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振辉  ;李培超 《求索》2008,(6):160-161
伦理性是现代环境法的重要特性之一。现代环境法的伦理性根源于环境问题的实质,发端于人性发展的要求,起源于环境伦理的出现。研究现代环境法的伦理性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伦理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玉乔 《湖湘论坛》2002,15(1):90-91
所谓生态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生态经济活动中必须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非人的自然存在物寄予的道德关怀。“生态经济伦理”这一概念的提出立足于一个预设的前提条件,即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危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的人类,出于自救的需要,已经决心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生态经济时代———一个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追求人与环境或人与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和谐相融基础上的经济时代,而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生态经济伦理的主要内涵任何一种伦理都有它特定的内涵。生态经济伦理是在深入反思人类经济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3.
谢金林 《求索》2008,(4):90-92
公共人是现代公共管理基本的人性预设。公共人所以与政治人、经济人相区别,因为他有着特定的内容。公共精神、公共权力、公共责任构成了公共人的基本伦理意蕴。公共精神是公共人从事公共活动的精神气质,公共权力是公共行政活动中的权力理性,公共责任是公共人通过公共活动对公众的伦理承诺。  相似文献   

4.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环境”概念是环境法的核心概念,从哲学的和日常的意义上研究“环境”概念是必须的。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概念应当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概念以人为中心,不会削弱对其他生物体环境的保护。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考察环境概念,可以弥补以人为中心可能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周楠 《前沿》2010,(18):7-10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反思性的发展观,是相对于传统的“不科学”发展而言的。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与否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尺度。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必须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主动性之中寻求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求将社会存在和发展置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发展基础之上。政治伦理的根本价值在于其为人性,为人性反过来又成为政治活动的评判尺度。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是以传统法学研究思路按部就班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法律部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环境法的终极理想,这与传统法学在基本理论和法律实体上都存在着矛盾。为此,必须首先从意识形态上对法律基本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要树立生态本位的法哲学理论,另一方面还应确立生态法律关系主体。  相似文献   

9.
领导活动中的权力与人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是领导活动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令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十分困惑而又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从对立统一方面探讨权力与人性关系问题,指出权力与人性的关系实质是得与失背后的义和利问题,体现的是领导伦理,反映的是领导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立足多赢与和谐,弃恶扬善,弘扬人性的光辉。“八荣八耻”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应。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更是一种社会艺术,极具人性的精神。前英国首相邱吉尔不无感叹:“起初人塑建筑,后来建筑塑人。”这点明了一个理论,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来思考一切事物。建筑作为独立的艺术,她自然和不自然地与人性的种种概念融会在一起,两者之间无法...  相似文献   

11.
李宇飞 《求索》2005,(1):128-130
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中,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应变理论分别是以“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假设前提,因此管理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人是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现实的人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以这种人性假设为前提,适应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就必须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价值论》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金融证券中心主任,中共北京市委政法系统特邀监督员。本书主要是讨论环境法的价值问题,这是我国目前环境法学的重点任务。对环境法价值的讨论,同时也是对传统法学价值论的反思。传统法学的价值论是以保护人的权利为核心价值论,这种价值论是适应人类社会内部成员处理关系和分配利益的现实的。但是,环境法的研究对象与传统法学不同,它不仅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环境法架构下对社会系统进行扩充,即将人的系统扩展为自然的系统,在这种思路下,法学的价值就展开到了自然系统之中,这就是生态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这种生态哲学认为,  相似文献   

13.
刘江 《前沿》2005,(2):113-116
“道德主义”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特征, 孔、孟、荀的政治学说, 都立足于社会现实, 把“人性”作为他们哲学取向和认知方式的基本出发点, 用对人性完美道德的追求论证其“仁政”的合法性, 将政治的实施过程视为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深入了解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不同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张媛媛 《求索》2013,(2):91-94
科技与人性的关系经历了古代的科技乃为人之存在、中世纪科技乃为神之存在、文艺复兴科技与人性的相似相溶、近现代科技与人性之相悖、当代科技回归人之存在五个阶段。就科技与人性的发展历程而言.科技回归人的存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人类将在21世纪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更好、更加全面的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性回归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云  辛敏嘉 《求索》2011,(7):171-172
生态整体主义将生态作为有机整体,以生态利益为最高利益考量,它以生态学为其伦理基础。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控制的力量,生态整体主义具有道德在法律上的可实践性。在生态整体主义伦理下,法律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但出于一般安全与可行性的要求,法律又必须保持其稳定性。因此,法律在生态化的同时,也要坚持其以人为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性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西文化人性论的根本差异是中西文化分别走向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人性立场进行深刻反思;走出人性预设理想化的误区,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因素,从人兼善恶双得属性、人的主体性、人的世俗性等人性立场出发建构中国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一书首次提出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环境法哲学”的初步设想,全面系统地整理了马恩经典著作的环境法律哲学思想,从方法论的视角提出了认识和破解环境法学“哥德巴赫猜想”——“法律能否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命题——的新思路。但是,方法论本身也是需要加以反思的;欲真正解答“法律能否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命题,还必须明确恰当的认识论立场。  相似文献   

20.
黄萍  贾作璋 《求索》2013,(5):104-106
人性善恶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始终不分伯仲。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可知.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考量,人性无分于善恶,是社会决定了人的善恶,而不是人性善恶决定了社会。向“善”是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并非延续人性善恶的争辩.而是通过对自然灾害过程中显现的不同人性的分析.意欲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唯有改变社会存在不合理的状态和加强主观教育,才能改造人的“恶意”,引导人们向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