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百年前,康熙统一台湾,使千百年来中华子孙开辟的宝岛隶属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其他沿海岛屿长达三、四十年的军事对峙局面,其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意义是难以概述的。本文只略述统一台湾前后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和华侨出国之概况,从这个角度说明康熙统一台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着重探讨施琅一贯坚持以战逼和统一台湾的决策的形成过程,并从其军事的实践来论证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1664年春(康熙三年三月),在清朝水陆大军的强大攻势下,以郑经为首的郑氏军队从盘踞大陆的最后据点铜山岛(今福建东山)逃窜台湾,清、郑双方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隔海军事对峙。在清政府和沿海军民进行统一台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郑氏政权经历了从抗拒招抚统一、滑向覆灭边缘,到顺应统  相似文献   

4.
康熙统一台湾,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的这一壮举,固然显示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但促使康熙完成这一壮举,则无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则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本文的目的,正是试图就康熙统一台湾的经济必然性做一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谈判和“援朝鲜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郑氏集团以台湾为基地,凭借海峡的天险,与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陆的清政权进行了长达22年的对抗.在双方的斗争中,除了军事手段之外,谈判也是当时斗争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康熙元年到二十二年(1662—1683年),双方进行了多次的谈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八个明确"及"十四条基本方略"体现了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从哲学视角深入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全面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思想,增强践行这一思想的自觉性和实效性。第一,坚持问题导向的矛盾论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矛盾观点看待问题、斗争哲学应对问题、矛盾转化解决问题、矛盾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2021,(3):66-67
正第二章两岸对峙与隔绝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后,坚持反共立场,图谋"反攻大陆"。美国鉴于台湾对其围堵新中国、对抗所谓"共产主义阵营扩张"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将台湾纳入同盟体系,阻止统一台湾。大陆方面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一、20世纪50年代初两岸军事冲突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两岸双方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政治对立状态,彼此武装冲突不断。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相似文献   

8.
阎学通 《小康》2004,(9):16-17
台湾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政权问 题了,而是台湾独立是否会导致中 华人民共和国解体的问题。台湾和 平独立意味着中国政府不以军事行 动阻止台湾独立,于是中国政府就 失去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合法性。当 一国政府失去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合 法性时,国家解体是非常容易的。美 国对"台独"提供军事支持,是因为 美国认为增强"台独"的军事力量有 利于台湾实现和平独立,而通过台  相似文献   

9.
正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八月二十一日,福建海澄。一叶扁舟,载着几位清朝官员,即将离开这里,穿越海峡,直奔台湾而去。由于风大浪急,多次停留等候合适的季风,这趟穿越台湾海峡之旅延宕了20多天,才抵达台湾。虽说使团负责人孔元章将这趟行程自诩为"招抚",但实际上是将代表清廷,跟对岸长期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氏政权,开展一次正式和谈。双方要围绕国家统一的实现形式、台湾未来地位和郑氏集团的前途命运,展开唇枪舌剑,在谈判桌上一争高下。孔元章是何许人也?清廷为什么要派他赴台"招  相似文献   

10.
1874年日本悍然入侵台湾,并挑起了关于台湾内山地区领土主权的一场争论.清政府面对这一突发性边疆危机,制定和实施了"谕以情理,示以兵威"的对日斗争方略,促成了中日和议与<北京专条>的签订,实现了驱日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龚荫 《思想战线》2006,32(3):11-18
有清一代,传统边防的思想观念有了重大的变化。在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认识到了国家边防防御的重要性。自康熙皇帝开始,清政府的边防观念开始转变,逐渐形成了一套边防指导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12.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与1783年清朝统一台湾,是对台湾历史发展走向造成深远影响的两次军事行动,但这两次行动的具体进程却大相径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区别,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军事上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作战方式、战场环境、武器装备、外部增援、后勤补给等,同样对战争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唐朝的御边戍守体系与唐朝国力的盛衰、军事战略的演变和边疆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唐前期,边防体系以行军制度为主,在边疆地区主要是修筑了一些边城作为固体的防御工事。但自唐高宗仪凤年间以后,随着边疆危局的出现,为适应新的边疆局势的发展变化,唐朝的御边体系逐渐地由行军向镇军转化,最后形成了以防守为务的节度使镇边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军事真理预设论是其全部军事理论的奠基石之一。在哲学层次上,"倾心为人类赢得有意义的军事世界"、"反思批判思想前提的前提思想"、"从不确定性出发探寻确定性的奥秘",分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真理预设论的根本旨趣、逻辑支点和立足基点。  相似文献   

15.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as always ha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PLA's role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nd is likely to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as China develops its military capabilities and casts a broader shadow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PLA's foreign relations program has several goals: to shape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support of key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objectives; to improv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o enhance China's military and defens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to provide military assistance to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to acquire knowledge in modern military doctrine, operations, training, military medicine, administration, and a host of non-combat related areas. The PLA seeks to accomplish these goals through its military attache´ offices abroad and the use of an elaborate system of bilateral exchanges. Of these programs, the most visible relations involve high-level visits, functional exchanges, arms purchases, and ship visits.  相似文献   

16.
中越两国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战争后,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1999年两国缔结《中越陆地边界条约》使长期悬而未决的陆地边界问题得以解决。进入21世纪后,越南提出了不建立军事关系、不设国外军事基地、不结盟反对他国的“三不”外交政策,并在边境地区适时调整了国防安全教育和边防治理策略。构建了全民、公职人员、学校和村落精英“四位一体”的国防安全教育体系,采取了政治通边、经济固边、文化戍边、定点守边、精英稳边等边防治理策略,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少年犯罪刑事审判是我国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做好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中,作者从掌握少年的犯罪心理,并对犯罪少年的心理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审判工作三个方面,站在司法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收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和国家统一思想。“大一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哲学基础和道义基础 ;“天下一体”是民族融合的思想基础和维护中国统一的一面旗帜 ;胡汉两制为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从汉武帝将儒学定为一尊后,它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儒学之所以能成为统治思想,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逝去,儒学理所当然地退出了指导思想的舞台;在现今的时势下,要想返本开新,重新恢复儒学的思想指导地位,已无可能和必要.当然,儒学所提倡的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原则,在现今的生活中仍可发挥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一直以来就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政府通过政策实现社会公正,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目的。然而良好的生活愿景不能自发的达成,社会公正的理想需要现实中公共政策的支撑。没有良好的政府政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恐难实现。从公共政策中的权力、目标与工具这三个公共政策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出发,探寻如何运用公共政策来保障和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