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众参与行刑过程是行刑社会化的要求,对于监狱行刑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社区矫正、狱内帮教等措施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归假制度、周末监禁制度是近些年来在监狱行刑过程中尝试的行刑社会化措施。公众参与在行刑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有一些不足,必须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监狱行刑,正义是平安监狱的质的构成要素,且始终是一个对行刑保持关涉,并推动监狱行刑不断远离野蛮、走向文明、实现平安监狱的重要因素。正义的实在支配着监狱行刑的应然价值,提高监狱行刑质量必须努力实现监狱行刑正义。  相似文献   

3.
个别化行刑是行刑科学化的应有之义,有符合刑事逻辑的应然根据和理论价值,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行刑个别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行刑走向,对我国监狱的行刑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监狱法中有些条文、监狱行刑工作的一些举措都体现了行刑个别化,但都在非自觉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实践中存在很多矛盾。我国应当倡导行刑个别化的理念,将行刑个别化确定为法定的行刑原则之一,对罪犯分类进行科学研究,构建行刑个别化的运作机制,以推进监狱行刑工作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行刑效益是行刑成本与行刑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监狱行刑活动围绕行刑效益展开,行刑效益的法律属性是监狱行刑法律关系的运行状态。监狱安全事故的发生,会造成行刑效益的损耗,同时引起监狱行刑保护性法律关系的产生。行刑效益的补救的正确途径是认真对待监狱行刑保护性法律关系,具体方法是明晰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5.
监狱作为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真贯彻国家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刻揭示监狱行刑的精神实质,是监狱科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前提;紧扣监狱行刑的报应职能,是监狱充分发挥刑事政策重要职能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行刑管理上的具体适用,监狱在促进和谐社会积极构建上的努力才能生动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监狱领域中存在行刑主体与客体、改造主体与客体等基本范畴。监狱行刑主体是监狱及其民警,行刑客体是罪犯;改造主体是罪犯,改造客体是罪犯的犯罪思想和犯罪恶习。在行刑主客体与改造主客体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行刑主体与改造主体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层次,且行刑客体与改造主体是同一体,因此形成"二层次主客体联结论"。  相似文献   

7.
监狱行刑的社会化是西方国家存继上百年的一种刑事司法实践,而在中国它却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面临着诸多的观念与体制障碍.借鉴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对于我国在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建现代文明监狱必须具备诸如环境、设施、监管人员素质、管理方法等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要求。当前 ,我国监狱的情况是投入少、任务重、社会期望高、干警素质较差、行刑效率低 ,原因在于监狱的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 ,我们只能做一些外围性的工作 ,如减少在狱罪犯 ,进行社区矫正 ,促进行刑人道化 ,提高干警素质。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监狱行刑模式亟待改革,采用以社区刑罚为主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为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方向。行刑社会化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犯罪和刑罚科学化认识的必然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刑事价值理念。基于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进路,行刑社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革新行刑理念,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更需要鼓励社会参与罪犯矫治,优化社区行刑机制,拓展刑事执行的社会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公正科学的监狱行刑程序是监狱行刑法治实现的基础。科学的监狱行刑程序的建立,应当在一定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制度表现出来。对于监狱行刑程序而言,合法、公开、基本人权、效率是其价值的基本追求,也是有关监狱行刑程序规范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与之相关的监狱行刑程序的制度才能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
以刑罚推迟执行制度取代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是一种理性的必然选择.鉴于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构建刑罚推迟执行制度时,应从实体规则和实施规则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监外执行就其广义讲,凡是在监禁机构外执行刑罚的制度和活动,都称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主要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以刑罚执行活动为基点,从监外执行制度到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我国的行刑理念、行刑目的、行刑主体、行刑手段...  相似文献   

13.
改造刑作为中国60多年的刑罚执行的经验性本体,既在功能又在目的意义上成立,与矫正刑在哲学基础、客体、目标及属性上都有不同。改造刑的哲学基础为人是可以改造的认识论,改造的客体为罪犯的违法犯罪意识、心理、行为及思想,改造的目标应定位于使罪犯顺利重返社会,改造的属性为监狱次生机能。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刑罚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即可。"《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调整了"死刑偏重,生刑偏轻"刑罚结构。然而,其中限制减刑、禁止假释范围的扩大,必将导致监狱长刑犯、累犯、死缓犯的增加,对监狱的监管安全、教育矫正带来极大挑战。监狱只有认真解读《刑法修正案(八)》,分析其对监狱行刑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提高罪犯的矫正质量,维护监狱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行刑社会化是行刑制度的发展方向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以社会为背景 ,准确定位。将具体工作分为非监禁行刑与监禁行刑两种形式。在国家司法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分设两个系统 ,建立组织机构 ,实施管理 ,独立运行 ,构筑科学的刑罚执行管理机制。社区行刑系统面临着组织设计、权属界定、工作程序、管理方法、运行机制等诸多问题。监禁行刑应在现有基础上侧重考虑围绕着降低监禁人格展开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自由刑在当代各国刑罚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刑罚轻缓化实现的关键在于自由刑的轻缓化。有效的执行措施是刑罚轻缓化实现的重要保证。中关两国在自由刑具体执行措施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深入理解并合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执刑措施,对促进中国刑罚轻缓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末端程序 ,是监狱刑罚执行工作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我国监狱刑罚执行末端程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弊端。在现行刑事法律框架下 ,如何以先进的行刑理念为指导 ,对监狱行刑末端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 ,成为当前摆在监狱工作者面前一个紧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人权理念和刑罚执行的灵活性两方面分析了设立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价值基础。同时,就法典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模糊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如: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其行为已构成犯罪;要明确不计入执行刑期的追诉期限;刑事诉讼管辖以属地管辖为主原则。  相似文献   

19.
刑罚是连接犯罪与行刑的核心。现代的刑罚应当是一个宽严相济、轻重匹配的科学体系。而我国现行刑罚体系刑种偏少,非监禁刑缺失,社会化行刑缺陷,整体刑罚体制和机制僵化,造成行刑效果不佳。当前世界各国刑罚的个别化和社会化成为一种潮流,给我国的刑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也是一种现实的挑战。实现刑罚的预防犯罪的目的,提高行刑的功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所以我国刑罚体制改革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改革的方向在于:建立多元化的刑罚体系,实行灵活的行刑机制;以人为本,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20.
罚金刑在我国作为一种附加刑而存在,在刑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然而,任何一种刑罚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通过对罚金刑执行现状的反思,提出了解决罚金刑执行难的制度构想——主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