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再认识“以人为本”理念,它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个体本位和整体本位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一些何责任感的理论工作者开始重新提倡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人为本”再次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声音。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正式被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宣布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政治发展目标,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这标志着“以人为本”从知识界的一种理念转变成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凤 《学理论》2009,(11):25-2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入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国理论界发表了大量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引起了不少争论。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之一的《共产党宣言》中,有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呢?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近来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德服人等方面 ,西方管理理论体现在科学管理、人群关系等学派理论中 ,经历了科学人、社会人、丛林化等阶段的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 ,一要以人为本 ,结合“情”与“法” ;二要因时制宜 ,把握“时中”原则 ;三要无为而治 ,实现柔性管理 ;四要以德服人 ,建设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发展”,这并不只是对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描述,而且是对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评价。“发展”与“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发展观”,是基于对“发展”的评价标准而构成的在实践中作出顺序性选择与安排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基于“以人为本”的标准而对实践作出的选择与安排。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8.
郑红蔓 《理论导刊》2007,46(7):60-6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目前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从价值视域、理论视域及实践视域正确、全面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仲泉 《理论参考》2008,(10):23-24
首先,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赵中源  黄罡 《政治学研究》2023,(4):3-12+14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成分和基础性工程。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其理论建构以探析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转向的动力及内在机理为指向,以诠释“国家”与“治理”的兼容与耦合为发端,以推动构建“善治”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在理论议题上回应“中国关切”,在逻辑演绎上创造“中国话语”,在形态建构上呈现“中国范式”,在价值指向上追求“中国之治”,并在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层面上形成了新突破,历史性地回应了“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1.
陈曙光 《政治学研究》2023,(4):100-111+151-152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大格局,决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不可避免受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支配,走上“现代化在中国”的道路。“现代化在中国”,也即西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相继失败,标志着“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12.
刘飞  袁佳黎  张文宏 《青年研究》2023,(2):28-39+95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中国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青年群体处于职业发展起步阶段,工作状况是影响其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上存在“时间约束理论”和“社会整合理论”之争。通过对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工作时间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率和参与深度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青年更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倾向于贡献更多的服务时间。研究结论为社会整合理论提供了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也为解决青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短暂性与不稳定性等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宇 《党政论坛》2014,(12):4-5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要正确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本质,从逻辑结构看,贯穿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体论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论主线,以人为本的价值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论主线。  相似文献   

15.
端木婕 《求知》2009,(8):6-8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的十七大就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它明确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把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在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因此,研究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破解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新的理论范式,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正确理解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质,吸收其有益的成份,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春贵 《理论视野》2009,(12):13-16,42
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需要从各个方面系统地、深入地回顾、探索和总结。本文仅从思想方法这个侧面谈一些体会。毛泽东说:“在人们的思想方法方面,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是对立的。”只有搞通思想方法,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方面具体知识。思想方法不同,对理论的理解就不同,对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就不同,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不同,实践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健 《理论参考》2008,(10):38-3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实现了主体性原则向价值理性的回归,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正确理解和贯彻十五大精神——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等单位召开的理论研讨会青连斌邸乘光“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10月17日至22日在安徽举行。研讨会主题鲜明突出,指导思想明确,准备工作充分。来自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