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妇联具体实施意见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同志为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会的提词:“弘扬孙敬修精神,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思想品德熏陶中健康成长”,配合社会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使儿童能在健康、有益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提高自己与人交往和交流的水平和能力,使其更好地成长和成才,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会于2004年12月24日———30日在…  相似文献   

2.
曾祝 《中国妇运》2005,(3):34-35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妇联具体实施意见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同志为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会的提词:“弘扬孙敬修精神,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思想品德熏陶中缝康成长”,配合社会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  相似文献   

3.
封面人物     
"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的人,儿童是儿童。"这是杭州市人大代表陆亚伟担任景华小学校长时常说的一句话。一句听起来有些拗口的话,却充分体现了陆亚伟近20年来"一切以孩子为出发点"的从教理念。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少体校、少年宫,他始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大朋友",是一位"可爱的邻家大哥哥",彻底颠覆了那种"严肃、不苟言笑"的经典校长形象。为此,《青年时报》曾以《用孩子的视角实施教育——一个"理想"校长眼  相似文献   

4.
卢松松 《乡音》2012,(1):50-50
一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半年了,没有去找事,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最近跟他父母要钱,想去美国游学,朋友来问我该不该让他去。我望着他苍苍的白发说:"你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让他去,但是不要给他钱。"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我妹婿是美国人,从小就想做水手,向往外  相似文献   

5.
<正> 他,是解放军驻五指山某师一位并不富裕的军官; 她,是出身在五指山黎族贫穷家庭的一个孩子。于是,一位军官与一个孩子的故事在五指山麓演绎,军官奉献出的是爱心,孩子升腾起的是希望……孩子的处境深深触动了唐仁安的心,他对小女孩的父母说:"让孩子去上学吧,没有钱,我来资助!" 军官名叫唐仁安,1989年,他在  相似文献   

6.
正"孩子,听爷爷给你讲个红色故事吧!这可是发生在咱和庄地盘上的红色故事呀!"在陈家小院,范中杰百感交集地对11岁的失依儿童陈菲菲说。"爷爷,我最喜欢听您讲的红色故事,我总是使劲地听、使劲地往心里记!"陈菲菲搬个木凳子,坐在范中杰身旁,睁着忽灵灵的眼睛,满含渴望。范中杰是鲁山县人大代表、董周乡和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菲菲是本乡乔店村人。2018年年底,范中杰落实全县帮扶失依儿童会议精神,与陈菲菲的监护人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成为他的"代管家长"。两年多来,范中杰为陈菲菲买衣服、鞋子和书包、文具盒、笔、  相似文献   

7.
"儿童友好社区"是以社区为平台,引入儿童友好的项目,为儿童提供友好的服务内容,在带动硬件空间设备与服务体系完善的同时,加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进而加强孩子与成人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沟通。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按照联合国"儿童友好社区"理念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为提升社区魅力、儿童的健康发展和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可借鉴的成华样本。  相似文献   

8.
正一早,苑栋骑着单车,进了漯河市社会福利院的大门——33岁的他2004年从新乡医学院一毕业就在这里从事儿童康复工作。为孩子们做检查,进行康复训练,整理病历档案;有时人手不够,他就当起护理员,喂奶、换尿布、哄孩子……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平和、善良、细心的叔叔,"爸爸"长"爸爸"短地叫着。党文亮今年13岁了,2岁时因  相似文献   

9.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在于他会什么乐器、他有多么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在于他有完善的人格和一颗美丽的爱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他七岁生日宴会上,恰好与另外两个过生日的孩子在一家酒店的餐厅相遇。偶遇让孩子们快乐无比,父母们也高兴地让三个小寿星坐到了一起。酒店的老板兴致勃勃地提出要给他们赠送生日礼物,但前提是孩子们必须展现自己的才华。酒店老板拿出了礼物,其中一支漂亮的玩具枪吸引着三个孩子的目光。老板提出,他要问一个问题,回答得最好的孩子将优先挑选礼物,因为三个礼物中那…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小学校长告诉我的故事。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独生子,平时在家里被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不会做。这一天,妈妈生病,勉强做了饭,实在做不动了,就让孩子收拾一下屋子,扫扫地。孩子也答应了,可就是不动手。妈妈催了几次,无效,便批评他。孩子不服,同妈妈顶嘴。妈妈生气了,更严厉地批评他。孩子不高兴了,说“不在你们家呆着了”,摔门出走。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5,(11)
<正>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鲁迅以子为师儿童往往会成为三口之家的主角,在80后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会在下一代重演吗?怎样做父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19年鲁迅曾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呼吁"父母需觉醒",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启蒙,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成长开辟一条新路。斗转星移,近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新媒体的微信圈里,这一问题,依然热气  相似文献   

12.
付梵 《中国民政》2020,(5):39-40
"我们也是孤残儿童的母亲,当妈妈的在孩子遇到风险时,哪有不挺身而出的道理。"在防疫主战场,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党员医护工作者江念,以妈妈朴素的情感写下请战书,要求坚守在防疫一线。"亮身份、走在前、做表率,阻击疫情带好头。"无锡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发布"党员承诺书",单位全体党员积极响应,自觉取消休假,战斗在防控工作最前沿……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党员干部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和"铁肩担道义"的胸襟,冲在一线,干在难处。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是寻常的丈夫或妻子。  相似文献   

13.
电影《亲爱的》讲述了被拐儿童的故事,是当今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而背后却饱含着种种法与情的冲突,值得我们反思。2014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亲爱的》赢得了许多人的眼泪。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其实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离异夫妻如何丢失孩子并找回孩子,还有一个是已经与孩子建立起深厚感情的人贩子的妻子如何想方设法取得抚养权。《亲爱的》刚刚上映时,有两条消息就在  相似文献   

14.
换位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大人们很是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为什么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进行分析,都无法释疑,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蹲下来,处在和儿童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这位儿童心理学家之所以找到了别人找不到的答案,就是因为他并不局限于大人们的高高在上和专家们的深奥知识,而是以孩子的角色来看问题。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首先你要爬上屋顶。”在我看来,无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在地上,都是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成立于1997年的中国儿童医疗基金会,是美国惟一一个为中国残疾儿童提供直接免费医疗帮助的基金会,旅美华人洪海洋为主要发起人,基金会在美国募集医疗用品和器械,派遣美国资深的医疗专家赴华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共同选定手术基地与中国医生合作,为残疾孤儿进行手术,使这些孩子重返社会。 1999年4月23日。美国中国儿童医疗基金会的19名成员从纽约等地辗转飞行30余小时,抵达哈尔滨。他们之中有6位博士、4位硕士。在哈尔滨15天,他们马不停蹄,为当地的29名残疾孤儿免费做了50例手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来华的外国专家中,年龄最大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小儿外科专家舒林哥博士,他于5年前退休,离开了手术台,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可这次来到哈尔滨,他不顾同伴劝阻,又破例走上手术台。他说,我  相似文献   

16.
<正>孩子像娇嫩的花朵,意味着未来与希望。然而,2013年,虐童、性侵儿童、儿童坠楼、溺水等事件频频发生。每一个受到伤害和逝去的小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正如一首名为《写给生命》歌曲中的歌词:"别让我们的孩子孤零零地哭,别让慈祥的母亲黯然流泪,在红橙黄绿世界里要学会捍卫生命的丰碑。"大家在震惊与痛心之余,不禁要再一次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俨然,在当今社会中,安全,己成为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焦点话题。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并不安全!保卫孩子,也从未像现在这般紧迫。我国现有约2.8亿少年儿童,占全国13亿人口的22.89%,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每100名死亡儿童中有26人死  相似文献   

17.
为了爱……     
吴孟樵 《台声》2014,(5):52-52
<正>伊朗导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擅长以简洁的故事,带出深刻意涵的情境,使得世界大为关注伊朗电影,在台湾早已建立基本观众群。透过银幕,也可以看到伊朗孩童的睫毛既黑又长,真所谓的"美目盼兮"。以《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引起注目的儿童电影导演马基·麦迪吉尝试将情感触角延伸至青少年,编导的作品《天堂挚爱》:拉提夫是伊朗建筑工地的快乐小监工,比起干粗活的工人们,他的工作显然轻松许多,内容不外送茶水、准备食  相似文献   

18.
暑假期间我跟孩子一起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它讲述了主人公小豆豆由于不时冒出的"怪异"行为使学校老师忍无可忍,不得不让她转学,小豆豆在妈妈带领下来到巴学园,在巴学园里接受到最具个性化、对个性心灵关怀备至教育的一段故事。巴学园有位对孩子教育见解独到的小林校长,他有创意,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他尊重儿童,同时拥有着博大的人文情怀;他能够耐心地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当小  相似文献   

19.
旅欧联想     
《台声》2016,(21)
正我童年时期,妈妈说的床边故事,印象里只有一两个民间的。记忆最牢的是《虎姑婆》。故事极为阴森恐怖,是专吃孩子的虎幻化成为人,专吃孩子。有个孩子机智地以滚烫的油制服了这只吃小孩的"虎姑婆"。总感觉这样的故事类似《小红帽》《大野狼与三只小猪》。像是恐吓孩子的故事,活灵活现地要孩子注意陌生人,可别让陌生人逮住了!今年开始去上学,念的是"儿童文学研究所",明暸了很多童书背后的成因与其阴暗故事的背景。而浪漫的故事,是如此地不真切。孩子们爱听故事、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赵畅 《今日浙江》2009,(4):62-62
读史看到一个故事: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一次见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疮,便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知道此事的人无不称颂. 何以称颂?是因为吴起关爱士卒之德感动了人.难怪那位士卒的母亲反而悲叹:"这孩子不会活着回来了!"她解释说:"以将军之尊贵,亲自给他吸吮毒疮,他还不感恩至极,死在战场上吗?"是啊,面对将军如此体贴入微的关爱,作为属下,自当涌泉相报,自当奋力杀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