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永远是模糊的。从一般史学家的目光看来,没有超历史的东西,一句话刚说出来就属于历史了。所以法国哲学家莱维·斯特劳斯说:“Everything is history。”相反,意大利哲学家和史学家克罗齐却独树己见,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的观点。在克罗齐看来,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的情形是不存在的,人们总是把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兴趣和观念象袈裟一样披到历史事实身上。文艺复兴的宗旨并不是唤醒墓穴中的古代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整体性朱红文一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当代指向”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克罗齐曾经深刻地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历史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历史自身,人们往往不会甚至可以说不可能为历史而研究历史,而总是按照自己所处的特定时代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到来的时候,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以在全国各地很多城市存在的“中山路”这个具体的物象为历史串连的隧道,历史地追踪了孙中山的“振兴中华”,追寻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脚印,这对于人们感受历史和认识感受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日上海》2010,(9):8-10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百余年间建成的历史建筑,奠定了今天上海中心城区的基本空间格局和风貌景观。这些历史建筑所汇集的东西方的建筑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198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上海致力于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包括“保护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保护道路”三种对象。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6,(5)
正李辉很欣赏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话:"其实,历史在我们大家身上。它的资料在我们胸中。我们的胸仅是一个熔炉。"相对于慷慨激昂纵横天下的宏大评判,长久以来,李辉更倾心于做一位不露声色的历史叙述者站在写有"九华径旧村"五个大字的绿框白底铭牌前,李辉没有想到,寸土寸金的香港,还有这样一个小村落——青山环绕,绿茵重重。不足两米、由水泥、石板交杂而成的小径,从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7,(1)
<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这句初听起来有些唐突的话,因为道破了历史叙述中被有意无意遮掩的用心而广为流传。叙述者于浑然不觉中被他们所处时代的语境、立场所限制和摆布,不自知地用"事实判断"来表达"价值判断"——讲"史",不过是在讲"经"。如果把克罗齐的话从时间视角扩展为时间与空间兼具的视角,我们还可以说:一切域外史都是本土史。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美国20世纪经历的两次从兴  相似文献   

7.
《同舟共进》2014,(7):91-91
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其进》的文史栏目向来深受读者喜爱,或发掘新的史宴,或阐述新的见解,或品评历史人物,或漫谈人文趣事,总能让人增长见识,启迪思维,培育智慧。杂志2014年第6期的“专题策划”从时事转向历史,推出“甲午:一场战争的百年反思”,从而使这一期刊物形成了侧重历史探寻的鲜明色彩。  相似文献   

8.
直面历史     
直面历史■雷颐这厚厚的两卷本《中国知青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思绪万千,难以名状。作为一名曾到农村插队过四年的知青,这本书又把我带回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作为一名历史学工作者,深知历史研究的不易,更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直面历史的力作。在“文革”中达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9.
署名宋进、题为《历史不能倾斜》一文(见《读书》杂志,1993年第12期),字里行间透出一个理,即长征并不苦,是以往的长期宣传“过分了”,历史被“倾斜”了。似这等巧借他人之语,否定事实,歪曲历史,越看越气愤。对此,不予澄清,怎能对得起死难先烈呢!  相似文献   

10.
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总结历史说:“我失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津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个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历史命题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过时,仍然有着深远的警戒现实之意义,值得人们去深思。综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数千年历史,不知经过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 ,揭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性、本质及动力 ,并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今天全球化浪潮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 ,历史呈现出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许多特点。明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的差异性 ,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 ,这对于明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 ,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3.
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是由民族感情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是一国两制。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特殊两国论”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这是道历史潮流的行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历史哲学的开创者,维柯借助于一种总体性的理性分析的方法,将哲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从而为理性与历史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为阐明历史理性的生成性开辟了道路。在维柯看来,历史理性是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诗性活动”中生成的,是理性与激情的统一,其最终表现为“天意”这一人类的普遍法则。  相似文献   

15.
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它记录了特定时空的事实和真相,尘埃落定之后,容不得“任人打扮”。可是,似乎总有些人喜欢做历史的“翻案文章”,尤其喜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说三道四”、“揭秘挖短”。什么“告别革命”论,“假如”、“假设”的虚幻,“戏说”与“恶搞”,还有“价值中立”、“纯客观”,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论调,究竟是什么贷色?  相似文献   

16.
当前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文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题材的创作热潮。历史题材的小说、电视剧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部分作者、编导进入了创作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乃至创作出部分既乏历史性又无艺术性的“作品”,陷入一种困境。一关于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早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核心是“历史”与“文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有识之士认为,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一方面应该尊重历史真实,另一方面又应该遵循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着重批驳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认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明显的“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的错误理论倾向。虽然这一批评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之上,但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认识极为肤浅,不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精华,而且还将其与机械决定论等相混淆,如此一来,建立在这一“臆测”的混淆之上的批判理据也就显得极为匮乏,难以成为证伪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依据。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精华(辩证法)的忽视,致使他把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完全隔离开来,丧失了领悟马克思哲学理论真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游走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建设了城市,却很少分享成果;生活在城市,户1:2本上却写着“农业”二字。 “农民工”这一在中国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要不要取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侨联副主席王鹏杰认为,现在市场发生了变化,经济发生了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农民工”作为一个历史称谓也必然会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9.
洪波 《理论月刊》2004,(2):32-34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性、本质及动力,并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今天全球化浪潮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历史呈现出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许多特点。明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的差异性,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这对于明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说过: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每一时代,“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440页)列宁的这一预言在十月革命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得到了证实。进入80年代以来,当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向社会主义提出了严竣挑战,共产主义运动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了重大挫折。这使得许多善良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表示担忧;另有的人则乘机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真理多元论”等,企图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由此就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