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父亲的形象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高大的,尤其是父亲帽子上的红五星和衣领上的红领章总使我感到非常骄傲。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现已离休在家安度晚年,但是,在我的心里,父亲戎马一生的高大形象始终没有改变。由于抗洪形势严峻,工作繁忙。我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上个星期天我抽空去军队干休所看望父亲。一见到父亲,我就把了解到的抗洪形势向他宣传了一遍。我滔滔不绝地告诉父亲荆江防洪如何险恶;嘉鱼县牌洲湾溃口;枝江市江堤出现61处险情;解放军官兵和当地群众一起严防死守长江大堤……父亲静静地听着我的叙述。待我停住嘴,仔细观察着父亲的反应时,我发现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严肃中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总穿着一身橄榄绿的警服。我从小就爱跟在他的背后看他的背影,好像无论什么时候,父亲的背影总是那么高大挺拔,给予我的感觉永远是安全、温暖而且幸福。 我刚上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在乡下派出所工作,很少回家。他只要回到家,就拼命地做家务,说是补偿回家次数少的缺憾。有一年夏天,我正在上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生日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生日。父亲已是五十好几的人,和土坷垃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为了我们姐弟俩父亲打柴割草,挑炭卖菜,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为有足够的资金供我上大学,父亲忍痛让姐姐在初二时辍了学。可惜我不高考名落孙山。不顾父亲要我复读的劝诫,我毅然选择了南下打工。这五年中,我干过小工,提过灰桶,建筑工地上吃苦的活儿我都最后才进了市保安公司。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五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我若不混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家。父亲拿着信,老逢人便赞他的儿子有志气,他在回信中祝福我早日成功,衣锦还乡,记得当初在家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正>谈到家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的父亲——李国蔡。我的父亲,是出生于滇红之乡——临沧市凤庆县的彝族,个不高、有点黑,勤劳、节俭、少言、爱看书、善于思考。他曾经是一名基层公务员,现在是一名退休在家喜欢养花种草的小老头。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是我成长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5.
1962年的一天,卓玛丽华出生在甘肃省夏河县一个藏族家庭。这时,他的父亲黄建功(丹正加)已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平叛中牺牲九个多月了。他成了烈士的遗孤。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后来,长大的时候,他来到父亲的坟头,给父亲倒上一碗酒,给自己倒上一碗酒,两人里外默坐、相对无语的时候,他知道了父亲坟碑刻石的时间,1962年3月26日,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相似文献   

6.
沉重的爱     
《沉重的爱》作者江海心,是一位残疾儿的父亲,12年前,当他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夫妇选择了哺育她,尽管当时就已确诊小孩为严重智残;12年多来,他们费尽心思,把无限的爱倾注到自己的亲生骨肉身上。他告诉大家:“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痴呆儿的父亲,不论我们生育她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负担,不论我们的家庭因此出现了什么样的艰难,我都有义务把她的生命延续下去、这不仅是人道,是人的情感良心,更重要的是,不管她懂不懂,知道不知道,我和妻子都是用同样炽热的心去爱她的,尽管这爱又无奈又沉重。” 下期将推出《采访人生》,作者吴菲将讲述她采访三个患同样绝症的孩子的父母,并携手努力挽救他们时所感受到的一份震撼。  相似文献   

7.
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苏北乡村,有一个少年理发师,那就是我。我父亲是个兼职理发师,主业是磨粮(开碾米机等)、种田。我有事没事总爱鼓捣父亲做手艺的工具,三弄两弄就有了点基础和模样。先说个趣事。我弟弟小的时候特别调皮,家里只要来了理发的客人,他一定抢先坐上理发椅,要父亲先给他"理"一下。往往父亲给他围上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是非常有正义感,而且善良。他的家乡有很多穷人,他回家过年的时候总是写对联送给穷人,还送给他们一些米,让他们过  相似文献   

9.
父爱     
8月里的一天,烈日炎炎,父亲陪我来到了职业培训中心,等待我的将是一场电脑技能大赛。气氛沉闷得使我感到都快要窒息了。父亲握着那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杂志一刻不停地给我扇着,在这富有节奏的扇动中,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只剩下15分钟了,周围人头攒动,我越发感到紧张与不安。这时,父亲一直扇动着的手忽然停下来。他从包中掏出一包早已准备好的湿纸巾让我待会儿考试的时候用。这种我忽略的事,父亲却往往做得滴水不漏。他拉过我的手,对我说:“时间不多了,做好准备,不要紧张,知道么?考的时候心理一定要放松。”这句话,父亲已…  相似文献   

10.
常言说:“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胜于子女对父母的爱。”父母疼子女是人的天性,但疼的方法不同,光让子女吃好穿好不是疼,捆往子女的手脚一切为子女包办不是爱,只有用自己的所做所为去教育和影响子女,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才是真正的疼和爱。我父亲是一名军人。全国解放后,我父亲退了伍,战争给他留下了满身的疾病。1986年我母亲去逝了。风蚀残年,他仍壮心不巳,每日和大伙一起劳动在田间地头。秋天丰收了,他又把积攒下来的钱,存入银行,来支援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0)
正玖爷是一个家风很好的人,我没见过梅兰芳,我从玖爷身上真是见到了梅家的家风。无论开大会小会,他几乎每次都会说起父亲是怎么教导他的,待人接物谦和大度,品行温文儒雅。葆玖老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笑眯眯的。他说他父亲从没跟人大声说过话,红过脸,而他一直是把他父亲当作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榜样,像他父亲那样去对待人、对待艺术。前年他80岁的时候,我们本来准备给他做一些庆祝活动,他坚决不肯,因为也是他父亲诞辰120周年,他觉得不能干扰了他父亲的光环。他在50岁以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  相似文献   

12.
马燕 《今日民族》2014,(6):43-45
<正>父亲马宗亮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在与父亲天人相隔的日子里,我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似乎读懂了那个永远忙忙碌碌的父亲,读懂了他心中的那份无言大爱,追寻父亲足迹,完成他未竟心愿的脚步也更加坚定。永远忙碌的身影我曾经以为,父亲不爱我,不爱家人,只爱工作,只爱那些经常到家里找他帮这帮  相似文献   

13.
学会宽容     
刘伟 《现代领导》2010,(5):46-46
父亲是教师,教了一辈子书,现已退休在家.虽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42年。无怨无悔。我从父亲那儿学到的最可贵的东西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9,(15)
<正>父亲节与建党节不期而至。我的父亲是一名部队的老党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每逢此双节,我的思绪总会飘回11年前父亲离开的前一天。我的丈夫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到医院替换我,正当我要离开时,脑海中突然有个声音告诉我,今天是父亲节!于是我寻遍医院附近的花店,就是为了给父亲送上一束红玫瑰!父亲爱玫瑰,是因为祖母爱种玫瑰。父亲曾在我们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爱     
命运不能替换,要不然,父亲一定会选择自己躺在病榻上,而让我起来。父亲没有说出这话,但我可以肯定,他这么想过。母爱似海,父爱如山,这个比喻太准确了。父爱如山般沉重,但又是无言的,如山一般沉默着。在我瘫痪及瘫痪以来的8年多时间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爱抚的语言,可我又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爱,那如山般沉重的爱。大爱无言,也许真的如此,我不能听到父亲的爱,只能感受到,从他的有意识无意识的行为举止中感受到。  相似文献   

16.
我想读大学     
编辑叔叔:您好。 我是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位聋人,今年23岁,2000年职高毕业,在家已两年了。我现在有一件事,非常希望您帮助一下,在您百忙中打扰了,请原谅。 两年来,我非常想去读大学,目标是天津理工聋人工学院,学院的简章我已看过,并按照简章的考试内容在家复习了两年,全都学会了。说到念大学,我父亲一  相似文献   

17.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进城的。当时无人在家 ,他搁下背兜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 ,楼上的张婆告诉我 ,她下楼撞见父亲 ,以为是盲流 ,喝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 :“这是我儿家呢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 ,父亲正在厨房择菜 ,他像了错的孩子 ,局促地站起来 ,搓着双手 ,目光游移 ,嗫嚅着说 :“下次 ,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灵受到创伤 ,欲安慰他一番的 ,岂料他不但没有半点委屈和愤慨 ,反而以为自己丢了我的丑而深感惭愧 ,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家里不宽敞 ,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 ,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  相似文献   

18.
情书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非常爱一个姑娘,但是姑娘的父亲却不喜欢他,也不想让他们的爱情发展下去。小伙子很想给姑娘写一封情书,然而他知道姑娘的  相似文献   

19.
感念父亲     
看着我的父亲与我的儿子逗乐儿,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儿。 父亲有两个女儿,在我下面还有一个小妹。我知道,父亲这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儿子。换在以前,换在农村,无子是一件挺没面子的大事儿。虽然我的父亲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农村,虽然我的个性像极了他且成长过程中从不让他多操半点心,虽然父亲表面上也没说什么,而且母亲也没有因为生女儿便在家中没有她的地位。但,确切地说,我们这个家族的姓氏最终到我们这一代便止住了,  相似文献   

20.
高考落榜后,我远离家乡,来到了北方城市天津,经朋友介绍,当了一名保安员。刚工作时没钱买手机,给家里写信很勤,基本上一个月两封。工作半年后,我买了手机,写信的频率就减少了,两个月也写不了一封信。就在我尽情享受手机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时候,却忽略了父亲对家书的期盼。每次和父亲通完电话,他总会叮嘱一句:“以后你还是给我写信吧,寄信时想着把你平时写好的文章寄来(上高中时我酷爱写作,在县里还拿过名次)。”电话这么方便,写信费事又费时,我觉得父亲有点儿老土,因而每次通完电话我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为了让父亲心里有些安慰,就不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