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方光 《学理论》2010,(10):120-12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的心理后果进行探究,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后果,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秀红 《学理论》2009,(21):71-72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系统理论,对上海市阳光中心针对网瘾青少年基于资源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总结出社工在与社会资源联接的过程中对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即来自青少年自身、朋辈群体、家庭、政府部门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笔者概括出了政府推动、社工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0)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受一些问题的困扰,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较为凸显的问题。网络成瘾,不仅是青少年个人的问题,也和家庭及社会息息相关。以典型个案为例,引入系统理论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评价一款游戏的好坏,就是看它“粘”人的程度强不强,游戏开发商的宗旨就是要把玩家“粘”住让未成年人沉溺于“网游”,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网络游戏自身的“粘”性太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对于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来说,“网游”往往成为他们遁世的温床和陷阱。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5.
张小兰 《学理论》2009,(23):184-185
网络游戏成瘾症如同“电子海洛因”一般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含义及现状,深刻剖析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并从内外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6.
颜艳燕  管静娟 《学理论》2009,(26):19-21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成瘾"的形成往往受到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说教、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传统方式很难取得根本的实效。作为社会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个人、家庭与社会相整合的原则,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网络成瘾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预防和矫治网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者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根治网瘾应疏重于堵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预防和矫治,是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重点所在。正视网瘾青少年比例目前,网络的使用者正逐年快速地增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青少年可谓游戏的一代。2003年的一份《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随着网吧管理条例的实施,学生在家里玩游戏的比例急剧上升,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报告认为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  相似文献   

9.
陈海华 《学理论》2010,(21):104-106
青少年网络成瘾无论对其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恶劣影响。对家庭来说,青少年网络成瘾必然会令其家庭不得安宁,令其家长心力交瘁,也会令其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对社会而言,规模化的青少年网络成癔可能会引起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反社会化倾向的突现;也可能会混淆青少年群体的是非曲直判断准则,干扰他们的正确判断;还可能会诱发青少年的恶性犯罪,最终严重贻害社会。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媒介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媒介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的网络沉迷、追星沉迷等问题备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成为目前舆论的热点问题。因此,指导青少年正确解读和使用大众媒介资源,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曹颖  王红梅 《学理论》2008,(10):61-63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交往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青少年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很快会融入网络,共享网络文化成果。在规范良好、引导得当的情况下,网络游戏完全能够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能 《青年研究》2003,(11):30-37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较完整地介绍了越轨社会学领域中有关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种种理论取向 ,结合对中国社会现实情境中可能影响我国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现象的重要的社会趋势的分析 ,对各种越轨理论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简要评估。进而建构出了一个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研究青少年越轨和犯罪问题的整合性理论框架 ,并给出了如何控制我国青少年越轨和犯罪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吧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我控制力不高,对新鲜事物比较喜欢尝试,对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容易上瘾。但是也要看到,在全国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农村,网吧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北京等全国中心城市,电脑在学校和家庭已经基本上普及。若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去网吧,那么他就主要是玩游戏,或者浏览不适宜被父母知道的网站,比如黄色网站。这个时候,网吧的作用已经从学习的场所变为娱乐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曹颖  王红梅 《学理论》2008,(18):70-73
当前,网络交往风行。在众多的网络交往媒体中,网络游戏这种新生的网络交往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网络游戏根据其运作方式及其内容的设定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这其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广泛的当属角色扮演型游戏。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互动性特点具有强粘合力,对网络游戏的玩家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群体,因此探讨当前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者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涉毒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有关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特别是要结合近年来颁布的有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注重"双向保护",加强对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司法防范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旨在考查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关系。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某高校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一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与成瘾倾向率分别为7.7%、15.4%,男生女生;大一网络成瘾率最高,大四成瘾倾向率最高;二是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表现了极高的认同感与参与热情,网络游戏业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资料搜集、非结构武访谈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问卷,以了解大学生网络生活尤其是网络游戏的现状,并剖析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孙延东 《民主》2007,(2):39-40
网络,似乎为中国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过去无法听到的、看到的、玩到的事物,在这里几乎都可以得到满足。网络对现代生活的正面影响和促进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在虚拟世界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伦理道德、美育教化也同样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网络派生出的网恋、一夜情、性交易、金融犯罪、隐私偷窥、八卦新闻、个人秀等一系列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正在无形中影响甚至侵蚀着许多中国人,使他们沉溺于此,不愿自拔。更为严峻的是,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不健康网站,正在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三大杀手。为此,规范网站,整治网吧,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高度重视危害青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过去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残缺、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本文试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