鼓,第三人打锣,其余的人空手跟在后面,随着锣鼓的节奏,…  相似文献   

11.
<正>街角的茶馆几把老铜壶,咕噜咕噜煮沸了一屋子人的情绪。进门墙脚处,倚着尖竹帽、黄斗笠,滑落了一滩滩田色塘影、椰风蕉雨……花瓷壶,斟热了稻薯蕉荔的话题。有时,讲古的惊堂木,敲响了红色娘子军踏着曙色操练的步音;一声断喝,穿过岁月尘烟传来海瑞骂朝的气概……  相似文献   

12.
《时代潮》2004,(8)
泸州老中医:冲击“世界第一饿”3月20日,泸州的51岁中医医生陈建民,在碧峰峡进入悬空隔绝的玻璃表演房,表演绝食49天,以挑战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去年创下的44天世界饥饿极限,。陈建民自述绝食秘诀是:“大气层中富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可以通过人的口、鼻和毛孔呼吸来采取。”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17,(1)
正莒县,这个居于鲁东南一隅的小县城,地虽小但文化渊源可不小。有最早的象形文字"旦",有已经存活了4000多年的银杏树,春秋时期,莒、鲁两国曾在此会盟缔约;抗日战争年代"横山母亲"的感人故事依然代代传诵。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县城,建国前老党员最多时达到13000人,目前仍然健在的有数百人,平均年龄90岁以上,党龄7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4.
鼓子秧歌源远流长,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前叫“跑十五”、“闹玩意儿”。鼓子秧歌之名大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确立的。 鼓子秧歌萌芽于东汉,在唐宋时期经过与大量的民间俗文化互相渗透、融汇,逐步成熟完善起来,到明清已成为一种纯民间舞蹈艺术。它的主要功能也从娱神到娱人和自娱,这是其漫长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转折。到了清末民初,鼓于秧歌盛况更是壮观。《商河县志》记载:“里人行户扮渔樵耕读诸戏,结彩为春楼。”“元宵张灯火、放花炮,酒宴乐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鼓子秧歌的整理发掘工作,曾派大批专家学者前去商河采风。1989年,鼓子秧歌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  相似文献   

15.
2010百色田东芒果节于7月16日在田东县横山古寨景区开幕,为期3天。以“芒乡情田东行”为主题的2010芒果文化节主要有开幕仪式、大型文艺晚会、芒果乐园、论坛以及招商推介会等5大类共16项活动。本次芒果节上,各地宾朋欢聚一堂,欣赏了十里莲塘竹筏山歌、“十里”芒果宴、民俗歌舞表演、  相似文献   

16.
打毛綫,也許可以說從來就是婦女們的事。有誰見過男人打毛綫嗎?我在寧夏回族白治區與甘肅省交界一带的農村,却見到幾乎全是男人打毛綫的情景。在那裏,我第一次去參加一個社员大會,使我感到驚訝的是,竟發現會場裏有幾個老漢和青年小夥子,他們手裏拿  相似文献   

17.
鼓自古以来是我国各民族的歌舞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每逢喜庆、节日、祭祀和娱乐等活动,人们总爱在鼓的伴和下,表演各种鼓舞。这里介绍的是流传广泛、形式独特、有代表性的几种鼓舞。  相似文献   

18.
初到我省河西走廊名城张掖的人,常常听到大人斥责孩子。“快把你那爪老(本地方音读作“guǎlāo”洗干净。”将手称作“爪”,似乎有些不类,何以“爪”后还缀以“老”,“爪老”一词出自何典?问起当地人,大家只一笑置之,说,那不过是骂人的话罢了。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近读许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发现了“爪老”一词的来历,书中赫然写着:“爪老。手”。又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中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元人对身体各部分都常加一老字,如身曰躯老,头曰顶老,手曰爪老等。”张相的《诗词曲语汇释》中也有同样的解释:“北方乡语多以老作衬字,如跟为录老、  相似文献   

19.
仲秋之夜,廣東著名僑鄉新會縣荷塘區燈光球場的看台上坐滿了觀眾。歌詠、舞蹈、音樂、朗誦、醒獅等節目在明亮的燈光下表演過以後,忽聞‘叮叮咚咚’的鑼鼓聲在場外傳來@時,場上的燈光驟然熄滅,人們都沐浴在熹微的月光下。‘紗龍來了!’人們雀躍,乃至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鑼鼓聲已到了大門口,紅綠燭光閃入眼簾。那紅色的是紗龍的引路者——‘龍珠’,它似籃球般大小,由一人擎着,時高時低地走入球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上都昌县, 灯火楼台一万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 东风吹老碧桃花。” 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人都爱吟诵这首刻在南山寺石碑上的宋诗。他们解释这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写给情人的诗。我们不禁打问:为什么天生丽质般碧桃花孤居南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