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人民幸福梦。中国梦的实现,在政治上必须依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强国必先强教,强国梦的实现战略之一,就是国民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必须将中国梦的内容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之间的契合性及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可以紧紧抓住中国梦的主题学习教育的时机,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党和国家提倡的意识形态主流思想,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指导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梦”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高校可通过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三种实施路径,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建 《学习月刊》2014,(24):2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精神报告中指出: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小康社会,实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接再厉。作为高校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时代主课题,引导大学生跟党走,相信党,依靠党,努力去实现个人梦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高校当前最重的时代课题之一。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高校,在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以及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统一的原则下,一将中国梦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强针对性,二将中国梦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渗透性,三将中国梦渗透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杨军 《世纪桥》2014,(4):45-46
以"中国梦"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育人工程。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保障,也是中国梦的教育方式。本文分析了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叙述了以中国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探求了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强大力量、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需要在全党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背景下,通过优化党建工作、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接青年团学工作等推动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常态化开展,以主题教育与高校整体工作融合机制筑牢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继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这个过程,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凝神聚力,团结奋斗。要把人们的精气神统一到这一过程中来,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从灌输式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模式转变,从显性教育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手段向多元教育手段转变。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中国梦教育具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塑造价值。而中国梦教育的困境在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度与中国梦的理论高度不对称,大学生的多元取向与中国梦的主流导向不对称,大学生的社会期待与中国梦的现实环境不对称,大学生的行为认同与对中国梦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不对称。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路径在于:知识教育和认同教育兼顾并重;多元价值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兼容并蓄;高校内外认同环境优化与认同境界提升的统一;理论树人与实践育人并举,助推大学生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杨玉华  王军 《学习月刊》2014,(24):71-72
自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中国梦”一词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高校和理论界也将“中国梦”作为宣传、教育、研究的重点。两年时间过去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状况如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从大一至大三年级各随机抽取了3名大学生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7,(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背景有着其独特性,其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思想政治教育之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魂;培养和锻炼青年人抗挫折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之要四个方面,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当代青年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届鼢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又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深刻领会、广泛宣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求和实践路径,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共筑共享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政宗旨和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加强高校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性质决定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把党的正确主张贯彻到大学生自觉行动上来,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保障,也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深挖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以“中国梦”为载体,将“价值认同”“责任要义”和“实现方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作为中国发展的目标,是中国人不断奋斗的终极理想。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关键场所,其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的融合是必要的。通过对中国梦的概念进行介绍,分析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点阐述了其融入对策,旨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功利主义负面影响不断放大,导致相当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并不看好。对于这种错误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挺身而出并理直气壮地主张: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历史使命,履行传马克思主义之道,塑可靠接班之人,育合格专业之才的历史责任,确定高校"思政课"教育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使命中的"三维"定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不以学生个人兴趣、专业取向为转移的国家意志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功利主义负面影响不断放大,导致相当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并不看好。对于这种错误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挺身而出并理直气壮地主张: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历史使命,履行传马克思主义之道,塑可靠接班之人,育合格专业之才的历史责任,确定高校"思政课"教育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使命中的"三维"定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不以学生个人兴趣、专业取向为转移的国家意志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