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0例架子猪尸体的肺的浆膜下和肺实质内分点注射普鲁士蓝氯仿溶液,观察了猪肺各叶的集合淋巴管和所注入的局部淋巴结。结果是:左肺的集合淋巴管在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部注入气管支气管左淋巴结;多数猪膈叶前部还注入气管支气管中淋巴结;膈叶后部注入腹腔淋巴结。右肺的集合淋巴管在尖叶、心叶、多数猪膈叶的前部注入气管支气管前淋巴结;个别猪尖叶、多数猪心叶、膈叶前部注入气管支气管右淋巴结;多数猪膈叶前部和副叶注入气管支气管中淋巴结,膈叶后部注入腹腔淋巴结。发现2例猪有肺韧带淋巴结,接受膈叶后部淋巴,还观察到膈叶前部和多数猪副叶的集合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左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猪浆膜丝虫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浆膜丝虫(Serofilaria suis wu et al,1978)系我国吴淑卿氏等(1978)发现的新属新种。此虫在我国分布已相当广泛,并有继续扩大、感染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为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兹将我们历年来调查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一)发现经过 南京肉联厂自1968年起发现来自江苏北部地区的猪的心脏表面常有一种病变。这种病变呈水泡状、乳斑状、条索状或砂粒状。1975年7月,我们先将砂粒状物夹于两玻片间,压薄镜检,发现病灶内常有一已钙化的细长而盘曲的线状物存在。此线状物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在保育猪浅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帮助临床检测疾病更好地选择采样部位。对广西某地区PCV2感染的猪进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感染PCV2的猪淋巴组织和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腹股沟浅淋巴结病变较为严重。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PCV2在保育猪浅表淋巴组织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阳性信号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浆中,腹股沟浅淋巴结均能检测出阳性信号,且PCV2阳性信号高于其他浅表淋巴组织。建议将腹股沟浅淋巴结作为PCV2诊断的采样组织部位。  相似文献   

4.
为对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处的菌群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采集20头自然饲喂猪的小肠集合淋巴结回肠黏膜段,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16SrDNA测序鉴定菌种。结果发现,从猪小肠集合淋巴结中共分离到43株细菌,其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高,为90.00%;枯草芽胞杆菌次之,为35.00%;蜡样芽胞杆菌为15.00%,地衣芽胞杆菌、巴氏杆菌均为10.00%,短小芽胞杆菌等为5.00%。而其他肠黏膜处的菌群则有所不同,回肠黏膜段共分离到8株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71.43%)、克雷伯菌(42.85%)、猪链球菌(28.57%)、奇异变形杆菌(14.28%)、嗜水气单胞菌(14.28%)等。此外,地衣芽胞杆菌仅在小肠集合淋巴结中被检出,检出率为14.28%。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是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处的优势菌群,枯草芽胞杆菌在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大量存在,地衣芽胞杆菌仅存在于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中,三者可作为靶向小肠集合淋巴结细菌活载体口服疫苗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有关喉瘤盘尾丝虫(Onchocerca guttursa)的研究,有Chauhan(1978)、Eichler(1971)、Hussin(1988)和Paira(1984)等的报道,Ferenc(1989)还报道了该微丝蚴在牛体皮肤中的分布。由于喉瘤盘尾丝虫存在着宿主和地区的变异,为了探明湖南省黄牛牛体该丝虫微丝蚴的分布特点,我们对自然感染喉瘤盘尾丝虫的黄牛进行了不同部位皮肤和淋巴结中微丝蚴分布情况的研究。(一)材料和方法 从屠宰场选择有活喉瘤盘尾丝虫寄生的黄牛7头,每头牛在耳、面颊、颈垂、肩峰、胸侧、腹侧、臀部、腹中线、脐部等9个部位剃毛消毒,各采取皮肤500mg,分别置生理  相似文献   

6.
鹿的细颈囊尾蚴病一例细颈囊尾蚴是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呈泡囊状,囊壁乳白色,泡内充满透明液。成虫寄生于食肉兽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猪、羊等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严重感染还可进入胸腔。1995年10月31日,我国突然死亡1只鹿,剖检发现肝和肺表面、...  相似文献   

7.
马脑脊髓丝虫病是由指状丝虫(Setaria digitata)的童虫引起的疾病。本病对马匹危害严重。关于免疫学诊断方法,国外至今未见报道,国内已报道的方法有皮内试验和直接凝集试验等。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在丝虫科各虫种之间及丝虫与其它线虫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成分。Dissanayake等应用牛腹腔指状丝虫成虫冷浸液提取物作为诊断人班氏丝虫病的抗原,高桥顺治等应用犬恶丝虫成虫冷浸液提取诊断人班氏丝虫病的特异抗原,都取得了满意结果。我们在应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诊断本病的研究中亦发现成虫冷浸抗原(粗抗原)能与许多健马血清发生反应,假阳性率高达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进行骆驼寄生虫区系调查时有一峰骆驼在剖检前的当天早晨死亡。死前有咳嗽、气喘等症状。剖检后发现有大团的肺丝虫堵塞在喉头,气管、支气管都有大量的肺丝虫,特别是支气管几乎都被肺丝虫塞满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屠宰公牛的阴囊及其内含物进行病理检查时,于一头公牛发现有盘尾丝虫。根据虫体在阴囊的特殊位置和微丝蚴形体的细小(平均长度153.2±35.4微米)程度,初步鉴定为阴囊盘尾丝虫,是其成虫而不是微丝蚴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 有数种盘尾丝虫可侵袭人及动物,大多数种的成虫在感染宿主中均有特定的寄生部位,侵袭牛的盘尾丝  相似文献   

10.
国外有用蟠尾丝虫、指状丝虫、棘唇丝虫、犬恶丝虫、唇乳突丝虫等进行人丝虫病抗体检测和用棉鼠丝虫检测犬恶丝虫、鹿腹腔丝虫的报道,说明丝虫都有共同抗原部分。70年代国内医学界运用动物异种抗原诊断人丝虫病,认为用犬恶丝虫抗原皮试,进行人丝虫病普查是可行的。国内外在研究人丝虫病的异种抗原中,亦将牛指状丝虫作为诊断人丝虫病的一个重要的异种抗原来源进行研究,但迄今国内还未见有用一种丝虫抗原对人和动物的丝虫病进行免疫诊断的研究报道。本试验在国内初步报道了用牛腹腔指状丝虫作为诊断抗原以2种生化技术对人和犬、牛、猴、兔丝虫抗体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弓形虫是一种感染人和多种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早在50年代就从猫、兔、猪、鼠等动物分离出弓形虫,在60年代发现了第1个人类病例,到70年代又发现猪群弓形虫病的大流行。为了解上海动物园饲养的野生动物中弓形虫感染的情况,1990~1991年我们对该园的一些野生禽兽作了弓形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查,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2.
猪的淋巴肉瘸为淋巴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自从1965年Leisering首次报道以来, 已有较多的报告,且几乎都是从屠宰场常规肉检中发现。近来日本学者伊藤隆夫等曾报道从1965~1975年在屠宰场发现的10例淋巴肉瘤,并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病理学研究。我国上海食品公司也报告了12例屠宰猪的淋巴肉瘤,并对其病变部位进行了统计。我省过去未曾有猪淋巴肉瘤的报告,最近作者在贵州肉联厂偶见一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猪焦虫在云南省首次发现,现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一)流行病学调查 据调查,本病于1978年7月发现于耿马县猛撒公社向塘生产队。至1982年已在我县4个公社16个大队的34个村寨相继发生和蔓延。流行呈地方性,且多发生于半山区放牧猪群。放牧坡地生长着矮丛灌木林和高山深箐相连,山上野猪、狼、野兔、刺猬等野生动物众多,自然疫源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77年9月间,我市某种畜场猪场突然死亡三头怀孕母猪,体重均在300市斤左右。经我站化验室和现场兽医共同工件后,确诊为局部性猪炭疽。现报告如下。 (一)局部性猪炭疽的病理变化 1。病变部位:尸体外观,三头猪均表现一致性的左侧腮部有小白饭碗大肿胀,质地较硬,头偏向一侧。病变局部,以右侧颌下淋巴结病变明显,颈淋巴结、咽淋巴结变化不大。体内其它部位淋巴结及脏器均未见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5.
牛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是马、山羊、绵羊脑脊髓丝虫病的致病原,中华按蚊是牛腹腔丝虫的中间宿主。对中华按蚊的自然感染率、为害程度、以及作为野蚊控制饲养的成活率和成活因素等,我们捕取自然感染牛腹腔丝虫微丝蚴的中华按蚊230笼,计24334只,作了多年的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猪肾虫病是由于有齿冠昆线蛲虫寄生在猪肾脏及其周围脂肪组织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市于1972年10月1日首次发现猪肾虫病,到目前止共先后在三个猪场发现该病。为解除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在省站的协助下,开展了猪肾虫病的诊断与试治工作,并已取得初步疗效,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猪溶血性链球菌病(简称猪链球菌病)是四川省近年来传染快,来势猛,死亡率高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国外于1945年Lancefied报告过在母猪和仔猪中发生由链球菌引起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后来,报告以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脓肿、关节炎、脑脊髓膜炎、心内膜炎、乳房炎等居多。国内广西、福建等省区于1963、1965年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四川省于1976年秋在内江地区安岳县开始发生,疫情很快扩大到川南、川西、川东等50多个县(市),至1976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病90余万头,死亡30余万头。乐山地区于1976年底开始传入,截  相似文献   

18.
弓形体病是由一种龚地弓形体(Toxoplarma gondii)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虫体可以寄生于多种家畜、禽类及一些野生的温血脊椎动物和冷血动物,人也可以感染。在美国和德国于1952年首先报告了猪弓形体病。1956年后许多国家亦相继有本病的报告。在我国,最早在福建曾于猫、兔、猪及豚鼠体内发现了弓形体。1977年8月,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及上海市乳肉管理所病畜化制站由病猪体内分离到弓形体,并诊断为猪弓形体病。  相似文献   

19.
炭疽病在临床剖检上可分为全身性败血型和局部性痈型。笔者在实践工作中除检出颈部淋巴结局限性炭疽数十例外,在屠宰猪内脏检验时,还多次发现肠系膜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等局限性炭疽,此仅就检出的肺炭疽病例介绍如后: (一)临床症状 体温41℃左右,营养中等,精神略萎顿,呼吸迫促,经急宰后检验和实验室诊断为猪肺炭疽。  相似文献   

20.
伊维菌素(Ivermectin)对线虫、昆虫和螨具有驱杀活性,并已证实对人体的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马的颈盘尾丝虫(O.cervicacis)和牛的脾盘尾丝虫(O.liena-lis)的微丝蚴也有效力。鉴于湖南牛的喉瘤盘尾丝虫(O.gutturosa)感染率较高(黄牛97.33%,奶牛38.46%),我们进行了害获灭(Ivomec)对黄牛喉瘤盘尾丝虫的效力试验,并与海群生作了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