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小说评点的介入,明清时期《三国演义》小说文本的传播皆为"二级传播",而评点者则为"意见领袖"。嘉靖壬午本、余象斗评本、李卓吾评本(叶昼伪托)和毛宗岗评本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小说文本"二级传播"的不同阶段。他们各有立场、角度、思路、旨趣,对当时和后世《三国演义》的传播、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三国演义》和《水浒》这两部我国最早的章回小说名著,在元末明初问世,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迹。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不仅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两部名著十分重视,专门研究者代不乏人,而且历史上不少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也从中吸取教益。它们早已成为优秀的世界文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12月在襄樊举行的《三国演义》、《水浒》第四次学术讨论,使《三国演义》的讨论进入更高的层次,它没有局限于作品主题和具体人物形象的探讨与评价,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和总体上去探讨关系全书评价的一些主要问题。例如:  相似文献   

3.
<正> 《汉武大帝》的导演和编剧声称,本剧以新古典主义浪漫、写实的手法,主要根据《史记》和《汉书》为蓝本,直接取材、改编正史,向观众全面展示汉朝初叶国家所面对的内外矛盾、主要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确实,《汉武大帝》中的大量史实和人物都有历史依据。但是,历史剧还是历史剧,它仍然不是"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可供我们今人进行借鉴和研究。即以"历史"演义模式而言,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范式。《三国演义》可谓正剧,《西游记》则为历史剧中的游戏文字。《水浒传》介于两者之间。《汉武大帝》的正史分量,也许超过了《三国演义》,但作为模式,并无根本区别。《三国演义》以元、明时代人的审美眼光和价值观,演义三国正  相似文献   

4.
朱志德 《湖湘论坛》2006,19(2):58-59
无论从古籍记载的楚国文化系统和《诗经》的关系来说,还是从屈原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手法形式对《诗经》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来说,《楚辞》都密切接受了《诗经》的影响,二者的承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楚辞》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可以看作是《诗经》和《汉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综述王东明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工作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程。其中除政治因素外,在学术上也有相当的争论。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争论,从大量研究资料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走上当代文化建设轨道的《三国演义》研究──全国第十次暨湖北省第五次《三国演义》学术讲座讨论会综述楚岩1995年5月9日至12日,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宜昌市委宣传部、当阳市委宣传部、宜昌师专、湖北大学中文系联合发起主办,在湖...  相似文献   

7.
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游记》作者肯定熟悉内丹学。以内丹学为线索研究《西游记》,可以肯定《西游记》作者不可能是吴承恩、陈元之等人,而明朝青词宰相李春芳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国演义》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没有一个不晓得诸葛亮、张飞、关公、曹操这些人物的,所以古人说凡有饮水处,就有《三国》的读者,加上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读者,人数之众,恐怕世界上很多文学名著都难与之比较。为什么一本小说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三国演义》的成书、流传和影响来看,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小议易中天《品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中天为何能“如日中天”呢?窃以为原因之一是因为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以提高收视率为宗旨,适应了大众媒体的需要(听众乃至读者大多是对历史与文学备感兴趣而又读书不多缺乏研究的普通人),而易中天(包括非红学家的刘心武讲红学,以及颇受好评的阎崇年、纪连海讲清史等)能以他独特的视角诠释《三国演义》这部  相似文献   

10.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显学”,它不仅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而且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定势。《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士”,他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与儒家文化精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之在《三国演义》创作中,塑造形象,评价人物这部巨著问世以来影响不衰就在  相似文献   

11.
冯利华 《求索》2010,(6):F0003-F0003
在中国小说史上,续书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明清时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皆有大量续书.如《后三国演义》、《后西游记》、《续金瓶梅》、《水浒后传》、《泣红亭》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小说被一续再续,成为小说史上的一大热点,如石庵《忏观室随笔》所云:“《小五义》也.《续小五义》也.再续,三续.四续《小五义》也。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历史小说,也是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试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政治谋略的理论溯源,分析其领导思想对当今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亚非  吕雅菲 《前沿》2012,(11):197-198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其作品出版于19世纪中期,却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白鲸》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其独特的叙事特征、巧妙而多变的文体形态以及更替自如的叙述视角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小说的叙述结构与叙述视角两方面探讨这部作品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郭素媛 《青年论坛》2010,(2):119-122
明清时期不同读者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其中,以余象斗、叶昼为代表,明代小说评点对曹、刘的态度比较客观;明代小说序跋则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极力推重;清代的毛氏父子则在评改《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强了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赵璐 《前沿》2011,(24):214-216
《三国演义》的成书是广泛吸取民间传闻、说唱故事、戏曲题材以及史传内容的成果。在数百年的版本演变过程中,经过不同创作者的改订,其文体演变的轨迹清晰可循。从文体学的角度考察它成书过程出现的体式及其具体生成过程中主体精神结构的演变,将会促进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意蕴。  相似文献   

16.
《集韵》、《类篇》是宋代官修的韵书与字书,两书之所以能够成书于宋初,与宋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初年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国君重视文教事业,科举大兴,出版技术成熟,校勘事业繁荣,儒学复兴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促成两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反间计”是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帅们通过精心策划和巧妙实施“反间计”,有效地配合了军事斗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战胜了强敌,表现出我国古代兵家高超的用间谋略。 《孙子兵法》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由此可见,“反间计”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谋胜的计谋。《三国演  相似文献   

18.
刊有明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序”、嘉靖壬午(1522年)修髯子“引”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的刻本。据庸愚子“序”中所言,在嘉靖本之前,《三国演义》的流传仅仅是“士君子之好事者,争棚誊录,以便观览”。而嘉靖本一俟问世,各种各样的刊刻本便随后充滥于朝野。据郑振铎先生所考,仅明刊本就不下二、三十种之多(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三国演义》走红海内外李建国泰国最新建立的五星级的皇后花园大酒店的豪华宴会厅中,100桌酒宴顺序摆开,近千名泰国各界名流冒雨在这里欢迎来自中国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摄制组,连久不露面的80岁高龄的泰王叔也亲临会场。可能是出于东方人对东方艺术的偏爱...  相似文献   

20.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10,23(2):69-73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