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院内家庭养护模式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福利院内家庭养护模式以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能够回应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送养需求和残疾儿童养护的特殊需求,搭建了孤残儿童领养家庭与机构之间的桥梁,增进了儿童家庭生活适应能力,满足了孤残儿童机构康复治疗与家庭生活体验的需求,从而构建了养护家庭整合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于孤残儿童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越来越重视,不仅在政策上得到体现,而且加大了经费投入,使得孤残儿童在福利院实现了养育、医疗康复训练与教育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加之社会各界关爱及家庭寄养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孤残儿童积极地融入社会。不可否认,孤残儿童在生存发展及社会融入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种种问题。正视问题,探索积极的应对策略,对于促进孤残儿童积极社会融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特教、康复及养育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多元需求,通过不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提升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养育的服务品质。文中通过对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背景和实施过程的介绍,总结前期工作经验,以期对相关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实施的是以机构救助为主流模式,但这种救助模式存在救助能力不足、救助方式被动化、程式化,难以满足流浪儿童的根本需要等局限性。国际社会已有的矫正模式、康复模式、预防模式、人本救助模式等四种模式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对流浪儿童救助经历了从强制性向预防性、回归性转变的过程。在理解我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预防—救助—回归”三位一体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福利院院舍式照顾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如儿童的社会化水平较低、福利机构经费不足),已不能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各地开始探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目前该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但这一模式发展尚不成熟,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洛阳儿童福利院为研究个案,结合洛阳市家庭寄养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达到进一步提升家庭寄养工作水平和实施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港湾.在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立模拟家庭,对孤残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模拟家庭中弱势儿童存在的情绪行为、能力发展滞后、人际关系问题,提出了模拟家庭中弱势儿童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孤残儿童是弱势群体,在生活和心理发育方面需要社会予以特别的关注与保护,并且历来都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对象,也为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所支持.家庭寄养,作为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在充分保证孤残儿童的个体权利得以实现的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构件.本文试以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为例,对在家庭寄养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的职能予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兰考火灾事件等一系列惨剧的接连发生,凸显了我国孤残儿童救助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孤残儿童救助制度在救助政策和机构职能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福利院失依儿童应采取多元整合教育的模式,以2-7岁失依儿童为研究对象,可通过评估儿童、拟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等四个环节开展适应性教学、游戏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达到将其培养成“健康、文明、社会化全人”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模式适当解决了当前儿童福利院失依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模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问题评估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特殊教育中,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义务教育处于数量上的超负荷粗放阶段,高等教育仍然停留于“精英”教育模式。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方针的引导下,中国的特殊教育一是过分忽视残疾儿童学前阶段的教育,二是过分忽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从而在根本上制约了残疾人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传统儿童福利服务的主要方式,机构照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寄养作为新型的孤残儿童照顾方式,越来越突显它的重要意义,开始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改革的重点.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体现了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在价值、目标、政府的角色、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由于目前我国孤残儿童救助及其收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孤残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不断发生,问题十分严峻。当务之急要加快立法步伐,抓紧从完善孤残儿童救助的相关法律制度、修改完善我国《收养法》的相关内容、加强对收养行为的法律监督和积极推进涉外收养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收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主体因素的影响 ,过去研究最多的是母亲的养育行为与儿童自身特征这两大因素。近 2 0多年来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及社会其他成员在形成依恋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养育质量、母爱缺失与剥夺、儿童的气质、家庭与社会环境等 ,对儿童依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残疾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原则有四项:(1)完全平等保障原则.法律对于残疾儿童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应当全面而且充分,应当让残疾儿童全部享有其他儿童享有的权利.(2)满足特殊需求原则.为了使残疾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必须在各个方面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应当有助于残疾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实现个人发展.(3)反对歧视原则.残疾儿童受到的歧视和排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必须在法律制度上加大对弱势群体中残疾儿童的保护力度.(4)禁止暴力、剥削与虐待原则.残疾儿童极易遭受暴力和侵害,应当培训专业人员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护的政策理念已经逐渐形成国际共识。在儿童社会保护领域,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儿童发展账户和普惠儿童津贴是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模式,体现了不同的福利意识形态和政策运行特征,对我国2020年之后的可持续反贫困发展有积极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风险变迁可能加大脆弱儿童及其家庭的贫困风险,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儿童敏感的社会保护,确立儿童优先的可持续反贫困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整合性的儿童反贫困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儿童村作为慈善机构,为健康孤儿提供福利服务,促进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儿童服务理念和具体操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善。笔者通过分析四种主要的儿童村服务模式,反思儿童村服务的现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生存权益得不到保障,更别谈其他的权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的保障孤残儿童的社会生活权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与一般的院舍式和家庭式的养育方式不同,这种模式尚无理论上的探讨与总结。本研究力求从全方位的视角,运用现场观察法、抽样调查法以及深度访谈法,分析德仁模式给各主体,特别是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生活在这里的儿童无论是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与原来会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9.
自闭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需要终身养护。自闭症儿童康复费用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文中针对目前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体系的思路,以期改变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自1992年中国实施《收养法》以来,已有60,000多名中国失依儿童被跨国领养到美国家庭。美国人跨国领养的主要动机是不能养育和博爱。领养是通过被中国政府认可的、在美国的中国儿童收养中心办理的,经过家庭组配和中国实地认养来完成。家庭养育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健康状况,认同文化差异,帮助被领养儿童进行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被领养儿童在美国适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障碍。建议加强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和相关研究,为领养家庭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