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瑾艳  周玉渊 《国际展望》2023,(6):40-61+156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在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欧国家开始改变以往对非洲基础设施发展的忽视状况,通过提出新的全球倡议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入,这被认为是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并强化对华竞争。然而,这种认知和单一思维夸大了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竞争关系。“差异互补”是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结构性关系在美国对华实施“接触融入”战略时期得到中美双方的认可和肯定。当前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上表现出的“战略竞争”更多是美国对华竞争在非洲的投射,是由美国将非洲基础设施视为权力博弈工具的认知引发和挑起的,并未反映非洲的现实和需求,“差异互补”也依然是中美在非洲关系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2.
中美在国际制度领域的战略竞争加剧,但双方在该领域的策略取向却截然不同。对此,既有研究主要从权力、制度和地位三种视角进行探讨,权力竞争视角认为国际制度策略从属于权力分配和权力互动,制度竞争视角强调制度竞争和制度制衡的作用,地位竞争视角关注国家对国际地位的追求。本文主要基于议题领导权的视角,探讨中美国际制度策略取向背后的逻辑。随着世界朝着多元复合秩序演变,权力竞争的方式对于中美战略竞争的功效有所下降,两国在国际制度领域的竞争也逐渐显现。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奥巴马和拜登政府则偏向排他性多边主义,其目的是借助国际制度制衡中国,维护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中国坚持包容性多边主义,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的同时也谋求提升国际领导权。当然,双方在国际制度领域并非零和竞争,议题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使得中美双方的制度竞争没有权力竞争激烈。展望未来,议题领导权竞争将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形式,中美双方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不同领域加强议题领导权,最终形成中美各具优势、相互制约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有所加剧,两国战略关系面临着再塑造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对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对中美关系主动进行战略塑造的重要尝试。美国官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经历了观望期、试探期和冷淡期三个阶段,由"谨慎乐观"转变为"冷淡处理",最后变为"置之不理"。中美战略关系的塑造经验在于要注重凝聚战略共识、承认战略能力、增进战略互信、协调战略利益和管控战略分歧。这对于特朗普执政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再塑造具有重要启示,也有助于中美战略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非洲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的非洲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存在着对非洲轻视与重视并存的特点。反恐与经济合作是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二者共同驱动着美非关系的发展。展望未来,特朗普政府将继续打击非洲恐怖主义,推动系列对非经济举措逐步落地,强调大国在非洲的竞争特别是寻求遏制中非关系发展。在中美两国战略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中方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回击美方的抹黑与打压。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华战略:战略临界点与限制性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战略界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出现了战略临界点。其原因在于,中美实力对比出现了巨大变化,实力对比的变化也导致了美国对华认知的改变,美国认为中国军力超越了美国在亚太的传统优势,中国经济崛起动摇了美国霸权的基础,而且认为中国正在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对此,美国对华战略正试图寻求调整。在战争、遏制、接触等单一战略均难以奏效的前提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很可能采取限制性竞争的对华战略。美国将会试图通过贸易战、金融战、网络战等手段打压和限制中国,"印太战略"也属于对中国的限制性竞争战略。对此,中国应强化战略制衡,加速战略转型,继续推进合作,并以整体战略化解美国的限制性竞争。  相似文献   

6.
中美是非洲重要的外部利益攸关方,非洲是中美关系中特殊的第三方因素,中美在非洲的利益和关系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安全三大基本领域。在经贸领域,中国在非洲拓展迅速,美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水平则有所下降,呈现"中国赶超、美国守成"之势。在政治领域,中美各有独特的政治诉求,中国将"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与非洲交往的政治前提,美国将巩固、扩大非洲民主视为自身主要利益。在安全领域,"9·11"事件后美国重视非洲在反恐中的作用,加强在非洲的军事部署,中国则通过联合国多边维和与对非双边安全合作的方式参与维护非洲和平与安全,但总体依然呈现"美强中弱"的态势。中美在非洲竞争与合作深度交织、复合并存,既存在资源之争、理念之争以及一定程度的地缘政治竞争,也在扩大非洲市场、维护非洲和平稳定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合作空间广阔。中美两国需要主动作为,在非洲合作上达成整体的、高层次的政治共识,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和非洲的自主选择,不搞意识形态之争,客观理性看待彼此在非洲的力量对比、利益诉求,循序渐进推进涉非合作,使双方在非洲的关系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需要域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美国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及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的观点发现,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虽包含一定客观理性的成分,但基于战略谨慎的认知仍占主导地位。目前美国已明确表态愿与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合作,但其内在动机仍是竞争,意在维护其自身利益及霸权地位。基于此,中国的策略选项包括:构建"中美利益共同体",深化中美"一带一路"对话交流,拓宽美国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渠道,挖掘中美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周边争端,主动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不断增强,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压力向中国周边地区传导,使得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但在此较为不利的环境下,得益于中国采取稳定、一致和可靠的对外政策,以及在抵御美国极限施压上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较强的应对能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政策认同和战略信心有所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实现普遍加强和改善,周边热点问题也得到较为有效管控。中国需要继续保持战略耐心与战略克制,塑造周边国家对中国行为方式的稳定预期,提升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由接触调整为"战略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经贸和安全等领域都有明显体现。从根本上讲,美国转向"战略竞争"是其规制中国的图谋失败所致,同时也是其内政外溢的一种必然结果。对中美两国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寻找更多的合作领域,避免"战略竞争"升级为战略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朝鲜半岛对美国的重要性要低于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朝鲜半岛战略竞争和博弈中,中美两国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从长期来看,中国可以接受一个中立的朝鲜半岛,同时也必将走向"深蓝",而美国则不得不从朝鲜半岛和日本缩减驻军。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中国与欧洲最终分别以"最强大对手"与"最重要盟友"的身份出现于美国的战略图谱,形成了美国"联欧制华"战略的现实和心理基础。"联欧制华"的战略逻辑是:要完成"迅速遏制中国崛起势头"的战略目标,则需要"强大且顺从"的欧洲的援助,因此需要对欧洲进行改造,以便将其纳入美国的对华战略轨道。然而,美国的欧洲改造计划陷入了逻辑困境,即"顺从的欧洲无法强大",而"强大的欧洲不会顺从"。其根源在于欧洲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意愿强度不同,美国以"印太战略"为遏制中国的抓手削弱了欧洲参与其对华战略的意愿,美国本身的吸引力和领导力正在下降。但在某些条件下,美国的"联欧制华"战略也有可能按照美国的战略逻辑发展,比如,欧洲一体化受阻,俄罗斯对欧洲威胁上升,中国成为欧洲民粹主义的针对对象,美国"印太战略"失利转而调整美欧关系等。为应对美国的"联欧制华"战略,中国应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努力经营周边外交,尤其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贡献新的战略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在经历一场具有世纪性意义的经济权势转移的同时,各自都通过在亚洲建立各种联盟和加入贸易集团而实施着自身的再平衡战略。但不同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轨迹和战略目标使得中美这两个大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方式截然不同:美国加强了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合作,而中国继续深化国内改革并在东南亚和南亚实施再平衡战略。需要指出的是,对新型"欧亚挑战者"的担忧已经过时。尽管中美都试图在亚洲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贸易和投资集团,但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在中国和美国都既有其国内动力,也有其国际动力。中美两国的政策方法表面上看是相互排斥的,美国政策大致是归纳式的,而中国的政策则总体是演绎式的,但两者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交集。为了务实地发展两国关系,中美必须学会在某些领域携手合作,虽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是竞争对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需要创新、务实、有力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4.
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底推出非洲新战略。这一战略与此前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一脉相承,其突出特点是大肆强调"美国优先"、减轻美国在非洲负担、制衡中非关系发展的色彩浓厚。当前,美非关系增长乏力,特朗普政府无力推出重量级对非新举措,却一味将矛头对准他国,这种做法既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也不会受到非洲人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正>中美关系是国际政治中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乃至近现代史的绝大多数时间点上,即使中美严重对立、甚至兵戎相见,双方的战略关系也难以简单用一个词概括。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美关系已逐渐成为决定国际安全的核心因素,牵动着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秩序稳定。近年来,中美关系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两国间贸易、政治甚至军事往来不断深化,但也在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新定义以来,美日同盟不断通过强化走向军事一体化和全球化.美国不是抑制而是推动日本重整军备,而日本也借助同盟追求更具进攻性的安全政策.美日同盟的强化并不意味着美日平等的"权利分享",而是体现出日本对美国战略的屈从.日本依赖美国的军事存在保证其安全并遏制中国,同时在经济上谋求同中国争夺地区合作的主导权.日本战略上的内在矛盾使其无法获得其他东亚国家的信任,也使东亚面临安全结构两极化的危险.构建和谐的东亚政治世界需要中美日建立稳定的三边合作关系,并最终将美日同盟纳入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17.
与国际社会相比,美国更侧重从战略和军事意义上讨论"公域问题",并表现出明显的战略焦虑。但客观上,在其所界定的海洋、大气空间、外空和网络空间等四个全球战略公域中,美国都拥有重大甚至全面优势。因此,美国对全球战略公域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想象。一方面,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已经由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全球性问题转向预防新兴大国崛起挑战其全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总体实力持续下降、战略资源日益紧张,全球战略公域逐渐成为美国新的战略聚焦,并被其视为维护"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柱。由此而来的,美国认为中国在海洋、大气空间、外空以及网络空间等全球战略公域的全面发展有可能动摇其垄断和统治地位,进而加大了在上述领域对中国的防范力度。中国应在深入认识美国的战略矛盾和焦虑心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塑造中美全球战略公域关系的有效途径,并引导全球战略公域秩序向正义与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经济是美国和中国利益的深度联系点,中美经济间焦点问题既凸显两国经济关系在以金融和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又是两国国家利益的交汇之处.因此,从消解中美经济焦点问题人手,在中美经济间建立一个强大、可持续的互利共赢关系对双方都将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将惠泽世界.自1972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蓬勃发展,但目前却受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和中国快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动摇的风险在日益加剧.2012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中美经济关系需要一种新的"公报"来引导双边经济关系的战略框架以确保两国互利共赢关系不受经济争执焦点及公众态度和焦虑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多极化世界日益成型的时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美国主导的现有世界秩序形成冲击。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构成了威胁,这种战略误判导致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持消极态度,患上了"中国综合征",走上了遏制"假想敌"中国的隘路。然而,过去40年形成的中美合作基于一种"共生"模式,即经济互补与激烈竞争共存。事实证明,美国政府掀起的"贸易战"不利于中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反对此胜彼负、零和博弈的观念,不希望看到"修昔底德陷阱",在"贸易战"中依然保持必要的冷静克制,极力避免冲突升级,不让矛盾超出理性和平对话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从1979年建交到2018年经贸摩擦升级为"贸易战",中美关系经历了40年变迁。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华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波助澜,急于寻找竞争对手。特朗普本人及其执政团队的保守主义倾向加快了美对华示强的步伐,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者"和"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与中国进行"全政府""全社会"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导致中美关系遭遇建交以来的艰难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从美国战略目标和实力匹配度、中美力量再平衡、两国相互依存度及大国关系等方面看,在构建新的力量平衡过程中,中美关系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可控,两国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