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8年下半年,邓小平(希贤)第一次来到重庆,进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两年后的夏天,他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即踏上留法求学,追求救国与革命真理的道路。1920年,邓小平离开重庆的时候,他年仅16岁,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29年后,45岁的邓小平再次踏上重庆的土地,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他在重庆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已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方主帅。1952年邓小平奉调进京,担任中央人…  相似文献   

2.
抗战八年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常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终生难忘四川这方热土与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但是去年4月到重庆寻访自己昔时曾经流浪与栖息的旧址,当地的朋友却纠正了我以前的说法。他们指出:"你当时的活动范围,如读中学时的江津,当兵时的铜梁,现今都属于重庆,所以重庆才是你的第二故乡。"好在历史是连续的,无论怎么变化,四川与重庆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我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3.
40年,差不多是半个人生;而25岁到65岁这4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整个人生。 25岁那年,他庄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65岁那年,他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怀着激动神圣的情感举手宣誓。而这40年对于他绝对不仅仅是追求和收获,也绝对不仅仅是成熟、创造和贡献。 1960年他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至1962年得以纠正;“文革”期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至1978年平反;1982年被开除,至1983年恢复公职。1993年退休,1997年6月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风风雨雨,一个血气方刚的黑发人,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白发老人。25岁时的梦想和信念为什么经过大起大落的磨难,仍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4.
赫尔穆特·施密特1974年至1982年任联邦德国总理,当年曾有人问他谁是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回答是:中国的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政治家”。1975年10月,第一次访华结束后,他说:“我从一开始就喜欢邓小平。”1984年第二次访华参加中国35周年国庆时,80岁的邓小平给他的印象更深:“在所有的私下谈话中,包括在首都以外的私下谈话中,1984年使我们几乎明显地感觉到,每个人把改善生活状况的希望寄托于谁:第一位是邓小平,第二位是邓小平,第  相似文献   

5.
佚名 《共产党人》2004,(16):48-49
邓小平像他那个时代很多有雄心、有冒险精神的人一样,渴求新知识.盼望在国家危难时建功立业。15岁时,他到重庆听课,准备参加赴法学习的资格考试。由于勤奋和天资聪慧,在四川省政府推荐的92名考生中,他名列前10名。1920年夏,邓小平被同船赴法的一批学生推选为负责人。这是16岁的邓小平第一次在同学中施展他的组织领导才能。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允许中围学生留法学习的条件是他们必须用部分时间工作,以筹措自己的学习费用,但很多人不久之后就开始整天  相似文献   

6.
<正>陈庭云于1962年从重庆涪陵来到新疆,那年,他才16岁。第二年,他便参加了工作,考虑到他年纪小,组织上安排他为连队种瓜果、看菜地。后来,他做过木工,开过拖拉机,每天为农一师十五场(现十团二连)房建队拉运粮食。  相似文献   

7.
"一八九○年,我出生在离北戴河大约百里的海滨。当我刚刚两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我的母亲又去世,丢下了一个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怜的婴儿。我没有兄弟和姐妹。于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等我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他们又留下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我是多么不幸啊!"这是李大钊留学日本到达东京不久,准备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之前,在基督教青年会补习英文时用英文作文时写的《我的自传》介绍自己身世的一段话。那么,李大钊当时写的他的幼年与家庭情况是否确切,而他的身世与家庭情况又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我正好是抗日战争爆发那年在重庆进入初中的。抗战中,许多下江人逃难到了陪都重庆。他们不仅使重庆工商业繁荣起来了,他们更带来了下江的海派文化和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霜凌  叮咚 《廉政瞭望》2013,(3):40-41
副县长的"幸运女神""我没有教育和管好自己的妻子,致使妻子插手我分管的工作,并与建筑老板有不正当经济往来,我也听信妻子的话,经常为老板打招呼,帮他们揽工程……"2012年10月,在重庆监狱服刑的赵应明写下了《忏悔录》,回溯他被"枕头风"刮倒的灰色经历。赵应明与吴雪梅曾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现年50岁的赵应明出生于重庆市忠县一个贫困的山区家庭,17岁那年,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10.
1956年,经上级批准,我作为一名藏族代表随团赴内地参观,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10月4日,在北京中南海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 我家在原比如宗的彭盼部落,隶属三十九族地区。从我以上三代都是百户头人,最早是我爷爷,之后是我父亲。我12岁那年,家遭横祸,爷爷和父亲相继辞世。家中剩我们兄弟4人,我为长兄,幼弟才8岁。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重庆大轰炸的亲历者、见证人,70多年前发生的大隧道惨案,就像刚发生在眼前,惨景催人泪下,忘不了啊!血腥屠杀我于192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父母生育了7个孩子,我排行老三。1936年,我13岁时,跟随邻居杨海青背井离乡,来到重庆,并拜他为师,学修理皮鞋的手艺。当时,我们住在较场口新民街铜鼓台杨家院。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我参加了骡马店派出所防护团  相似文献   

12.
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 1920年8月27日下午3点,16岁的邓小平乘坐着"吉庆"号轮船从重庆启程,顺长江东下.9月5日,他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3名同学到达上海.他们是第17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他们的到来,立即在上海引起了舆论轰动,许多报纸竞相报道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3.
李文清 《实践》2011,(6):15-15
孙奎连是一名重返"知青"路、带领第二故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共产党员。39年前,孙奎连跟着父母随医疗队来到宁城县大城子镇"上山下乡",在八里罕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到了大城子镇鸡冠山村当了一名知青,那年他刚刚17岁。三年的"知青"生涯,使这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学生,成长为大队团总支书记、民兵副连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相似文献   

14.
我在家乡读小学时,听老师讲过四川广安县有位大数学家何鲁,年轻时在法国解了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因而蜚声海外。完全想不到,我18岁那年竟有机会进入他办的学校,并有缘亲聆教诲。 “给我订一份《新华日报》!” 1942年夏,重庆42℃高温。我和好友罗永通(永晔),躲脱成都、自贡、富顺特务机关的盯梢,跑到重庆唐家沱何鲁的家,请求他收留我们入学。当时高  相似文献   

15.
邵丽 《党员文摘》2023,(1):13-14
当你懂得了一条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我居住的小城距黄河一百多公里。那一年我只有四五岁,不知道什么原因,父亲到豫北某地出差要带着我。或许那年月出一趟远差太让人激动了,特别是要过黄河,他希望能有人和他分享。  相似文献   

16.
《思考与运用》2007,(12):61-68
我非常荣幸到重庆这么一个会场来谈谈对艺术的看法。平心而论我对重庆是有特别感情的,应该说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抗战时候避难到重庆,小学就在璧山上的。虽然只上了两年就走了,但重庆的经历是最可贵的,因为唯一上正规学校的经历就是在重庆的两年小学,上了三四年级,到了五年级就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进入正规的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大学,  相似文献   

17.
石仲泉 《湘潮》2014,(8):9-11
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他的丰功伟绩一直铭记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8月22日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刊特设纪念专栏,以颂赞其功绩,追思其英名。  相似文献   

18.
理解 《实践》2007,(10):19-19
我家住在美丽的哈达图牧场,它坐落在陈巴尔虎草原的腹地。1958年建场至今它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了。我四次搬家。一次比一次住得舒坦。可以说,我的家年轻了。我第一次分到房子是在1979年。那年,我和妻子谈恋爱,双双坠入爱河,准备第二年结婚。队里的领导很高兴,队长张宝崎同其他几个领导商量着,福泉活干得不错,还是咱牧场的劳动模范,身体又有残疾,怎么也得给他分一套像样的房子。几个副队长也都赞同队长的想法,把队里仅有的两趟红砖房的一间半分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起草元旦感谢电陈鹤桥1950年元旦,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第二野战军首长率全体同志致各战略区感谢支援电》。这个电报是邓小平同志起草的。这件事到现在虽然过了近46年,但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那时二野领导机关驻在重庆。1950年元...  相似文献   

20.
颜慧平  刘永路 《党史纵横》2014,(6):16-18,20
正父亲走了,走在清明节前夕,走在刚刚过了100岁的时候。2014年清明节早晨,我们在殡仪馆为他送行,挽联上写着三代子孙们对他一生的评价:"万里长征百战沙场,千秋功德百岁将军"。望着鲜红党旗覆盖下那留着18处战伤的遗体,我为父亲这位开国少将、百岁将军的一生而由衷的自豪!父亲安详地走了,我的思绪追寻着他的人生脚步,穿越枪林弹雨,跨越万水千山……长征路上九死一生父亲颜文斌1915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6岁那年,一场温疫夺去了全家11口人性命,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1931年春天父亲参加了红军,他参军第二天就参加一场伏击战,第一次放枪子弹就飞了,差点打着前边的连长。连长是旧军官出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