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40年来,关于族群冲突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其首要的研究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条件下,更容易出现族群冲突或和平?本文将2012年前的研究分为四个波次,据此批判性考察其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上而言,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在理论层面上,该领域早已超越了三大范式的辩论(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主义),形成了新共识,即研究需要从三大范式和其他路径中抽取有效的元素来加以整合。此外,新制度主义已经(再次)崛起为该领域内一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在实证层面上,在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日益精致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更多、更好的可用数据集的联合推动下,学界对族群冲突原因的探索不但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收获了更为深入、更加丰富的知识。随后,本文着重介绍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研究,它们整合了理论和实证,代表了未来优秀研究的方向;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还存在精细化甚至有些碎片化的两种趋势。最后,文章在方法、数据和研究议题等方面指出了未来若干可能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自执政以来,缅甸民盟政府尽管倡导并积极推进“21世纪彬龙会议”,但目前取得的成效有限。缅甸持续近70年的族群冲突问题是多种因素不断累积造成的。整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根源性的历史一殖民因素,结构性的国家制度因素,不同时期累积起来并得以持续的族群政策,以及族群武装组织本身的一些因素。目前来看,缅甸尚未完全具备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族群冲突问题并真正实现族群和解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族群冲突的有效规制,创造各种支持族群和解的条件,对于继续推进缅甸族群和解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一个族群状况复杂的国家,族群问题在缅甸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独立运动时期,缅甸各民族的团结被放在了首要地位,并通过《彬龙协议》相互约定独立后采取民族自治的联邦制。但是,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却在联邦制和民族自治上有名无实,相反强调"一个种族(缅甸族)、一种语言(缅甸语)、一个宗教(佛教)"的强制民族融合政策,这直接造成了国内大规模的族群冲突。2003年8月缅甸政府推进民主转型以来,族群冲突依然成为阻碍民主转型的重要障碍,甚至还将完全逆转民主转型,如何解决该冲突成为当前缅甸政治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的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周边外交格局得到了重塑,区域国别研究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中国的缅甸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外,缅甸研究是亚洲研究的一部分,一些学者将缅甸研究的概念和模型扩展开来,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本文在全球视域下,以族群冲突与国家建构为逻辑主线,以不同时期国际缅甸研究的代表性著述为文本案例,尝试建构缅甸研究之历史进程,剖析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之短长,透视国际性与本土化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相互影响和能动作用.当前缅甸研究还存在精细化的空间,应以问题为导向,更加全面客观、具体深入.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于德国的外来少数族群政策困境,以其境内人口最多、与主体民族族群距离最大、母国持续性干预最强的土耳其裔人口为实例,基于德国对土族接纳程度及安置政策的历史变迁,讨论后移民时代"少数族群范式"视野下土族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政策诱因,揭示缺陷,并着重从原生性、继发性、建构性三个角度探讨导致困境产生的因素,由此进一步透视少数族群政策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间外交往来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类安全"是近些年来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研究的新提法和新视角。欧洲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拓展和深化了人类安全概念,逐渐形成了欧洲独有的人类安全观。本文通过对欧洲人类安全观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解析,总结欧洲人类安全观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其对以欧洲为主体的区域安全治理的理论贡献。本文认为,欧洲人类安全观既是学术思想又是战略话语,语义学和实践学的发展相互促进,其发展脉络为高层政治领域和低层政治领域并行发展。欧洲人类安全观也是欧洲人试图建立"欧洲秩序"以及欧洲区域治理的理论成果。但是,欧洲人类安全观仍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发展的不完善同样影响着安全理念的效度。  相似文献   

8.
叶江 《美国研究》2003,17(4):7-21
"安全困境"概念源自于霍布斯悲观的"自然状态"理念,自其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以来,不论防御性现实主义还是新制度自由主义,乃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承认它的真实性.但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能部分地运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认为不能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在安全困境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制度和合作,而只能通过主动进攻和扩张权力,乃至通过建立区域霸权来争取本国的安全.但进攻性现实主义却反对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因为该战略以建立世界帝国为目的,从而模糊了国家的安全目标,以致不利于美国在安全困境中谋求真正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波兰西里西亚人的族群意识开始复苏,族群文化活动也逐渐增加。目前,西里西亚人在主客观方面基本符合"少数族群"的标准,其"少数族群"的身份也基本获得了波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波兰仍未正式承认西里西亚人的少数族群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波兰政府可能会适当改变立场,而西里西亚人也有必要适当放低诉求,最终通过双方协商解决西里西亚人的"少数族群"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内战的爆发原因与实质是美国人重新选择各州、不同族群等多元政治单位的"联合"方式,属于宪政争论和宪政危机;北方为否定南方以"州"为基础的秩序图景,用普遍赋权的方式赋予美利坚宪制以形式的统一性,但这也导致了带有革命色彩的内战爆发。内战之后的美国虽然重获统一,但以武力和征服为保障而建立的战争秩序,与由平权革命倡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参与方式作为支撑的战后秩序的二元结构,则给它留下了更难解决且影响更为长远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1.
国际冲突历来是国际政治学关注的焦点 ,相关著作不胜枚举。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UnderstandingInternationalConflicts :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History)以其严谨的理论结构、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的风格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 ,自 1 991年出版以来 ,深得国际政治学者和学生的好评 ,被广泛列为研究国际冲突的必读书和教科书。至 2 0 0 2年 ,该书已出第 4版 ,其中第 3版已被译成中文 ,① 本文的述评以此为准。一《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全书共八章 ,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  相似文献   

12.
"南南冲突"是指韩国社会内部围绕着政府的对朝政策发生的争论和冲突.这是自2000年以来在韩国社会凸显的一个政治现象,并已成为韩国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韩国社会的"南南冲突"在政治圈、组织化市民社会和一般市民社会等三个层次上展开,内容上表现为政治性冲突、理念性冲突、情绪性冲突等三个方面.韩国社会的分裂及其政治动员、朝鲜的对韩政策以及美国的对朝政策作为变量都在影响着"南南冲突"的发展状态,这决定着"南南冲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将继续存在,但由于韩国政府现行的对朝政策已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因而决定了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赵柯 《欧洲研究》2012,(2):69-81,160,161
本文主要分析瑞士如何在强邻并立的严峻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在国内不同语言、文化的族群中打造出统一的瑞士国家与民族认同和稳定的国家体制。传统观点将瑞士联邦政府实施的"直接民主"、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以及对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的保护政策等看做是保持国内各个族群,特别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居民之间能够和平、和睦相处的"灵丹妙药",把瑞士树立成"不同民族间融合"以及成功解决"民族间冲突"的一个典范。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并非瑞士国家和民族建构成功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瑞士建国进程中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外部威胁、地缘政治和战争冲突等因素才是决定其成功建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地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们对本地区冲突管理的贡献上。上海合作组织基于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原则,对域内重大突发事件与成员国间的频繁冲突,均采取不介入姿态。但吸纳印度与巴基斯坦后,成员国间冲突的复杂性和强度显著升高,这将对组织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干扰,也对中国在组织内外的战略利益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制约,上合组织合理管控成员国间冲突势在必行。本文梳理各大区域性组织积极调解冲突的实践与成果,分析上合组织调解成员国间冲突的内部需求和对中国的战略利好,并总结国内外学界的相关观点,认为上合组织调解冲突是必要且迫切的。通过提炼上合组织调解冲突的五大优势和三重障碍,认为调解具有理论和制度上的可行性。在坚持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前提下,上合组织应创建以预防冲突、控制风险为目标的成员国间冲突调解机制,力争将冲突的频率、烈度及对组织的冲击维持在较低水平,为组织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中国则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少数族群传媒,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依托系统而完整的华文教育、长期的报纸品牌效应以及市场和资本的支持,在远离中华文化母体的环境中,延续发展了200多年。然而,目前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在族群政治的制约和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传播功能被弱化、话语权被分解的危险。希望联盟上台后,族群环境改善,马来西亚华文报业有望迎来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加快发展华文新媒体,依托原有报纸品牌延伸产业链,推进报业的资本化、市场化,将会为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蔡翠红 《美国研究》2012,(3):107-121,5
在中美关系各领域,网络空间问题在极短时间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空间不仅对传统中美关系形成了冲击,而且还引发了相应的博弈与竞争,如网络空间治理权之争、网络战略优势竞争,以及与之相随的网络技术优势的夺取、网络军备竞赛和网络话语权竞争等。网络事务管理的主权性与网络空间运行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中美关系网络冲突的根源。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等共同威胁,促成了中美关系在网络空间的合作,如在网络治理的国际制度建设、应对网络犯罪、技术合作、网络冲突控制等方面。避免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走向安全困境,需要相对稳定的实践。对网络监管和网络主权的认同、建立中美网络空间的战略互信是实践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李锡锐  张晓威 《东南亚研究》2023,(5):134-152+157-15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各族群之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除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学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教育政策规划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为目标,而华人则通过制宪的努力,成功把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以期通过华文教育达到塑造族群认同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国家教育体制内的主要华文教育机构——华小、华中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三个教育机构所构成的系统如何达至平衡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标,进而完成跨族群交融,维护族群之间的和谐,为传承族群文化和维持国家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为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缅甸若开邦罗兴伽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全球关注,而对罗兴伽人的介绍、分析绕不开一个话题——身份问题。作为一个群体,罗兴伽人存在族群身份和公民身份两种角色。从族群特征来看,罗兴伽人的族群特征是明显的,且族群认同较高。但从1982年《缅甸公民法》来看,罗兴伽人未被承认为缅甸本土少数族群,亦未被赋予公民身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原本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多族群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矛盾在罗兴伽人身上演变为另一对事实上的矛盾:罗兴伽人处于一个内部较高的"自我假定"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未被"他者赋予"族群身份、公民身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当前罗兴伽人身份认同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欧洲不断发生的穆斯林社群与欧洲本土主流社群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一场双方对公共空间的争夺战,问题的核心是公共空间的归属。这种争夺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痛苦的历史记忆与负面的现实认知的双重发酵形成缺乏信任的社会观念结构;其次,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与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存在的冲突使公共政策不能很好地平衡双方利益;最后,欧洲公民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还应该融合文化与价值理念,而欧洲穆斯林的这种双重身份并没有得到欧洲主流群体足够的理解和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应立足于对公共空间的重新分配、对公共政策失衡的审视及对公民身份的重新定义和建构,这也是欧洲主流群体与欧洲穆斯林群体和解和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