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如何保障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是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的重要课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的立法缺失无法真正实现其实质有效辩护。文章在诠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义涵及其法理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障的现状和立法缺失,提出了改革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其存在的宪法基础,是公民实现其宪法中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的一种具体方式,是探索保障和救济职务犯罪调查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害人基本权利的新途径。该制度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人权保障呼声高涨的国际环境下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扩大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执行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其不足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审前羁押适用率和超期率双高的现状凸现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漠视,与国外通过对审前羁押的事前控制、事中规制和事后救济以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相比,存有一定差距。我国应建立审前羁押的请求权、决定权、执行权和监管权的分权运行机制、听证程序以及救济制度,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衡平。  相似文献   

5.
羁押本质上是一种强制行为。羁押是为了确保刑事追诉程序而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人身自由,是保障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但它是以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为前提的,不当羁押是对国家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的严重侵害,导致羁押与基本人权的关系紧张。当前我国审前羁押制度受到侦控活动的强烈影响,审前羁押率过高,侦查阶段缺乏以辩护权为中心的程序保障权利,羁押替代性措施的适用不理想。新《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写入指导思想,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强化了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并对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进行了调整和规范,立足于人权保障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6.
刑事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报身份表现形式多样,原因各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报身份带来一系列危害,如,司法公正无法得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等。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报身份问题带来的危害,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的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作为国家权力代表的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拥有着相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由于控辩双方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使得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在实践中受到较大的侵犯和践踏。因此,应尽快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以及缩短羁押期限和保证控辩双方力量均衡等相关诉讼制度,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在刑事诉讼中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略论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与国际法接轨的需要,与香港、澳门刑诉法规定相适应,贯彻执行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实现控辩双方地位平等的重要保障,对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具有重大作用,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需要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在我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现行宪法、法律有关规定,论证了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诉讼中,法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些权利却被公安司法机关忽视甚至践踏。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一下保障其诉讼权利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为自愿性的判断标准,从而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是在保障辩护权、知情权的基础上进行。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协商过程中,应确保协商双方的对等性、协商程序的正当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开,应符合宪法关于法检公三机关相互制约原则,合理协调法检公三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宪法在人权保障中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宪法基本上保持了1975年宪法关于宪法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的精神,恢复了一部分被1975年宪法所取消的195 4年宪法所规定的宪法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还规定了一些新的宪法权利,为1982年宪法关于宪法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奠定了法律基础。1978年宪法,在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历史性地位不容忽视,其制度意义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违宪审查工作缺乏独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对于违完审查职责的行使,没有与之相应的诉讼程序,提出违宪审查的主体也不足,要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需要建立独立的违宪审查专门机构,拓宽违宪审查工作途径,建立违宪审查诉讼制度和监督机制,保证违宪审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因此,宪法的贯彻实施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宪法得到全面而正确的实施,就必须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我国目前的宪法监督机制,虽然实行已久但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问题,不利于我国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和宪法的顺利实施,所以在相关理论和具体制度方面提出建议以对我国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进行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14.
1956年9月26日党的八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党在执政后面临的一系列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都在"八大"党章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修改党章的工作是从1955年9月开始的。作为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成员,胡乔木全程承担了修改党章和起草党章报告的任务,先后多次出席中央会议。按照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的指示,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和讨论意见,对党章进行了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15.
人大学的法学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学在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产出量、重要学科地位有待提高。不宜继续沿用"人大制度学"、"人大制度研究"等称谓,一般应采用"人大学"、"人大法学"等称谓。人大法真包含于宪法,但是,宪法学真包含于人大法学,不过,宪法学与人大法学真包含于人大学。研究的主体是人大法及人大法学,反对片面地从研究内容上将人大学与宪法学完全割裂开来。以往人大学研究的理论苍白,很大程度上与研究方法的边缘性知识熏陶、训练之缺乏有关。人大学的法学之维阐释是永无止境的,惟其如此,不断提高人大学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并希冀给法学人们能在这个领域不断追求知识增量的愿望和持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认真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新党章,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必须增强党章意识,搞好党章教育,认真践行党章。  相似文献   

17.
论迁徙自由     
迁徙自由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国际公约中都有对迁徙自由权的规定。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现行宪法并没有规定这一权利 ,并且在现实中 ,这一权利还受到户籍等制度的极大限制。笔者认为 ,实现迁徙自由 ,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 ,我国宪法应及早恢复迁徙自由权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这一基本人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与人权密不可分,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根本价值追求。当代宪法在关注自由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平等,关注平等就是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按照我国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构建和发展我国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指宪法规定的有关取得和选择工作的权利及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宪法修改是现代宪法演进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宪法修改存在界限与否自然成为了宪法学的重要论题.中国宪法应当确立修宪界限,并通过推进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建设,强化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确立宪法中不可修正条款和增设修宪监督委员会等五条具体路径来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