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作为一名小说家,剧作家和编剧,莫迪亚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电影改编性。该作家擅长借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观测视角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尤其是笔下对光影的处理,对静物的中距离慢速记录以及对各种空间的筛选与连接,都使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电影画面质感。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展现了"电影镜头"在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文字体现,并简要结合了作家的生平经历,从家庭罗曼史的角度分析了该写作视角在作家作品中形成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2.
周婷 《法国研究》2012,(4):33-35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和文学中,人们对蝴蝶的阐释远远不及对其他动物意象的挖掘。然而在莫迪亚诺的近乎所有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蝴蝶几乎是作为一种莫氏惯用的背景配置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虽然对它的提及和描写通常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其暗示功能却不可忽视。本文将试图从蝴蝶本身所固有的某些动物特性出发,结合莫迪亚诺的小说创作特点,从而揭示蝴蝶在这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构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婷 《法国研究》2012,(1):56-59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周婷 《法国研究》2003,(1):181-187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巴特里克@莫迪亚诺)(Patdck Modiano)一九四五年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佛来米(Flamande)人,在二战期间从比利时来到巴黎以寻求其演艺事业的发展;父亲则具有犹太与埃及的双重血统,在一次采访中,当莫迪亚诺谈到他的父亲时说到:"在十三岁的某一天,我突然间发现我父亲在外面从事的活动原来一直都是在另外一个身份下进行的,而这个身份却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个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术界及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对莫迪亚诺的作品进行多方解读,其"集束作品的核心"《暗店街》更是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暗店街》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暗店街》在中国的传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维利耶·德·利尔一阿当是法国19世纪的重要作家,但中国学术界至今为止对他缺乏了解。本文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他作品中特殊的排版问题,以及这种表现手段的运用所包含的语义功能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凌 《法国研究》2015,(1):82-85
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小说人物的活动多集中在城市里,而纷繁的城市活动以行走为前提,人物行走在城市中心,又如同行走在城市边缘,能匿迹于一般的行人中,也能特立独行显得格格不入。笔者试图分析其人物的行走模式,以窥探人物行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陆洵 《法国研究》2012,(4):22-27
卢梭宏伟的思想体系的根本点是"回归自然",他的文学创作也深刻反映了这一点。20世纪普罗旺斯作家让吉奥诺也是书写自然的伟大专家,甚至被誉为"卢梭的门生"。"自然"在两者的文学创作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山川哲思的角度研究两位作家对自然与城市的文学表现,进而深刻揭示两者在文学创作上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宋莹 《法国研究》2011,(4):12-18
让·埃什诺兹是法国当代杰出作家,他以其独具一格的叙述手法而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他娴熟地运用电影元素,旨在凸显叙述效果;他运用电影技巧像交错蒙太奇,从而使叙述结构不落窠臼:他还乐于将电影人物移植到他的小说中,从而呈现了他的现代性。他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的巧妙结合使他的小说呈现了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杨铖 《法国研究》2014,(1):78-81
朱利安·格林是一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始终有意识地忠实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他将生活的经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企图追寻属于作者个人的"内在真实"。在其写作过程中,格林注重视觉感官在文本中的重建,通过详细地记录其"精神的双眼"所构建的"视界",作家可能触及对他个人而言最真实的幸福感。这种依托于将想象与回忆的视觉体验具象化的写作方式贯穿于格林的全部叙事作品中,使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对作者个人而言最为真实的"自传"。  相似文献   

13.
陈壮鹰 《德国研究》2010,25(1):57-62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小说《在轮下》、《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来分析作家少年时期承受的创伤记忆如何对文学创作行为起到深刻影响和作用,探究作家灵魂成长与作品人物成长之间的关联脉络。  相似文献   

14.
林莺 《法国研究》2013,(1):47-51,17
对于华裔作家程抱一的研究,多止于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单向度研究和罗列,几乎未曾出现从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进行探讨的话题。然而,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书写,更重要的是承载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个体溶于文化后的生命体认和话语实现过程,本文利用福柯语言哲学中的话语权理论深度解析华裔作家程抱一话语实现和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建构话语权力才是作家文本成功的关键,并进一步提出典籍规训是华裔作家身份得以建构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溪 《法国研究》2014,(2):67-73
本文研究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作品《秃头歌女》中形式各异、丰富怪诞的戏剧"语言游戏",认为其类似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异位移植"(les hétérotopies)现象,《秃》剧为代表的各种荒诞剧语言变形也是戏剧"语言家族"中的"异位移植",或称"异托邦"。《秃》剧中不同类型的"异托邦"语言现象是异常性与日常性的并置、对立和交叠。从尤奈斯库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和创作意图来看,这一"异托邦"并非如荒诞剧传统阐释模式认为的,是对于相似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全部写实反映,相反,尤奈斯库的"异托邦"是对于日常语言及现代思维的正常秩序的有意反叛与逃逸,并且意图由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分解"和异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法国作家之一,于连·格拉克在他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里都给我们留下很多有待揭示的神秘。本文试图通过作者的小说写作诠释女性角色所扮演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旨在展现,格拉克不断演变的写作风格使得文学批评很难给其贴上简单的现成标签。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当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历来是语言学家和教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对比研究,到60年代开始的错误分析理论,再到后来的间语以及双语理论,语言学家们一直围绕“错误”这个中心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以上述四种理论研究为轴心,从错误的定义、错误产生原因和人们对待错误态度的转变、错误的意义以及错误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启示四个方面,对外语学习中的错误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艾什诺兹的创作深受法国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的愚比系列剧作的影响,其小说中流露出浓厚的愚比情结。作家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别出心裁的写作技巧呈现了多组对立关系的统一。艾什诺兹通过在作品中呈现荒诞的此在,警醒人们寻觅被遗忘的存在,让迷失在物质社会中的现代人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阐述二战后德国同其邻国法国、波兰和解的案例中,重点分析了德波和解进程,并指出了这两个案例的不同性,并从历史经验与和解过程中归纳、总结了和解所需的前提及和解过程必备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传播学理论阐述并分析了中国广告文化环境的演变以及中国广告在传媒中文化内涵的发展变化,展示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广告业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广告传媒中的交流交汇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一国视野与国际视野的交流交汇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