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复苏,路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搭配在过去10年扮演着全球流动性的主"水泵",美国消费变成中国储蓄,然后通过购买美国债券流回美国。金融危机打断了循环链条,中国要在再平衡中重新找寻定位。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23)
正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理工男",主要通过独力译介关于美国选战的英语短视频,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在微博上吸粉70余万。他明确表示不同意"美国榜样说",认为他很了解的美国社会有其优点,也有虚伪与荒谬之处。一年多来",特朗普大战希拉里"从猜想变成现实,非常精彩。娱乐,在深刻地往政治渗透。这撩拨起了大洋西岸更多中国人对美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兴趣,除了媒体的报道外,人们还需要更多维度的资料。于是一些或以团队、或以个人形式存在的英语爱好者,默默地补上了这个缺口。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2年访美时首次正式提出的概念,是指导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纲领性倡议,但奥巴马政府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后,中方对美国新政府不断表达出践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真诚期待。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2017年3月的访华行程中,两次主动提及代表这一倡议核心内涵的"十四字方针",但是在  相似文献   

4.
双周     
《南风窗》2008,(21):8-13
大国外交的大国心态2008年第20期《中国外交的转身》在我看来,大国的外交要完美"转身",不仅仅要在外交策略、观念上转身,更应该是国民在"心态"上的转身。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学术界,在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国际形势研讨会上,无论什么事,总是围绕美国谈起。先考虑美国怎么样,然后分析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5.
大国兴衰及其霸权更替或转移一直是西方国际政治的中心课题。美国将在"去单极霸权",进而"去霸权化"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普通世界大国,欧洲将继续内部的"非霸权化"与对外被迫率先开始的"去霸权化",最关键的是中国、印度为代表的"非霸权化"大国群体的和平崛起,而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21世纪将既没有长盛不衰的美国和西方霸权,也不会出现新的霸权挑战、更替与转移,将是一个霸权终结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策划人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海外为镜像,可以理解中国制造的优劣势,反衬中国国内的投资环境,测试中国"准跨国公司"们的生命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我们沾沾自喜于汽车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等冠冕时,不要回避中国已  相似文献   

7.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中美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战略性、开创性的命题,这个命题需要认真加以论证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美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互动的频度日益提高,双边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3年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何谓"新型大国关系"?对它的内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概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说得更集中一点,就是在守成的世界大国美国和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之间,发展起一种不是相互挑战、  相似文献   

9.
编辑手记     
正2014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时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并重申,"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展现出其对中美关系稳定性的主张和信心。本期访谈栏目对话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李侃如教授,内容涉及中美价值观分歧与两国关系稳定性等问题。本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栏目对美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一文指出,当前美国政治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都出现了问题。美国政  相似文献   

10.
日美关系重返"漂流状态"的潜在原因 冷战结束后由于共同的主要对手一夜间突然"消失",日美关系在重新定位前曾有过一段所谓"漂流期".当时,日本适值泡沫经济崩溃、陷于"失去的十年"的痛苦之中,无论是为了经济的复苏、国家的安全,还是为了继续实现政治大国之梦,都需要美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初步胜利,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民主改造计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扩大"民主战果",改善在穆斯林国家的形象,美国加大了对伊斯兰大国的倚重,特别是对"两印"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刘怡 《南风窗》2013,(17):72-74
无论是"合作性平衡",还是"新型大国关系",最终寻求的都是使中国在非对抗性条件下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可能,这无疑需要高超的平衡术和极强的自我克制。过去的近5个世纪,世界领导权最重要的两次转移发生在"领导者-利益相关者"之间,而"霸权-竞争者"之间的博弈往往以竞争者的落败告终,如17~18世纪的法国和20世纪的德苏两强。即便今后美国有被中国超越的可能,也值得回忆下约瑟夫·奈教授3年  相似文献   

13.
非洲在美国和中国各自国际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作用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在国际体系深度变革、世界格局加速重组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非洲更多的是被美国当作遏制中国的工具,但非洲却是中国外交"基础之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始终维系中非关系高位运行的缘由所在.目前,中美关系已进入"战略竞争时代",但两国在非洲关系仍处于从"常态"向"非常态"转化的过程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是全球性的,在非洲也不会例外.一旦美国将大国竞争引入非洲,也就意味着中美在非洲关系由"常态"步入"非常态",这必将对中国在非洲利益,乃至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1979年建交到2018年经贸摩擦升级为"贸易战",中美关系经历了40年变迁。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华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波助澜,急于寻找竞争对手。特朗普本人及其执政团队的保守主义倾向加快了美对华示强的步伐,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者"和"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与中国进行"全政府""全社会"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导致中美关系遭遇建交以来的艰难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从美国战略目标和实力匹配度、中美力量再平衡、两国相互依存度及大国关系等方面看,在构建新的力量平衡过程中,中美关系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可控,两国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袁鹏 《台湾研究》2015,(1):37-38
继中美两国元首2013年"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夜话"之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构建进人新的阶段。尽管美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不完全认同,高层甚至有意避谈此一概念,但对新型大国关系之"规避冲突、发展合作"的核心内涵,美国各界总体是认可的;对于如何争取实现中美长期战略稳定,中美之间也有相当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正走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有意思的是,中美在探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时,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这样宏大的战略性问题,而长期牵扯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只是其中一环,不像过去30年那样构成中  相似文献   

16.
金玲 《当代世界》2021,(11):38-42
特朗普执政时期美欧龃龉不断.拜登上台后,宣称"美国归来",重回多边主义,并强调盟友的核心地位,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迎合"欧洲的立场,欧美关系呈现回暖态势.但阿富汗危机表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欧矛盾虽具个人色彩,却更是在百年变局下双方观念疏离和利益分化的结果.对于美国,无论是特朗普的交易型"美国优先"政策,还是拜登的"美国回归"宣示,都表明大国博弈、美国利益优先、多边机制工具化将继续成为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关键词,核心都是维持美国霸权.对于欧洲,其重要诉求是在大国博弈中避免自身被边缘化和沦为大国竞争的博弈场,要作为独立存在、寻求以"欧洲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和价值,成为独特的地缘政治行为体.受地缘政治逻辑驱动,欧美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日益疏离、利益持续偏移、认同不断弱化.阿富汗危机再次暴露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欧美关系疏离态势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17.
尹海涛 《南风窗》2014,(4):94-94
在出台多项举措控制能源消费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过去的12年里,仍然强势增长了150%,达到了和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美国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保护的责任"是在一系列的人道主义干涉引起多种争议下提出的,其中的一些条款被成功实施,但在肯尼亚、达尔富尔和苏丹等有关问题上,却引起了明显分歧,特别是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出现危机后,大国之间的僵持引发了关于对"保护的责任"的不同理解。对于"保护的责任",中国的立场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概否定;而美国尽管支持"保护的责任",但却继续持有自己的立场。如果"保护的责任"要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全球概念、规范或原则,就需要对其合法性、范畴、含义展开深入探讨,探索如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24)
正强化了亚洲同盟体系,构筑了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屏障——奥巴马本可以带着这样的亚洲外交政绩离开白宫,如果不是菲律宾"不给力"的话。菲律宾嚷着要与美国闹"分手",的确让外界大跌眼镜。签了军事同盟条约,秀了几年的政治亲密,总统换人后就"恩断义绝"。杜特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在任,美国就别想把菲律宾当作门前鞋垫。"有人觉得这是杜特尔特意气用事,因为他说过不少"过头"话。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大国间玩平衡,真实目的是想捞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可就没人相信杜特尔特这话也是"真情流露"。把盟友视为门前鞋垫,暴露了美国亚洲同盟体系的先天缺陷。这个先天缺陷在于,美国的亚洲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从历史实践上看,陆海复合型特征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战略转型引起了美国的忧惧,美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维持欧亚大陆均势,防止欧亚大陆由一个敌对的大国主导,并保持其海上绝对霸权地位,中美地缘战略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呈现"陆缓海紧"的特点,中国必须谨慎审视与评估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与战略风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海洋战略,稳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