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口流动和老年赡养脱离的常态化,"老漂族"的出现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老漂族"也面临诸多风险以及挑战。其中,漂族老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突出一面是精神养老问题,无论是安养、乐活还是善终,理想养老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对精神养老的关注和考量。应着力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指引下,构建"自我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辅"的多支柱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问题,揭示了"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本质和问题,以及"老漂族"自身如何在客观环境下能动地策略性地实现社会适应。迁居所导致的空间变动,给"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断裂导致了"老漂族"的社会区隔,对原空间的依恋使得"老漂族"容易在精神上出现孤独、排斥、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严重影响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无法返乡的"老漂族"为实现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再生产一个精神空间是其可能途径。由于"老漂族"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帮助"老漂族"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3.
"老漂族"是一个千万数量级的人口群体,是人口大迁徙时代必然出现的社会人口现象,带有二元结构和户籍区隔的特点,是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漂族"往往面临着水土不服、社交孤独、人际矛盾以及有病医护困难等社会适应问题。应提升"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其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4.
何惠亭 《前沿》2014,(17):157-161
本研究立足个案研究,对老漂族的城市适应进行代际关系视角下的考察。研究发现,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主要在角色适应、日常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适应四个层面,其中心理适应最难完成。老漂族的代际关系体现为为高团结—低冲突,代际矛盾主要体现在消费和孙辈的教育问题上。代际冲突对老漂族的城市适应轨迹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减缓适应进程;第二,调整适应策略;第三,中断适应进程。  相似文献   

5.
对"校漂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了,却仍留恋学校,迟迟不 能离去,他们住在高校及其附近地区,经常到教室听课、学习,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到 食堂用餐等,从表面上看,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然而实际上他们已经走上社会,与学 校并无隶属关系,这部分人被称为"校漂族"。"校漂族"作为"漂一代"的特殊群落最早出 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但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是在2003年,"大学生毕业不离校"、"学校已 经成为学士后流动站"、"'校漂族'在扩军"等一些消息纷纷见诸报端、网络。 "校漂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为何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壮大,他们的 生活是精彩,还是无奈,让我们走近"校漂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相似文献   

6.
对"校漂族"的"成本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其成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校漂族"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方面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引导以至减少"校漂族",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校漂族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其构成类型的多元化与形成原因的复杂化需要社会持续的注意。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群体,校漂族与其他相关主体存有社会距离,分别是经济距离、信息距离与情感距离。社会距离的长期存在不利于该群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应实现校漂族的"大融入"与"小融入",以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距离问题。  相似文献   

8.
观点     
▲专家呼吁拆除心理"一米线"大学生毕业后不断更换工作,或成为"校漂族"的现象十分普遍。专家认为,究其根本是"人已毕业,心未毕业"导致的现象。专家呼吁,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于社会的理解、信任度,拆除他们与社会的心  相似文献   

9.
6月23日上午,阵雨乍歇,长空初晴.市政协机关的老党员们满怀喜悦地聚首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共赴一场时光与荣光的盛会——北京市政协机关"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这是党中央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市政协机关共有43名老党员获颁.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备受爱戴的老领导,有拼搏奉献、默默付出的老同志,有从硝烟战火中走来的热血儿女,有激流勇进的弄潮先锋……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相关的新词汇不断出现,无不精准地描绘着老人们的各种境遇。先是为人熟知的"啃老族",即子女无法独立,平常吃喝老人的。后来出现了大城市中的"老漂族",即为了替子女分担生活压力,老人们离乡进城……最近,又出现了一个与老人有关的新词汇,那就是"甩老族",即子女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据《河南商报》报道,近期,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老人家  相似文献   

11.
近年,在媒体上常见"北漂"、"南漂"、"沪漂"、"洋漂"等等名目繁多的"漂泊一族"。按网上"互动百科"的解释:"所谓‘漂族’,就是他(她)们就业的地方不是家庭所在地,也不是大学所在地,这就是网络热词中所称的蚁族或者是弱势就业大学生等。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中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最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个新名词——“老漂族”进入人们的眼球。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在这里安家落户。很多年迈的老人也远离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或是来帮子女照顾小孩,或是被子女接来享享清福。但是离开了熟悉的人际圈子。离开了一生浸染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都市中,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遇到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6)
<正>医保"漫游"是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难度再大,也必须向前推进。今年58岁的齐秀梅,老家在安徽阜阳,两年前到北京带外孙女,被检查出患有甲亢后,生病、吃药让她非常烦恼,因为她的医保是在阜阳办的,并不能"漫游"到北京来用。几经奔波,去年10月,齐秀梅的"异地医保"终于办理成功,但新问题又来了——不仅住院、检查等费用不能报销,连她感觉最有效的一种中成药也不在报销范围内。今年年初,在对"老漂族"群体的采访中,《小康》调查发现,异地医保的难题并非个  相似文献   

14.
高平 《北京观察》2014,(9):66-69
正真正淡泊名利的作家,视野宽广的作家,胸怀大志的作家,追求突破的作家,是不会护自己作品之短的。他们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不愿停滞于已经达到的水平,他们总想着下一部作品会更好。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二章》)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丑就显示出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就暴露出来了。"这是辩证的认识论。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的统一体,也是认识对象的统一体,不知道这一面就不知道那一面。不识正面就  相似文献   

15.
过去有句话叫:"3岁看老。"于是,很多家长秉承这样的观念,开始为自家宝宝在3岁时呈现过人一面而费尽心机:管它什么才艺,一律多管齐下,越早越好。对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教授金星明提醒,3岁前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否则只会搅乱他们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6.
云溪子 《小康》2022,(3):100-101
一位老同志和我聊天,说最近很累.我道:"您退休十多年了,无官一身轻;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啥可累的?"他说:"头脑累呀!经常上网、看手机,同样一件事,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甚至一日三变,弄得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头都大了,跟着绕来绕去,更别说跟上趟了,你说累不累?"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区农村"三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区农村约有"三老"人员近六万人。多年来,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做好农村"三老"人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来抓,真心爱护"三老"人员,不断提高"三老"人员政治待遇,确保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新疆老年康乐报社2009年组成调  相似文献   

18.
总也长不大     
云溪子 《小康》2013,(7):102-103
儿女在父母眼中总也长不大,原因有二。其一,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自然有几分"孩子气";其二,心理上的"惯性",在父母眼中,儿女是"孩子"的代名词,三四十岁的儿女,仍然是孩子眼下,做儿女难,做父母也难。做儿女难处多多。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晚婚晚育。人到中年,孩子还只有那么丁点儿大,半点儿离不开大人;父母年迈,需要人照顾;工作上正在爬坡期,职称、职务、项目,一样接着一样……做父母的难处也不少,尚且不说为儿女张罗钱买房子、为儿女的婚事操心、被啃老,仅仅家务活儿就够难的了。  相似文献   

19.
补习孝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见到一幅这样的漫画:一个人高马大的儿子,将年迈的母亲踢出家门,还大骂母亲是老不死的。他父亲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要教训这个不孝子,谁知这位可怜的老母亲却挺身而出:“有我在,我看谁敢!”那个不孝子在母亲身后洋洋得意,他父亲呆若木鸡。表面上,这幅漫画有些夸张,可事实往往如此。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儿女,花费着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乃至自己的青春。他们看到儿女消瘦的脸庞,会心疼得落泪;几日不见儿女,就牵肠挂肚,见了儿女,又嘘寒问暖,尽管儿女常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儿女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向他们倾拆,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帮助儿女…  相似文献   

20.
小非 《人大建设》2014,(3):36-38
<正>与"啃老族"不同,"老啃族"属于被啃一族,为老所"啃"。他们多是出身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抱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迈进城市的大门。但由于制度的缺失,他们背着沉重的负担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犹如生活在一个漩涡中,他们追寻梦想的翅膀如此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